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半散

GE B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22%
腎經 22%
膀胱經 11%
心經 11%
脾經 11%
肝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各半散」方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止痛:血餘炭為血竭的炭化製品,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方中加入血餘炭,可針對出血、疼痛等症狀進行治療,達到止血止痛之效。
  2. 收斂固澀:血餘炭性寒,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收斂止血,防止出血不止。對於因血熱妄行、陰虛火旺引起的出血症狀,血餘炭能起到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作用。

「各半散」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其溫暖脾胃,有助於驅散寒氣,緩解腹部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止痛,調和脾胃:茴香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疏肝解鬱,並可調和脾胃,增進食慾。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各半散」中加入茴香,旨在通過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改善寒凝氣滯導致的各種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各半散」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血餘炭:**收斂止血、消炎解毒。
  • **茴香:**溫腎暖肝、行氣止痛。

古籍記載主治:

小腸氣撮痛。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各半散」主要用於治療「小腸氣撮痛」,以及因「寒飲內傷」導致的便血、自利等症狀。方劑中,血餘炭主要功用是止血,而茴香則有溫暖下焦、行氣止痛的作用。

多篇古文皆有記載楊師因酒後大渴,過量飲用冷水、冰茶,導致便血、自利的案例,此時醫家使用「吳茱萸丸」、「平胃五苓各半散」及「神應丸」等方劑治療,其主要機理為「溫陽散寒」、「理氣化濕」。

古文指出「血為寒所凝,入大腸間而便下血,溫之乃行,所以得熱則自止」,說明此類病症的病機為寒邪凝滯,導致血行不暢,因此治療需用溫熱藥以溫通血脈,而非寒涼藥。

「各半散」的兩味藥,茴香能溫腎暖肝、行氣止痛,針對「小腸氣撮痛」有直接的緩解作用。血餘炭則可以收斂止血,配合茴香的溫通作用,可以改善因寒凝導致的便血症狀。

總結:

「各半散」以溫陽行氣、收斂止血為主要治療原理,適用於寒邪凝滯、氣機不暢導致的小腸氣痛、便血等症狀。其治療思路與古文記載的「溫之乃行」、「得熱則自止」的觀點相符。此方劑的應用體現了中醫「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針對病因病機,而非單純針對症狀進行治療。

傳統服藥法


室女發(燒灰)、茴香各等分。上為末。
無灰酒調,熱服,不拘時候。
(《普濟方》卷二四九引《十便良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各半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三引《海上方》。 組成:室女發(燒灰)、茴香各等分。 主治:小腸氣撮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