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腰部冷涼
從中醫的觀點看腰部冷涼
腰部感覺發涼是千年前古人就已經出現的症狀,《金匱要略》中記載「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帶五千錢」。《諸病源候論》也提到「身重腰冷」。
這種腰及腰以下部位發涼,感覺腰部冷冷的像冰,感覺像坐在冷水,同時感覺身體沉重,並且伴隨腰痛,古人將這種症候群稱為「腎著」。
《金匱要略》中原文是:「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表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腹重如帶五千錢。」
這種腎著的疾病,主要就是體內寒氣與濕氣太重所造成,只要去除體內寒濕之氣之後就會消失。古人只有運用四味中藥:甘草、白朮、乾薑、茯苓,煎煮服用後就可以快速改善,因此這帖藥被稱為「腎著湯」。
要出現這種腎著現象,只要長期居住在寒濕的地方,或是冒雨淋雨、或是運動流汗後馬上洗冷水澡,讓寒氣、濕氣停留在下焦,體內陽氣不足時,最容易出現腰部發冷,同時也會伴隨腰痛、腰酸。
也因此,只要寒流、颳風、下雨時,擁有這種寒濕體質的人就會像天氣預報站一樣,身體很快就會有自動反應!
像這種抽象的「腎著」病,有沒有可能運用現代化一點的方法來印證呢?其實是可以的,人體的腰部有一條看不見的「帶脈」,主要功能就是「約束諸經」,而這個穴道與膽經密切相關,因此可以運用經絡檢測,透過觀察膽經的能量來觀察。
每次只要進入冬天,有一定比例的人就會出現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這有高機率會出現腰痛、腰酸與腰部發冷。2021年11月時就有一位女性會員回報,當時台灣寒流來襲,她就感到腰部真的有一圈冷冷的感覺,同時腰酸很嚴重,整天頻尿。
而她真的就去買了一罐「腎著湯」科學中藥來服用,服用2-3次之後,這種腰部發冷的感覺就消失了,同時腰酸與頻尿也改善許多!從頭到尾還服用不到10g呢。
這種冬天常常會出現的經絡現象,有一定比例的人一年四季都會出現,已經成為一種體質現象。因此人體天氣預報站就是這樣形成的,只要改善這種體質之後,就算遇到寒濕的天氣也會無感,人體天氣預報站從此關門大吉。
如果這種陽虛體質遲遲不加以改善,久了之後可就不是只有腰酸、腰冷這麼簡單了,更可能會得到腎臟相關的疾病。因此,什麼叫做中醫養生?就是在平常努力改變固定不變的經絡體質,在面對寒冷的冬天時就會實際感受到養生成效。
相關的2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腰部冷涼常見於冬季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的經絡型態,也可見於手部小腸、三焦與大腸經陽虛的經絡型態。
只要是因為寒濕,造成下焦、腹部經絡阻塞之經絡型態,都有可能出現腰部冷涼現象。
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型態如下:
改善腰部冷涼的9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腰部冷涼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腰部冷涼之相關中醫典籍
- 《古今醫案按》卷七載:「祝茹穹治張修甫,腰痛重墜如負千金,惟行房時不見重,服補腎等丸總不效,祝曰,腰者腎之府,腎氣虛,斯病腰,然何以行房時不見重,必瘀血滯之也。…以黃柏、知母、烏藥、青皮、桃仁、紅花、蘇木、穿山甲、木通各一錢,甘草五分,薑、棗,煎,二劑而癒。」
- 《金匱要峈心典》:「其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
- 《諸病源候論》:「腎主腰腳,腎經虛則受風冷,內有積水,風水相搏,浸積於腎,腎氣內著,不能宣通,故令腰痛,…身重腰冷,…久久變為水病,腎濕故也。」
- 《證治準繩.腰痛》:「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
- 《景岳全書.腰痛》:「腰痛證凡悠悠戚戚,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遇陰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濕也;遇諸寒而痛,或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熱也;郁怒而痛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衰也。當辨其所因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