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附湯

JIANG F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一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19%
肺經 17%
胃經 17%
腎經 10%
肝經 1%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薑附湯

薑附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由甘草、白朮、茯苓、附子、人參、乾薑六味藥組成,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利水滲濕、補氣健脾、止痛化瘀等功效。主治冬傷寒病,症見惡寒發熱、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咳嗽、嘔吐等。

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3. 茯苓:味甘、性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4.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5. 乾薑: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6. 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主治功效

薑附湯主要用於治療冬傷寒病,症見惡寒發熱、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咳嗽、嘔吐等。

臨牀應用

薑附湯可廣泛用於治療各種虛寒證,如陽虛、寒證、寒哮、水腫、泄瀉、吐瀉、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耳痛、牙痛、咽喉腫痛、咳嗽、氣喘、鼻塞、流涕、畏寒怕冷、手腳冰冷、腰膝痠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胎動不安、產後惡露不絕、產後腹痛、產後虛弱等。

總結

薑附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利水滲濕、補氣健脾、止痛化瘀等功效。主治冬傷寒病,症見惡寒發熱、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咳嗽、嘔吐等。薑附湯可廣泛用於治療各種虛寒證,具有良好的臨牀療效。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朮、茯苓、附子、人參、甘草、乾薑組成。白朮、茯苓健脾利水,附子、人參溫陽散寒,甘草緩急和中,乾薑溫中散寒。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利水消腫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冬月傷寒,症見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嘔等。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腰痛腰部冷涼咳血排尿困難腹痛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胰臟炎霍亂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四肢麻痺癱瘓

相同名稱方劑


薑附湯,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生薑8兩,附子4兩(生用,4破)。 主治:痰冷癖氣,胸滿短氣,嘔沫頭痛,飲食不消化;亦主卒風。

薑附湯, 出處:《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組成:白附子2錢,老生薑2錢(切細)。 主治:痘正出時,調護不慎而爲風邪所襲,眼直視,牙關緊者。

薑附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白朮(淨炒)3錢,附子(制)3錢,乾薑(炒)1錢5分,良薑1錢,炙草1錢。 主治:暴瀉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氣少不欲言語。

薑附湯, 出處:《辨證錄》卷一。 組成:白朮1兩,茯苓5錢,附子1錢,人參5錢,甘草1錢,乾薑1錢。 主治:冬月傷寒,4-5日後,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嘔。

薑附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九引《廣南衛生方》。 組成:黑附子(生,去皮臍)。 主治:瘴毒陰候,發熱或寒,煩躁,手足冷,鼻尖涼,身體疼重,舌上苔生,引飲煩渴,或自利嘔逆,或汗出惡風。

薑附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 組成:乾薑5錢,熟附子3錢。 主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陰症傷寒,大便利而發熱;及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