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散

WEN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心經 19%
肺經 19%
胃經 16%
腎經 11%
肝經 6%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溫中散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2. 燥濕止瀉: 白朮可燥濕止瀉,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溏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溫中散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內阻引起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白朮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弱,達到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效果。

溫中散方劑中包含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溫中散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乾薑正是此方中散寒止痛、溫中和胃的重要藥材。
  2. 促進消化: 乾薑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這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乾薑也是溫中散方劑中提升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的重要藥材。

溫中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效。溫中散方劑中,多為辛溫燥烈之藥,甘草可緩解藥性之燥烈,避免傷胃損脾。
  2. 增強藥效: 甘草有益氣健脾、緩急止痛的功效,與溫中散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能增強溫中散的散寒止痛、溫中止瀉功效。

總之,甘草在溫中散方劑中,起着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其藥效更穩定、更安全。

溫中散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氣: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效。溫中散以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為主要功效,人參可溫補脾陽,振奮脾胃之氣,有助於改善寒邪凝滯、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
  2. 扶正固本:溫中散所治病症多為寒邪侵襲、脾胃虛弱導致,人參具有扶正固本之效,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提高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恢復正氣,進一步促進身體康復。

因此,人參在溫中散方劑中發揮著溫陽補氣、扶正固本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物。

溫中散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和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溫中散以溫中散寒為主,但脾胃虛弱則寒邪更易侵襲。茯苓健脾和胃,可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為溫中散寒提供物質基礎,使藥效更佳。

二、利水滲濕:溫中散中多用溫燥之品,易傷津液。茯苓利水滲濕,可防止藥物燥性傷津,並協助溫陽藥物將體內寒濕排出,達到溫中散寒、利水消腫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介紹與分析

中藥方劑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通過不同藥材的配伍,達到協同增效、減毒制衡的作用。本文將綜合分析古籍文獻中關於中藥方劑的記載,以溫中散寒為例,深入探討其組方原則、治療原理及臨牀應用。

溫中散寒方劑舉隅

溫中散寒是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寒凝氣滯常用的一種治法。在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中,記載了許多具有溫中散寒功效的方劑,以下列舉部分方劑及其組成、功效:

  1. 溫中散 (《聖濟總錄》)

    •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五味子、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白朮、枳實(去瓤麩炒)、桂(去粗皮)、乾薑(炮)、鱉甲(醋炙去裙襴)、芍藥、木香
    •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益氣,行氣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喜溫喜按,食少便溏,肢冷乏力等症。
  2. 萬靈湯 (《聖濟總錄》)

    • 組成:未詳細記載
    • 功效:和養三焦,調順陰陽,升降痞滯,祛遣寒邪,溫中散濕暖胃和脾,滋助氣血,思美飲食,虛寒痼冷,痰癖動氣,心膈疼痛,噎悶嘔逆,一切風疾。
  3. 鱉甲散 (《聖濟總錄》)

    •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五味子、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白朮、枳實(去瓤麩炒)、桂(去粗皮)、乾薑(炮)、鱉甲(醋炙去裙襴)、芍藥、木香
    • 功效:溫中散寒,消食化積,適用於留飲宿食成癖,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等症。
  4. 丹粉丸 (《聖濟總錄》)

    • 組成:縮砂蜜(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炮)、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肉豆蔻(去殼)
    • 功效:溫中散寒,澀腸止瀉,適用於下痢乍瘥乍發,病名休息,腹痛腹瀉,時作時止等症。
  5. 溫中散 (《聖濟總錄》)

    • 組成: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胡椒、蓽茇、黃蠟(各一分)
    • 功效:溫腎壯陽,溫中散寒,適用於產後胃冷嘔逆。
  6. 衛生寶鑑溫中散寒方

    • 組成:附子、乾薑、草豆蔻仁、益智仁、炙甘草、白朮、橘皮、桂、芍藥、吳茱萸
    • 功效:溫中散寒,除濕和胃,適用於寒淫於內,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
  7. **《雞峯普濟方》**溫中散寒方

    • 組成:神麯、附子、大麥櫱、當歸、桂、吳茱萸、烏梅肉、乾薑、黃連
    •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消食,適用於脾胃虛寒,食積不化所致的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思飲食等症。

溫中散寒方劑的治療原理分析

溫中散寒方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治療作用:

  1. 溫中祛寒:方中多用辛熱之品,如附子、乾薑、桂枝、吳茱萸等,具有溫中散寒,祛除陰寒之邪的作用,直接作用於脾胃,改善脾胃虛寒狀態。
  2. 健脾益氣: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寒邪易侵。方中常配伍健脾益氣之品,如白朮、人參、甘草等,以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3. 行氣止痛:寒凝氣滯則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方中常配伍行氣止痛之品,如木香、厚樸、砂仁等,以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4. 燥濕化痰:脾虛失運,水濕內停,易生痰飲。方中常配伍燥濕化痰之品,如茯苓、陳皮、半夏等,以祛除水濕,防止痰飲內生。

不同觀點的比較

古籍中關於溫中散寒藥物的論述,存在一些細微差異:

  • 張璐《本經逢原》 強調良薑的辛熱純陽之性,能溫暖脾胃,逐散寒邪,適用於客寒所犯引起的腹痛、霍亂等症。但同時也指出,若胃火作嘔、傷暑、霍亂則禁用,因其溫燥之性。
  •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 提出秦地辣茄(辣椒)具有溫中散寒、發汗、祛濕等功效,但同時也指出多食易動火、發痔、咽痛等。
  • 蘭茂《滇南本草》 記載杏葉防風能溫中散寒,治療胃痛、腹脹等症,並提出單方和增補方,以適應不同病情。
  • 祝補齋《衛生寶鑒》 強調“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的原則,以附子、乾薑為君藥,溫中散寒,並配伍健脾、行氣、祛濕之品,以達到全面調理脾胃的作用。
  • 李時珍《本草綱目》 除了強調木香、香附等藥物的溫中散寒止痛作用外,也提及一些具有溫中散滯,消導飲食功效的方劑,例如天南星、高良薑、砂仁等組成的方劑。
  • 鄒澍《本經疏證》 則以薤為例,闡述了辛溫滑澤之品,能開通經絡,行氣散結,適用於金瘡及其他因風寒所致的瘡瘍。
  • 黃宮繡《本草求真》 則列舉了多種溫中行氣的藥物,並分析了它們的不同功效,如縮砂密暖胃快滯、木香疏肝醒脾、香附開鬱行結等。
  • 張秉成《本草便讀》 對肉豆蔻、蓽撥、畢澄茄等藥物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功效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指出了它們各自的特點和適用範圍。
  • 嚴潔等《得配本草》 認為丁香能利九竅、通經絡、溫中散寒、下氣豁痰,並記載了其外用的方法。
  • 沈鑫鰲《要藥分劑》 則將良薑歸為溫中散寒之品,並列舉了其主要功效和歸經。

這些不同觀點,反映了古代醫家對溫中散寒藥物認識的逐步深入和不斷完善。他們在肯定溫中散寒藥物療效的同時,也注意到其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並提出了一些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項。

結論

溫中散寒是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寒凝氣滯的重要治法。通過對古籍中溫中散寒方劑的組成、功效及治療原理的分析,我們可以深入瞭解溫中散寒法的臨牀應用。同時,我們也應注意不同醫家對溫中散寒藥物認識的差異,結合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才能取得最佳療效。在臨牀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劑,並注意藥物的配伍和劑量,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隨宜,白朮1錢5分(土炒),當歸2錢,厚朴8分(薑制),乾薑4分,茯苓1錢,草豆蔻6分。
上加生薑1片,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關疾病


乾嘔黃液上衝面色發白腰部冷涼妊娠嘔吐舌苔灰黑胎毒打嗝呃逆肚臍周圍腹痛白睛生疳腹瀉四肢抽搐腹痛胰臟炎霍亂瘧疾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白朮1兩,乾薑1兩,甘草6錢,人參7錢,茯苓8錢。 主治:感寒腹痛,吐瀉。

溫中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白朮、人參、白茯苓、甘草(炙)、陳皮、青皮、棗子、生薑。 主治:肚腹疼痛。

溫中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丁香1分,訶黎勒皮半兩,草豆蔻3枚(去皮),桂心1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 主治:小兒腹脅虛脹,嘔吐,不納飲食。

溫中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白芍藥半兩,白朮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 主治:氣痢。腹內疼痛,不欲食。

溫中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人參(去蘆頭)1兩,白朮1兩,乾薑(炮裂,銼)1兩,當歸(銼,微炒)1兩,草豆蔻(去皮)1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産後霍亂,吐瀉不止。

溫中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乾薑1分(炮裂銼),白朮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 主治:小兒霍亂,吐瀉不止,小腹痛,面色青黃,四肢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