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鈴丸

Q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6%
腎經 16%
膀胱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去鈴丸方劑中包含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去鈴丸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茴香溫中散寒,有助於緩解寒邪凝滯引起的胃脘疼痛,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消化功能。
  2. 調和脾胃,助消化: 茴香具有調和脾胃、增進食慾、促進消化的作用。去鈴丸方劑中往往還包含其他健脾胃的藥物,如陳皮、砂仁等,茴香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共同發揮調和脾胃、促進消化的作用,進一步緩解胃痛、腹痛等症。

主治功效


去鈴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中記載的去鈴丸,主要功效為治療小腸疝氣,不同醫家版本略有差異,但核心治療原理相近。綜觀各方,其組成雖不完全一致,但大多圍繞著溫中散寒、理氣消積、實脾疏肝等幾個方面展開,針對疝氣病因的不同側面進行調理。

一、方劑組成與功效分析 (以常見組成為主):

去鈴丸的組成藥物主要包含茴香(大茴香或小茴香)、生薑及青鹽。

  • 茴香 (大茴香/小茴香):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大茴香性溫,小茴香性平,皆有理氣開胃、溫中散寒的功效。在去鈴丸中,茴香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特別是針對寒邪凝滯導致的疝氣疼痛。 部分版本使用杜茴香,功效類似。

  • 生薑: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在去鈴丸中,生薑的薑汁浸泡茴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取茴香的有效成分,另一方面其溫中散寒之性,與茴香協同作用,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驅散寒邪。

  • 青鹽: 青鹽(即粗鹽)味鹹,性溫,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其加入去鈴丸中,可引導藥物下行,直達病竈,並有助於消散腫塊,緩解疼痛。

二、治療原理分析:

古代醫家認為疝氣的發生,與脾胃虛弱、肝氣鬱滯、寒邪凝滯等因素密切相關。去鈴丸的治療原理正是基於此:

  1. 溫中散寒: 茴香與生薑的溫中散寒之性,可驅散導致疝氣疼痛的寒邪,緩解疼痛症狀。

  2. 理氣消積: 茴香具有理氣作用,可以疏通氣機,消除氣滯血瘀,緩解腹部脹痛。

  3. 實脾疏肝: 部分方劑中提到「實脾」,意指通過溫補脾胃,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而薑汁浸泡後再炒制,更利於藥物滲透,發揮藥效。

  4. 引藥下行: 青鹽的加入,可以引導藥物下行,直達小腸,更好地發揮藥效,治療小腸疝氣。

三、不同版本差異及共同點:

不同醫家版本的去鈴丸,在組成上存在一些差異,例如有的加入了其他藥物,如《本草綱目》中提到的川烏、巴豆等,但這些版本都體現了溫中散寒、理氣消積、實脾疏肝的治療原則。 所有版本都著重強調了溫補脾胃的重要性,而非單純的疏導,避免了久服傷正的弊端。

總之,去鈴丸是治療小腸疝氣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溫中散寒、理氣消積、實脾疏肝等多個方面,綜合調理臟腑,從根本上解決疝氣問題。 藥物配伍精妙,療效顯著。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現代臨牀應用需謹慎,並遵從專業醫生的指導。

傳統服藥法


川烏尖7個(生用),巴豆7枚(去皮,只去9分油)。
上為細末,糕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麝香為衣。
每服2丸。同青木香丸30粒,空心冷鹽酒或冷鹽水送下,2-3日1服,不可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

相同名稱方劑


去鈴丸, 出處:《百一》卷十五引王吉老。 組成:杜茴香1斤。 主治:小腸疝氣。

去鈴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十引《澹寮方》。 組成:川烏尖7個(生用),巴豆7枚(去皮,隻去9分油)。 主治:奔豚疝氣,或陰囊腫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