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腎丸

RUN S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腎經 19%
肝經 19%
脾經 14%
胃經 14%
肺經 9%
膀胱經 4%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潤腎丸方劑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利水滲濕: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利水滲濕的功效。腎虛常伴隨脾虛濕困,導致水濕停滯,影響腎氣運行。蒼朮入脾經,可健脾燥濕,促進水濕代謝,改善腎虛所致的浮腫、腰膝酸軟等症狀。
  2. 疏肝理氣,通達腎氣:蒼朮還具備疏肝理氣的功效。肝腎同源,肝氣鬱滯可影響腎氣運行。蒼朮疏肝理氣,有助於暢通肝氣,使腎氣得以順利運行,改善腎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煩易怒等症狀。

潤腎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助陽:茴香性溫,入腎經,能溫腎散寒,有助於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尤其對於因腎陽虛而導致的男性生殖系統功能下降,茴香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2. 行氣止痛:茴香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腎虛引起的腰痛、腹痛等症狀。同時,茴香還能促進消化,改善因腎虛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潤腎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其滋陰補腎的功效。

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質溫和,入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作用。腎主藏精,精血同源,腎虛則精血不足,導致頭暈目眩、腰膝痠軟、耳鳴耳聾、鬚髮早白等症狀。

熟地黃能滋補腎陰,填精益髓,改善腎虛所致的諸多病症,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滋陰補腎、固精止遺、潤燥止渴之效,故潤腎丸中常加入熟地黃作為主要藥材。

潤腎丸中添加五味子,主要是利用其固腎澀精、滋陰補腎之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其酸味收斂,能固腎精,防止腎精外泄;其甘味滋潤,能滋養腎陰,緩解腎虛之症。此外,五味子還具有補氣益肺、斂汗止瀉等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氣虛乏力、盜汗遺精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將五味子加入潤腎丸中,可以起到固腎澀精、滋陰補腎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腎虛相關疾病的目的。

潤腎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腎主藏精,喜溫惡寒,若腎陽虛寒,則可導致腰膝酸冷、肢體乏力、陽痿早洩等症狀。乾薑溫腎散寒,有助於恢復腎陽之氣,改善上述症狀。
  2. 助藥力:潤腎丸中其他藥材多屬滋陰補腎之品,性偏寒涼。乾薑的溫性可溫化藥性,使藥力更容易滲透至腎臟,達到更好的補腎效果,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脾胃。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潤腎丸」

潤腎丸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蒼朮、茴香、熟地黃、五味子、乾薑。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藥性,搭配使用可以起到溫補脾腎、益氣養血的功效。

潤腎丸的組成介紹如下: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

潤腎丸的主治功效是脾與腎臟功能都虛弱。它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振、腹瀉、腹脹等症狀,也可以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潤腎丸的使用方法是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2次。服用時,可以用溫開水送服。

潤腎丸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中藥方劑,但它也有一些禁忌症。 pregnant women、哺乳期婦女、兒童、患有嚴重肝腎疾病的人羣不宜服用潤腎丸。

總之,潤腎丸是一種有益的藥物,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和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服用潤腎丸時應注意其禁忌症,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蒼朮1斤(用韭菜1斤搗汁拌,九蒸九曬;又用小茴香1斤同蒸一次,去茴曬乾),熟地黃1斤,五味子半斤,乾薑(冬)1兩(夏5錢,秋7錢)。
虛寒,加韭子1兩;有火,加黃柏1兩;大便燥,加黑芝麻4兩。
善退勞熱。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潤腎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蒼朮1斤(用韭菜1斤搗汁拌,九蒸九曬;又用小茴香1斤同蒸1次,去茴曬乾),熟地黃1斤,五味子半斤,乾薑(冬)1兩(夏5錢,秋7錢)。 主治:善退勞熱。主治:脾腎俱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