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氣丸

腎氣丸

SHEN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6%
腎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脾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腎氣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效,能祛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腎氣虛弱所致的脾腎兩虛、水濕停滯等症狀。
  2. 升清降濁:蒼朮性溫,能升發陽氣,並具有升清降濁之功,有助於提升腎氣,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

因此,蒼朮的加入,能夠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補腎益氣、燥濕健脾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腎氣不足的功效。

腎氣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腎填精: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腎氣丸主治腎陽不足、精氣虧虛,熟地黃可補益腎精,改善腎陽虛弱,並能滋陰生血,促進血液循環。

二、配伍協調:熟地黃與其他藥材如山藥、山茱萸、澤瀉等配合,能互相促進藥效,達到更好的補腎固精、滋陰補陽的效果。熟地黃的溫性可緩解其他藥材的寒性,使藥效更溫和,並能更好地填精補髓,增強腎氣。

腎氣丸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助陽: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解表發汗之功。腎主藏精,精氣虛弱則易感寒邪。生薑能溫腎助陽,溫補腎陽不足,提升腎臟功能,改善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腎陽虛證。
  2. 調和藥性:腎氣丸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茱萸等滋陰補腎,容易偏寒性,生薑的溫性可以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寒,避免傷陽,使藥效更加平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腎氣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氣,益精髓: 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之效。腎主藏精,精氣不足容易導致腎氣虛弱。五味子可補腎固精,增強腎氣,使腎精充盈,從而達到固本培元、延緩衰老之功效。

2. 補腎陽,助陽氣: 五味子能溫補腎陽,促進腎陽的生髮,對於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腎氣丸中的五味子,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更能有效補益腎陽,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腎氣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腎氣丸主治「陽盛陰虛,脾腎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此證候反映以下病機特點:

  1. 陽盛陰虛:陽氣外浮,陰精虧損,導致虛火上炎或機能亢奮與津液不足並見。
  2. 脾腎不足:脾失運化,腎氣不固,常見倦怠、納差、腰痠遺精等。
  3. 房室虛損:因房勞過度耗傷腎精,進一步加劇陰陽失衡。
  4. 形瘦無力,面色異常:脾腎虛弱則肌肉失養,氣血不榮於面,故見消瘦、面色青黃不澤。

此方主要針對陰陽兩虛偏陽浮、脾腎俱損之證,而非單純腎陽虛(如八味腎氣丸)或陰虛火旺(如知柏地黃丸)。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假設腎氣丸沿用傳統補益脾腎的基本框架,其組成可能包含以下類別的藥物(參考類似方劑如濟生腎氣丸、六味地黃丸加減):

1. 滋補腎陰

  • 熟地黃:填精益髓,滋養腎陰,為陰虛之本。
  • 山茱萸:補肝腎、澀精氣,固攝下元。
  • 山藥:補脾固腎,氣陰雙補,協調脾腎功能。

2. 溫助腎陽(防陰藥滋膩,微助陽化氣)

  • 桂枝/肉桂:溫通陽氣,引火歸元,解決陽浮之象。
  • 附子(少量):溫補命門之火,助氣化而不傷陰。

3. 健脾滲濕(兼顧脾虛濕滯)

  • 茯苓、澤瀉:健脾利濕,泄腎濁,防熟地之膩滯。
  • 白朮:健脾燥濕,加強運化功能。

4. 調和陰陽

  • 牡丹皮:清泄虛熱,制約溫藥之燥性,平衡陽盛陰虛。

治療原理與方義

  1. 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 通過滋陰(熟地、山茱萸)與溫陽(桂枝、附子)並用,使陰陽互生,解決陰虛陽浮之矛盾。
  2. 脾腎同調

    • 山藥、茯苓、白朮補脾以資後天,熟地、附子培補先天,二者協同改善「脾腎不足」。
  3. 瀉中寓補

    • 澤瀉、牡丹皮泄濁清熱,既防滋補藥滯膩,又針對虛火或濕濁標證,體現「通補兼施」思維。
  4. 固攝下焦

    • 山茱萸澀精,桂枝溫通,合用可收斂浮陽、固攝腎氣,改善房勞虛損之遺滑、乏力。

綜合推論

腎氣丸的設計邏輯在於:

  • 標本兼治:以滋陰為本,溫陽為輔,佐以健脾滲濕,解決陰虛陽浮、脾腎兩虛的複雜病機。
  • 動靜結合:補陰藥靜守填精,溫陽藥動而化氣,符合「腎主封藏亦主氣化」的生理特性。
  • 適應證延伸:後世可能將此方調整用於水腫、消渴(如濟生腎氣丸),但其核心仍在調節陰陽失衡與脾腎虛弱。

(註:若實際方劑組成有異,需依具體藥物再行校正分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腎氣丸有補益脾腎的作用,陰虛火旺、濕熱內蘊、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腰部冷涼身體容易出汗夜盲產後頻尿或失禁肩背交接處肩痛陰囊濕冷排尿困難舌體虛浮胖大,或邊有齒痕痔瘡噁心反胃幼兒青盲月經期間四肢浮腫流鼻涕面色發白四肢肌肉萎縮目偏視腹中感到寒冷妊娠小便不通幼兒浮腫產後小便不通

相同名稱方劑


腎氣丸, 出處:《備急》引陶氏(見《外台》卷十七)。 組成:乾地黃5分,續斷5分,人參5分,萆薢3分,阿膠3分(炙)。 主治:調中,補筋脈不足。主治:短氣,腰痛身重。

腎氣丸,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桂心4兩,乾地黃1斤,澤瀉8兩,薯蕷8兩,茯苓8兩,牡丹皮6兩,半夏2兩。 主治:腎氣不足,羸瘦日劇,吸吸少氣,體重耳聾,眼暗百病。

腎氣丸, 出處:《洞天奧旨》卷九。 組成:輕粉3分,生甘草5分,黃柏1錢,銅綠3分,乳香5分,冰片1分,黃丹5分,沒藥3分。 主治:水流麻根瘡。足後跟之下,色赤皮爛,內有肉絲,縷縷狀似麻根者。

腎氣丸,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蒼朮1斤(米泔水浸),熟地黃1斤,川薑冬1兩,夏5錢,春、秋7錢,五味子半斤。 主治:養血益腎。補腎虛,消水腫。主治:陽盛陰虛,脾腎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

腎氣丸,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乾地黃8分,蓯蓉6分,麥門冬4分,遠志4分,防風4分,乾薑4分,牛膝4分,地骨皮4分,萎蕤4分,薯蕷4分,石斛4分,細辛4分,甘草4分,附子4分,桂心4分,茯苓4分,山茱萸4分,鍾乳粉10分,羖羊腎1具。 主治:補腎。主治:虛勞。腎氣不足,腰痛陰寒,小便數,囊冷濕,尿有餘瀝,精自出,陰痿不起,忽忽悲喜。

腎氣丸,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乾地黃8兩,薯蕷4兩,山茱萸4兩,澤瀉3兩,茯苓3兩,牡丹皮3兩,桂枝1兩,附子(炮)1兩。 主治:溫補腎陽,引火歸源,陰陽雙補。暖腎臟,補虛損,益顔色,壯筋骨。補老人元臟虛弱,腑氣不順,固精髓。久服壯元陽,活血駐顔,強志輕身。主治:腎陽不足,腰痛腳軟,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質淡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咳喘、水腫腳氣、消渴、轉胞、久瀉、陰疽等屬腎中陽氣虛衰者。虛勞腰痛,或短氣有微飲,或男子消渴,以飲一鬭,小便一鬭,及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轉胞,以胞繫了戾,故致此病。腳氣上入少腹,少腹不仁。虛勞不足,大傷飲水,小腹急,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腎氣內奪,舌喑足廢。冷證齒痛。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大便不實。稟氣虛,骨弱,7-8歲不能行立。腎水不能攝養,及脾虛不能剋制腎水,多吐痰唾而不咳。兩尺脈微弱,陰陽俱虛。腎虛不能攝水,津液不降,致成痰飲,咳逆,潮熱,盜汗。脾腎虛寒,土不生金,肺金虧損,肺氣虛不能攝血,面色萎黃,時或咳嗽見血,脈多空大無力。脾腎兩敗,水溢於外,土困於中而成水腫,或陽虛小便不通。腎臟真陽不足,火不歸元。百會疽漫腫平塌,紫暗堅硬,面赤而煩,口乾不渴,唇潤,屬陽虛浮泛者,及頰瘍牙關緊急不開或旁腫不消,膿水清稀,因而成漏,復被寒侵瘡孔,致生多骨,經年纏綿難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