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散

WEN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心經 19%
肺經 19%
胃經 16%
腎經 11%
肝經 6%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溫中散」,主要成分包含白朮、乾薑、甘草、人參和茯苓,主治功效為:傷寒引起的腹痛,伴隨嘔吐和腹瀉。

白朮:性味甘平,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綜上所述,溫中散中藥方劑具有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功效,適用於傷寒引起的腹痛,伴隨嘔吐和腹瀉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隨宜,白朮1錢5分(土炒),當歸2錢,厚朴8分(薑制),乾薑4分,茯苓1錢,草豆蔻6分。
上加生薑1片,水煎。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白朮、乾薑、甘草、人參、茯苓均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緩解腹痛、吐瀉等症狀。其中,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乾薑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甘草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關疾病


乾嘔黃液上衝面色發白腰部冷涼妊娠嘔吐舌苔灰黑胎毒打嗝呃逆肚臍周圍腹痛白睛生疳腹瀉四肢抽搐腹痛胰臟炎霍亂瘧疾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白朮1兩,乾薑1兩,甘草6錢,人參7錢,茯苓8錢。 主治:感寒腹痛,吐瀉。

溫中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白朮、人參、白茯苓、甘草(炙)、陳皮、青皮、棗子、生薑。 主治:肚腹疼痛。

溫中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丁香1分,訶黎勒皮半兩,草豆蔻3枚(去皮),桂心1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 主治:小兒腹脅虛脹,嘔吐,不納飲食。

溫中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白芍藥半兩,白朮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 主治:氣痢。腹內疼痛,不欲食。

溫中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人參(去蘆頭)1兩,白朮1兩,乾薑(炮裂,銼)1兩,當歸(銼,微炒)1兩,草豆蔻(去皮)1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産後霍亂,吐瀉不止。

溫中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乾薑1分(炮裂銼),白朮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 主治:小兒霍亂,吐瀉不止,小腹痛,面色青黃,四肢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