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

茴香

HUI XIANG

  • 英文名稱:Foeniculum vulgare Mill. Fructus Foeniculi Vulgaris Fennel Fruit
  • 別名:谷香,小香,大茴香,谷茴蘹香,谷茴香,香子,茴香子,蘹香子,土茴香,小茴香,野茴香,蘹香,香絲菜,谷茴
  • 藥品來源: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9~10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打下果實,去淨雜質,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四川, 廣西,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貴州, 內蒙古, 蒙古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茴香的傳統功效


1. 理氣行氣

茴香,其理氣行氣之功,古今醫籍多有記載。以《中國藥典》所述,其功效主要體現在「理氣和胃」方面,並非單純的「行氣」,而是更深層次的調和氣機。

《中國藥典》中明確指出茴香能「散寒止痛,理氣和胃」。「散寒」指的是其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能力;「止痛」則源於其理氣通絡,消除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而「理氣和胃」纔是其理氣行氣功效的核心所在。「理氣」不單指疏通氣機的運行,更包含著調和氣機的平衡,使紊亂的氣機恢復正常流暢。 「和胃」則說明其作用重點在於調理脾胃之氣,脾胃為後天之本,氣機調和,則全身氣血運行通暢,諸症自消。

從臨牀應用來看,茴香治療的病症多與氣滯、寒凝有關,例如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等。這些病症的共同點是氣機阻滯不通,導致疼痛、脹滿等不適症狀。茴香的溫暖特性可以驅散寒邪,其理氣作用則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鹽小茴香的應用進一步強調了其溫腎散寒止痛的作用,適用於寒邪侵犯腎陽所致的疼痛。

總而言之,《中國藥典》對茴香理氣行氣功效的描述,並非僅止於單純的「行氣」,而是著重其溫中散寒、調和氣機的作用,使其在治療寒邪阻滯、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腸及其他相關疾病中發揮獨特功效。 這也體現了中醫治療的整體觀,強調調和陰陽,使人體恢復平衡。

2. 健脾胃

茴香,其健脾胃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依靠「溫中」之效,而是涵蓋了理氣、和胃的多重作用。單方使用茴香,其健脾胃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藥典》記載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這句話精煉地概括了其功效機理。脾胃虛寒,常伴隨寒邪阻滯,導致氣機不暢,出現腹痛、脹滿、食少等症狀。茴香的「散寒」作用,能驅散脾胃中的寒邪,解除寒邪對脾胃的阻礙;而「理氣」作用,則能疏通脾胃之氣,促進其正常的運化功能;「和胃」則是指能調和脾胃,使其恢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此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脾胃。寒邪散去,氣機通暢,脾胃功能恢復,自然就能改善食慾不振、腹痛腹脹等脾胃虛寒的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藥典》中提到茴香用於「食少吐瀉」,這點也側面印證了其健脾和胃的功效。食少,是脾胃運化功能減弱的表現;吐瀉,則是脾胃受寒或氣機紊亂的結果。茴香能同時改善這兩種症狀,說明其作用並非單純的溫熱,而是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調理。

總而言之,單方茴香的健脾胃功效,並非僅僅是簡單的溫中散寒,而是透過散寒、理氣、和胃等多重途徑,全面調理脾胃功能,從根本上解決脾胃虛寒所致的相關症狀。 其作用機制,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佐證,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3. 活絡止痛

茴香,其「活絡止痛」之效,古已有之。《中國藥典》明確記載其功效為「散寒止痛,理氣和胃」,這正是其活絡止痛機制的重要體現。

藥典中指出茴香適用於多種疼痛,例如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等,這些疼痛的共同點多與寒邪阻滯經絡有關。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腎經,其「散寒」之效,能驅散體內寒邪,解除經絡阻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理氣」則能疏通氣機,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胃為氣機之海,茴香「和胃」更能促進消化吸收,減少因胃部不適引發的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藥典中還特別提到「鹽小茴香暖腎散寒止痛」,說明經鹽炙炮製後的茴香,其溫腎散寒之力更強,對於因腎陽不足引起的寒痛,療效更佳。這也印證了茴香活絡止痛功效的有效性,並說明不同炮製方法可以加強其特定功效。

總而言之,《中國藥典》對茴香的描述,充分展現了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其散寒、理氣、和胃的藥性,共同作用於緩解因寒邪、氣滯等因素引起的各種疼痛,使其成為治療相關疾病的重要藥物。 透過不同炮製方法,更能針對不同病症,發揮其最佳療效。

4. 疏肝解鬱

茴香,味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其疏肝解鬱之功,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在諸多古代醫籍中有所體現,並非單純從《中國藥典》中「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記載便能窺其全貌。

《中國藥典》著重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效用,主要針對寒邪引起的腹部疼痛、痛經等症。然而,肝鬱氣滯亦可導致腹部脹痛、脅肋脹滿等,而茴香溫通經脈,能緩解氣機阻滯。 這點與某些古代醫籍的記載相呼應,雖然未直接提及「疏肝解鬱」,但其所治病症間接反映出此功效。例如,若肝氣鬱滯導致的胸脅脹痛,伴有氣機不暢、寒凝等症狀,則茴香溫中散寒,兼具行氣之效,能起到疏通肝氣、緩解疼痛的作用。 這並非直接的疏肝,而是透過溫經散寒,改善氣血運行,間接達到舒緩肝鬱的效果。 類似情況也可能出現在女性痛經上,若痛經與肝氣鬱滯相關,則茴香溫經散寒,理氣止痛,亦能有效緩解症狀。

總而言之,茴香的疏肝解鬱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更多的是在治療其他疾病的過程中,因其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的特性,而發揮的間接作用。 它並非治療肝鬱的專藥,但在某些肝鬱兼夾寒凝或氣滯的病症中,可以作為輔助藥物,發揮其獨特的療效。 需注意的是,上述分析基於古代醫籍的間接推論和臨牀經驗,並未有專門針對茴香疏肝解鬱功效的古籍直接記載。

5. 壯命門火

茴香,味辛、性溫,入肝、脾、腎經,其「壯命門火」的功效,主要體現在溫腎散寒、理氣止痛的方面。古代醫籍雖未直接以「壯命門火」概括其功效,但其溫腎作用與「命門火」的涵義相契合,故可從相關記載中推演其機理。

《中國藥典》記載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並列舉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等症狀。這些症狀在中醫理論中,常與腎陽虛弱、命門火衰有關。命門為腎之陽氣,主管人體的先天之本,其火衰則陽氣不足,易導致寒邪入侵,出現上述症狀。

茴香的溫熱之性,恰能溫補腎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從而緩解因命門火衰引起的疼痛、冷痛等不適。例如,寒疝腹痛,是因寒邪凝滯衝任二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茴香溫腎散寒,則能溫通氣血,解除寒邪的阻滯,從而止痛。而睾丸偏墜,也與腎陽虛弱、氣血下陷有關,茴香溫補腎陽,則可提升陽氣,使氣血上行,緩解下墜之感。

此外,《中國藥典》中提到「鹽小茴香暖腎散寒止痛」,更直接點明瞭茴香溫腎的功效,鹽的作用更能加強其溫腎散寒之力,進一步「壯命門火」。 總而言之,茴香溫腎散寒、理氣止痛的藥性,使其在治療因命門火衰引起的諸多病症中,發揮著「壯命門火」的重要作用。

6. 補陽

茴香,一味看似平凡的中藥,其「補陽」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雖然《中國藥典》著重其「散寒止痛,理氣和胃」之效,但從其治療諸症來看,其「補陽」作用實則隱於其中。

《中國藥典》記載茴香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等症,這些病症多與陽氣虛衰、寒邪入侵有關。寒疝為陽氣不足,寒邪凝滯於下焦所致;睾丸偏墜、痛經,亦是陽氣虛弱,寒邪阻滯經脈的表現;少腹冷痛則更直接說明瞭腹部陽氣不足。茴香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正是因為其具有溫中散寒、溫補陽氣的作用。

所謂「補陽」,並非如鹿茸、附子那般峻猛,而是溫和的扶助陽氣。茴香的溫暖之力,如同冬日暖陽,緩緩驅散體內寒邪,使陽氣得以暢達。其「理氣和胃」的功能,也是在改善陽氣運行,因為氣機通暢才能更好地滋養臟腑,使陽氣得到充分的發揮。 鹽小茴香更強調其「暖腎散寒止痛」的作用,腎為先天之本,藏精氣,腎陽之不足,常會導致一系列寒症。因此,鹽小茴香的應用,進一步佐證了茴香溫補陽氣的特性。

綜上所述,《中國藥典》雖未直接點明茴香的「補陽」功效,但從其所治病症和藥理作用來看,茴香溫和的「補陽」作用顯而易見,其溫中散寒之效,實際上就是扶助陽氣的過程,這與古代醫家對其功效的理解是相符的。 這也說明瞭中醫辨證論治的精妙,藥物功效並非單一,而是多層次、多角度的綜合作用。

7. 驅蟲殺蟲

茴香,其驅蟲殺蟲功效雖未在《中國藥典》中明確提及,但其「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特性,間接地與某些蟲症的治療機制產生關聯。 《中國藥典》中記載茴香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在某些古代醫籍中,也與寄生蟲感染有關聯。

古代醫學認為,體內寄生蟲常導致氣滯血瘀,寒邪內侵,從而引起腹痛、腹脹等不適。茴香具有溫中理氣、散寒止痛的作用,其溫暖的藥性能驅散體內寒邪,並通過理氣作用,舒緩腸胃蠕動,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 由此推斷,茴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間接地幫助驅除一些因寒邪導致腸胃不適的寄生蟲。 例如,某些寄生蟲的生存環境偏好於陰冷潮濕的腸胃環境,而茴香的溫熱性質則能改變這種環境,使其不利於寄生蟲的生存和繁殖。

雖然《中國藥典》未直接說明茴香的驅蟲功效,但從其溫中理氣、散寒止痛的功效推斷,在某些特定蟲症,特別是與腸胃寒邪相關的蟲症,茴香的應用可能具有一定的輔助驅蟲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此推斷基於古代醫學理論和經驗,以及對茴香藥性的理解,並非直接來自《中國藥典》的明確記載。 要確定其驅蟲效果,仍需更進一步的現代研究驗證。

8. 溫裡溫中

茴香,一味看似平凡的中藥,卻因其獨特的「溫裡溫中」功效,在古代醫籍中佔有一席之地。其溫中散寒之效,主要體現在溫暖臟腑、驅散寒邪上,這也是其治療多種寒邪犯胃腸疾病的關鍵。

《中國藥典》明確指出茴香具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所謂「散寒」,指的是它能驅散體內積聚的寒邪之氣。這些寒邪往往停滯於腹部、下焦等部位,造成寒疝腹痛、痛經、少腹冷痛等症狀。而茴香的溫暖之力,恰能有效地驅散這些寒邪,緩解疼痛。

「理氣和胃」則說明瞭茴香在調和胃氣方面的作用。寒邪侵犯胃腸,容易導致胃氣阻滯,出現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等症狀。茴香能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使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藥典》還提及鹽小茴香的功效更偏向於「暖腎散寒止痛」,說明炮製方法也能影響藥效,鹽炙後更強調其溫腎散寒的效用,加強對下焦寒邪的驅散作用,尤其適用於因腎陽虛弱導致的寒疝腹痛及相關症狀。

綜上,《中國藥典》的記載充分說明瞭茴香溫裡溫中的功效,其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作用機制,使其成為治療寒邪犯胃腸疾病的有效藥物。通過溫暖臟腑、驅散寒邪,以及調和胃氣,茴香最終達到緩解疼痛、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

茴香的古代典籍


茴香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茴香性溫、味辛、甘,入脾、胃、腎經,具溫腎散寒,理氣止痛,健胃消食之效。其含有豐富之抗氧化物質及揮發油成分,具抗炎、抗菌作用,有助於舒緩炎症及預防感染。

2. 改善食慾

茴香,辛香芳香,入脾、胃、腎經。具有開胃、理氣、散寒止痛之效。其性溫,味辛,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消食開胃,增進食慾。茴香所含的揮發油具有刺激胃腸黏膜的作用,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增進食慾,使人胃口大開,食慾倍增。

3. 改善消化系統

茴香素有「理氣」之稱,其味辛香,入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中行氣、燥濕化痰、醒脾和胃之功效。茴香中含有豐富的揮發油,如茴香油、茴香腦、茴香酮等,這些成分具有刺激胃腸粘膜,促進胃液、膽汁和胰液的分泌,增強消化功能,幫助消化食物,緩解胃脹、消除積氣和腹瀉等症狀。此外,茴香中的纖維素還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預防便祕。

4. 鎮靜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寬中、解毒醒神之功。古籍云:「茴香,辛香溫散,能和脾胃,消導積滯,寬中理氣,醒神開鬱,行滯氣於經絡,去濕邪於臟腑。」 茴香可溫中散寒,醒神開鬱,故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脹痛、嘔吐吞酸、呃逆、泄瀉等症。此外茴香還可疏肝解鬱,故適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脹痛等症。茴香還有鎮靜作用,可緩解輕度的焦慮和失眠等症狀。

5. 降血糖

茴香性味甘、辛、溫。歸腎、胃二經。具有溫腎散寒、健脾理氣、止痛散瘀之功效。茴香酸、茴香醇等成分可促進胰島素分泌,幫助調節血糖水平,故可降血糖。

6. 抗菌抗病毒

茴香秉性溫和,入脾、胃、腎三經,其獨特的抗菌功效可抑制細菌生長。茴香含揮發油、茴香酸等活性成分,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如茴香油中的茴香醛和茴香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有顯著抑制作用。另茴香芳香通竅,能促進腸胃蠕動,排除體內有害物質,防治腸道疾病。

茴香的炮製


小茴香:除去雜質。 鹽小茴香:取凈小茴香,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茴香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火旺者禁服:陰虛火旺者體質偏熱,容易出現口乾舌燥、手足心熱、失眠多夢等症狀,茴香性味辛溫,服用後可能加重火熱症狀。
  2. 胃、腎有熱者慎用:茴香性溫,胃、腎有熱者服用後可能加重胃痛、嘔吐、尿頻等熱症。
  3. 小腸、膀胱、胃腑有熱者禁用:小腸、膀胱、胃腑有熱者,服用茴香可能加重熱證症狀。
  4. 肺、胃有熱或熱毒盛者禁用:肺、胃有熱或熱毒盛者,服用茴香可能加重熱毒症狀。
  5.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茴香可能刺激子宮收縮,對孕婦不利,哺乳期婦女服用茴香也可能影響乳汁分泌。
  6. 脾胃虛寒、腹瀉、腸胃炎症者應避免使用:茴香性溫,脾胃虛寒、腹瀉、腸胃炎症者服用後可能加重腹瀉、腹痛等症狀。
  7. 可能引起過敏反應:茴香含有揮發油成分,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皮膚發紅、瘙癢等。
  8. 長期或大量使用會引起中毒:長期或大量使用茴香,可能引起中毒,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不適症狀。

茴香相關的方劑


茴香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尿失禁前列腺炎腳氣病月經腹痛腹股溝疝氣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腎絲球腎炎夜間頻尿多尿夜間遺尿噁心反胃腹痛腰痛失眠傷寒腹瀉肺炎胃腸脹氣月經不調疼痛食慾不振積滯消化不良遺精濕疹

茴香含有的化學成分


反式-茴香腦(trans-anethole), 檸檬烯(limonene), 小茴香酮(fechone), 愛草腦(Escholazine), γ-松油烯(γ-terpinene), α-蒎烯(α-pinene), 月桂烯(myrcene), β-蒎烯(β-pinene), 樟腦(camphor), 樟烯(camphene), 甲氧苯基丙酮(methoxyphenylacetone), 香檜烯(sabinene), 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對-聚繖花素(p-Cymene), 4-松油醇(Terpineol-4), 反式-小茴香醇乙酸酯(trans-fenchol acetate), 茴香醛(anisaldehyde), 10-十八碳烯酸(10-octadeceno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山嵛酸(Behenic acid), 肉荳蔻酸(Myris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月桂酸(Lauric acid), 十五碳酸(Pentadecanoic acid), 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 豆甾醇(Stigmasterol), 繖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 棕櫚酸、花生酸、山萮酸與大於十八碳的高級醇所成的蠟混合物(Mixture of waxes),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花椒毒素(Xanthotoxin), α-香樹脂醇(α-Amyrin), 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 香柑內酯(Bergapten), 印度榲桲素(Marmes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