方劑組成解釋
理中茯苓湯中加入白朮,是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方中以白朮配伍茯苓,既可增強健脾益氣之力,又可助茯苓利水滲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止瀉、和中、健脾之效。
此外,白朮的燥濕作用,還能幫助消除脾胃濕邪,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進一步促進脾胃運化,使患者的體質得以恢復。
理中茯苓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此方主治脾胃虛寒,症見腹痛、腹瀉、怕冷等,而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腹痛,改善消化不良。
- 健脾益氣:乾薑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幫助脾胃更好地運化水谷精微,從而改善虛寒體質。
理中茯苓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氣虛乏力,或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脾胃不和,腹痛泄瀉等症狀,人參能起到溫中補氣,健脾益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症狀。
- 協調藥性: 理中茯苓湯整體偏溫燥,加入人參可以起到中和藥性,避免燥性過強,更能溫和地調理脾胃,提高藥效。
理中茯苓湯的組成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胃,助消化: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理中茯苓湯以溫補脾胃、燥濕健脾為目的,茯苓的加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 利水滲濕,除濕止瀉: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理中茯苓湯常用於脾胃虛寒,濕氣較重引起的腹瀉,茯苓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腹瀉症狀。
總而言之,茯苓在理中茯苓湯中發揮著健脾胃、助消化、利水滲濕、除濕止瀉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理中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理中茯苓湯中包含燥性較強的藥物,如附子、乾薑,加入甘草可緩和藥性,避免燥烈傷胃。
- 補脾益氣: 甘草能益氣健脾,與理中茯苓湯其他藥物如茯苓、人參等,共同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達到溫中健脾,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主治功效
理中茯苓湯主治功效分析
理中茯苓湯,由白朮、乾薑、人參、茯苓、甘草組成,歷代醫家運用於治療中焦寒濕,其功效與作用可從方中藥物及臨牀應用經驗進行深入分析。
方藥組成與作用機理:
理中茯苓湯的核心作用在於溫中散寒,健脾利濕。方中:
- **乾薑:**性味辛熱,功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為君藥,主治寒邪內阻,陽氣虛衰所致的中焦寒證,直接溫煦脾胃,驅散寒邪。
- **白朮:**性味苦溫,功能健脾利水、燥濕和胃,為臣藥,輔助乾薑溫中,同時健運脾胃,使水濕運化,防止寒濕的再次積聚。白朮的利水作用,也協同茯苓,利水滲濕,從根本上解決寒濕內蘊的問題。
- **人參:**性味甘溫,功能補氣養血、固本安神,為佐藥。由於寒濕侵襲,耗傷陽氣,脾胃運化功能減弱,故需用人參補益元氣,扶正祛邪。人參的補氣作用,亦可增強脾胃之氣,更好地運化水濕。
- **茯苓:**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為佐藥。其利水滲溼之功,能排除體內過多的水濕,配合白朮,標本兼治。
- **甘草:**性味甘平,功能調和諸藥、益氣緩急,為使藥,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並益氣,增強整體療效。
臨牀應用及治療原理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可見,理中茯苓湯的臨牀應用範圍較廣,治療的病症雖有差異,但其根本病機均與中焦寒濕密切相關。
**《聖濟總錄》**記載理中茯苓湯用於治療小兒腹脹、脾氣不調,說明小兒臟腑嬌嫩,易受寒邪侵襲,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腹脹等症。理中茯苓湯溫中散寒,健脾和胃,從根本上解決病因。
**《本經疏證》**中提到理中茯苓湯可治療“衇實熱極”,看似熱證,實則為寒邪鬱久化熱,或因寒邪內阻,陽氣不能外達,導致陰陽失調,出現虛熱症狀。理中茯苓湯溫中散寒,調和陰陽,從而達到治熱的目的。
**《奇效良方》**中記載一婦人寒濕證候,出現振寒戰慄、呵欠嚏噴、口乾、心下痞痛、身熱、小便黃赤等症狀。這些症狀體現了寒邪與濕邪交雜,侵犯人體陽氣,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理中茯苓湯通過溫中散寒、健脾利濕,逐步改善患者症狀。此案例尤其值得關注,它清晰地展現了理中茯苓湯在治療寒溼兼夾表裏證候的效力。寒在骨髓,熱在皮膚的描述,更說明了寒溼深入臟腑,而非單純的表熱。
**《雜病廣要》**中記載理中茯苓湯治療疸症(黃疸),患者雖有身熱,但服用去濕熱藥物後病情加重,轉而出現手足冰冷、振寒等寒象,說明是寒濕內蘊,而非單純濕熱。理中茯苓湯溫中散寒,使陽氣回升,最終治癒。
綜上所述,理中茯苓湯治療的根本原理是溫中散寒,健脾利濕,調和陰陽。無論是寒邪直接侵襲,還是寒邪鬱久化熱,抑或是寒濕兼夾,理中茯苓湯均能通過調整脾胃功能,驅散寒濕,恢復臟腑的正常運化,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其應用靈活,不僅限於小兒,也適用於成人,尤其對中焦寒濕證候,療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1兩(去黑皮),犀角1兩(鎊),赤石脂1兩,黃連1兩(去須),龍骨1兩,厚朴1兩(去粗皮,生薑汁炙),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焙),人參1兩,乾薑(炮)1兩,桂2兩(去粗皮),甘草(炙)2兩。
上為粗末。
5-6歲兒每服1錢匕,水1盞,煎至4分,去滓溫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茯苓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理中茯苓湯,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四。 組成:白朮3錢,乾薑3錢,炙甘草3錢,人參3錢,茯苓3錢。 主治:中焦寒濕。
理中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赤茯苓1兩(去黑皮),犀角1兩(鎊),赤石脂1兩,黃連1兩(去須),龍骨1兩,厚朴1兩(去粗皮,生薑汁炙),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焙),人參1兩,乾薑(炮)1兩,桂2兩(去粗皮),甘草(炙)2兩。 主治:小兒腹虛脹,脾氣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