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草散

茴香草散

HUI XIANG C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7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脾經 25%
肝經 12%
腎經 12%
膀胱經 12%
心經 12%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草散中包含茴香,原因如下:

  1. 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對於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2. 疏肝解鬱: 茴香亦具疏肝解鬱之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肋脹痛、情緒抑鬱等症狀。

因此,茴香在茴香草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理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茴香草散方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高良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與茴香草散中其他藥材如茴香、草果等配伍,可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對於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高良薑味辛,可調和藥性,避免其他藥材過於寒涼,進一步增強藥效。同時,高良薑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藥物更快吸收,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茴香草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鼻痔」,即鼻腔內生長的贅生物(類似現代鼻息肉或良性腫瘤)。古籍記載其用法特殊:先以藥末吹鼻,使痔體麻痺萎縮,再以銅箸絞線物理摘除。顯示此方兼具局部麻醉腐蝕脫落作用,可減緩疼痛並輔助手術。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 茴香草(小茴香)

    • 性味辛溫,傳統用於散寒止痛、開鬱散結。其揮發油(如茴香醚)能局部刺激黏膜,促進血液循環,或產生輕微麻痺效果,緩解術前不適。
    • 現代研究顯示,小茴香具抗炎、抑菌作用,或可減少鼻痔繼發感染。
  2. 高良薑(曬乾)

    • 性味辛熱,功能溫中散寒、破滯氣。其辛辣成分(如薑黃素、揮發油)能強力刺激組織,可能引發局部充血或輕微壞死,促使痔體萎縮脫落。
    • 古籍中高良薑外用常治癰疽瘡瘍,取其「腐蝕惡肉」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 協同作用:兩藥均屬辛溫,合用可增強局部刺激性,使鼻痔根部血供受阻、組織鬆動,便於後續絞除。
  • 麻醉與腐蝕:辛香藥氣經鼻黏膜吸收,或暫時抑制痛覺;高良薑的溫燥屬性可能使痔體乾燥易脫。
  • 物理配合藥力:先以藥末軟化病灶,再以器械摘除,體現古代「藥械並用」的外治思路。

四、方劑特色

此方反映「以外治內」的思維,針對鼻痔的有形實邪,結合藥物與器械療法。辛溫藥性設計符合古醫「寒則凝滯,溫則消散」的理論,通過局部作用直接解決病灶,避免內服藥的全身性影響。

(註: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藥理推論,未涉及現代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茴香草、高良薑(曬乾)各等分。
上為末。
先吹鼻痔上2次,片時許,隨後方行取法,其痔自然易脫。取鼻痔秘法:先用茴香草散,連吹2次,次用細銅箸2根,箸頭鑽1小孔,用絲線穿孔內,2箸相離5分許,以2箸頭直人鼻痔根上,將箸線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草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茴香草、高良薑(曬乾)各等分。 主治:鼻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