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潤腎丸方劑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利水滲濕: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利水滲濕的功效。腎虛常伴隨脾虛濕困,導致水濕停滯,影響腎氣運行。蒼朮入脾經,可健脾燥濕,促進水濕代謝,改善腎虛所致的浮腫、腰膝酸軟等症狀。
- 疏肝理氣,通達腎氣:蒼朮還具備疏肝理氣的功效。肝腎同源,肝氣鬱滯可影響腎氣運行。蒼朮疏肝理氣,有助於暢通肝氣,使腎氣得以順利運行,改善腎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煩易怒等症狀。
潤腎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助陽:茴香性溫,入腎經,能溫腎散寒,有助於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尤其對於因腎陽虛而導致的男性生殖系統功能下降,茴香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 行氣止痛:茴香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腎虛引起的腰痛、腹痛等症狀。同時,茴香還能促進消化,改善因腎虛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潤腎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其滋陰補腎的功效。
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質溫和,入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作用。腎主藏精,精血同源,腎虛則精血不足,導致頭暈目眩、腰膝痠軟、耳鳴耳聾、鬚髮早白等症狀。
熟地黃能滋補腎陰,填精益髓,改善腎虛所致的諸多病症,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滋陰補腎、固精止遺、潤燥止渴之效,故潤腎丸中常加入熟地黃作為主要藥材。
潤腎丸中添加五味子,主要是利用其固腎澀精、滋陰補腎之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其酸味收斂,能固腎精,防止腎精外泄;其甘味滋潤,能滋養腎陰,緩解腎虛之症。此外,五味子還具有補氣益肺、斂汗止瀉等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氣虛乏力、盜汗遺精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將五味子加入潤腎丸中,可以起到固腎澀精、滋陰補腎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腎虛相關疾病的目的。
潤腎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腎主藏精,喜溫惡寒,若腎陽虛寒,則可導致腰膝酸冷、肢體乏力、陽痿早洩等症狀。乾薑溫腎散寒,有助於恢復腎陽之氣,改善上述症狀。
- 助藥力:潤腎丸中其他藥材多屬滋陰補腎之品,性偏寒涼。乾薑的溫性可溫化藥性,使藥力更容易滲透至腎臟,達到更好的補腎效果,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腎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脾腎俱虛」,結合其藥物組成與加減法,推測其核心病機為:
- 脾腎陽虛:方中蒼朮、乾薑、小茴香溫脾散寒,熟地黃、五味子補益腎精,適用於脾失健運(腹脹、泄瀉)、腎陽不足(腰膝冷痛、夜尿頻多)之證。
- 虛勞發熱:原文強調「善退勞熱」,此「熱」為虛陽浮越或陰不斂陽所致,非實火。五味子斂汗生津,熟地滋陰填精,佐以溫藥引火歸元。
- 兼證加減:虛寒加韭子助陽、有火加黃柏清相火、燥結加黑芝麻潤腸,顯示方劑側重調節陰陽失衡,尤其適合陰陽兩虛偏陽弱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蒼朮(君藥):
- 以韭汁製,取其辛溫入腎,解蒼朮之燥,轉為溫潤健脾。
- 復用小茴香同蒸,增強溫腎散寒之效,契合「脾腎雙補」思路。
- 九蒸九曬後,藥性從「燥濕運脾」轉為「溫潤化氣」,避其傷陰之弊。
熟地黃(臣藥):
- 直接填補腎精,與蒼朮相配,一補一運,防滋膩礙脾。
- 與五味子酸甘化陰,斂汗固精,針對虛勞耗散之象。
乾薑(佐使藥):
- 劑量隨季節調整,夏季減量防燥熱,冬季增量助溫陽,體現「因時制宜」。
- 與小茴香協同,溫暖下焦,化解沉寒痼冷。
棗肉為丸:
- 取大棗甘緩補脾,米飲送服助藥力直達中焦,強化後天養先天之用。
推衍方義
全方以「溫潤脾腎、調和陰陽」為綱,蒼朮經特殊炮製後,由苦燥轉甘潤,契合「潤腎」方名;乾薑、熟地、五味子組合,暗含「陽中求陰」之旨,適用於脾虛不運、腎精虧耗兼輕度虛熱之證。加減法中對「火」與「燥」的區別用藥,更顯古人辨證精細,將虛火與津虧分治,體現中醫「同病異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蒼朮1斤(用韭菜1斤搗汁拌,九蒸九曬;又用小茴香1斤同蒸一次,去茴曬乾),熟地黃1斤,五味子半斤,乾薑(冬)1兩(夏5錢,秋7錢)。
虛寒,加韭子1兩;有火,加黃柏1兩;大便燥,加黑芝麻4兩。
善退勞熱。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潤腎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蒼朮1斤(用韭菜1斤搗汁拌,九蒸九曬;又用小茴香1斤同蒸1次,去茴曬乾),熟地黃1斤,五味子半斤,乾薑(冬)1兩(夏5錢,秋7錢)。 主治:善退勞熱。主治:脾腎俱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