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理中茯苓湯
組成
白朮、乾薑、人參、茯苓、甘草
功效
主治
中焦寒濕。症見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緩。
文獻參考
《傷寒論》:「理中湯,治中焦寒濕。」
理中茯苓湯是一首溫中健脾、利水滲濕的方劑。它由白朮、乾薑、人參、茯苓、甘草組成。白朮健脾燥濕,乾薑溫中散寒,人參益氣健脾,茯苓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溫中健脾,利水滲濕之功。本方適用於中焦寒濕證,症見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緩。
功效分類
- 健脾益氣:白朮、人參
- 溫中散寒:乾薑
- 利水滲濕:茯苓、甘草
功效及解釋
- 白朮:健脾燥濕,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乾薑:溫中散寒,可溫中散寒,健脾益氣。
- 人參:益氣健脾,可益氣健脾,生津止渴。
- 茯苓:利水滲濕,可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 甘草:調和諸藥,可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文獻參考
《傷寒論》:「理中湯,治中焦寒濕。」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1兩(去黑皮),犀角1兩(鎊),赤石脂1兩,黃連1兩(去須),龍骨1兩,厚朴1兩(去粗皮,生薑汁炙),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焙),人參1兩,乾薑(炮)1兩,桂2兩(去粗皮),甘草(炙)2兩。
上為粗末。
5-6歲兒每服1錢匕,水1盞,煎至4分,去滓溫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茯苓湯」。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朮、乾薑、人參、茯苓、甘草組成。白朮健脾燥濕,乾薑溫中散寒,人參益氣健脾,茯苓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溫中健脾,利水滲濕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理中茯苓湯,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四。 組成:白朮3錢,乾薑3錢,炙甘草3錢,人參3錢,茯苓3錢。 主治:中焦寒濕。
理中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赤茯苓1兩(去黑皮),犀角1兩(鎊),赤石脂1兩,黃連1兩(去須),龍骨1兩,厚朴1兩(去粗皮,生薑汁炙),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焙),人參1兩,乾薑(炮)1兩,桂2兩(去粗皮),甘草(炙)2兩。 主治:小兒腹虛脹,脾氣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