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撾胃湯
WO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八四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3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撾胃湯」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犯胃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高良薑能有效溫暖胃陽,驅散寒邪,緩解疼痛,止嘔止瀉。
- 行氣消食,健脾和胃:高良薑還具有行氣消食、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飲食不節、脾胃虛寒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高良薑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增強脾胃功能。
因此,高良薑的加入,不僅能溫中散寒,止痛止嘔,更能促進消化,健脾和胃,使「撾胃湯」達到更好的療效。
「撾胃湯」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緩解藥性,調和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方劑中可能存在其他較為峻猛的藥材,加入甘草能減輕其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二、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與某些藥材配伍,可以起到增強其止痛、消炎、止咳等作用。同時,甘草還能提高人體對其他藥物的吸收利用率,使藥效更佳。
「撾胃湯」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對於因寒邪犯胃,導致胃脘冷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茴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胃氣運行,緩解疼痛。
- 行氣消脹,助消化:茴香還具有行氣消脹的作用,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對於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噯氣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在「撾胃湯」中加入茴香,有助於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消脹,改善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撾胃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冷氣,胸膈脹悶,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核心病機為「寒凝氣滯,中焦虛寒」。
- 冷氣、胸膈脹悶:寒邪凝滯,氣機不暢,導致胸腹痞滿、噯氣或疼痛。
-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中陽不足,運化失職,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此方以溫中散寒、行氣醒脾為主要方向,適用於寒邪內侵或素體虛寒所致的消化功能障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炮製
- 良薑(1兩,麻油炒):
- 性味辛熱,歸脾、胃經,善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 以麻油炒製,增強其潤燥之性,緩和辛烈之氣,更利於行散寒邪而不傷陰。
- 甘草(3兩,與鹽同炒):
- 甘緩補中,鹽炒後增強其「下行溫腎」之力,兼能引藥入下焦,協調中焦氣機。
- 與良薑同炒,形成「辛甘化陽」之效,助脾胃陽氣升發。
- 茴香(炒):
- 辛溫芳香,歸肝、腎、脾胃經,能溫腎暖肝、理氣和胃,協同良薑解寒凝氣滯。
2. 配伍邏輯
- 溫中散寒為主:良薑為君,直祛中焦寒邪;茴香為臣,輔助散寒兼行氣。
- 調和氣機為輔:甘草緩急和中,鹽製後兼顧下焦,使氣機升降有序。
- 炮製強化藥效:
- 麻油炒良薑,增其潤散之性;鹽炒甘草,助其溫下之力;茴香炒用,減其燥性而存溫通之能。
3. 治療原理
- 散寒行氣:針對「冷氣脹悶」,辛溫藥物解除寒凝,恢復氣機流通。
- 醒脾開胃:溫補中焦,激發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
- 標本兼顧:既驅外寒(標),又助脾陽(本),適合虛寒夾實之證。
總結:此方以溫通為核心,通過辛熱藥物組合與特殊炮製,化解寒濕氣滯,提振脾胃功能,體現了「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良薑1兩(水浸軟,切片,用麻油炒令深黃色取出),甘草3兩(須先銼,稱鹽3兩,與良薑及鹽同炒黃色為度),茴香(炒)。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沸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的功效,適合於一切冷氣,胸膈脹悶,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的患者。但本方性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大汗淋漓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撾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四引《衛生家寶》。 組成:良薑1兩(水浸軟,切片,用麻油炒令深黃色取出),甘草3兩(須先銼,稱鹽3兩,與良薑及鹽同炒黃色爲度),茴香(炒)。 主治:一切冷氣,胸膈脹悶,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