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氣湯

養氣湯

Y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五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6.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脾經 27%
肺經 14%
腎經 10%
心經 9%
肝經 5%
膀胱經 5%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養氣湯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調和脾胃,增進食慾:茴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並能緩解胃寒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能更好地調和脾胃,促進營養吸收。

總而言之,茴香在養氣湯中起到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並調和脾胃、增進食慾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功效的發揮。

養氣湯中加入丁香,主要源於其溫陽補氣、行氣止痛的藥性。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有助於改善氣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等症狀。同時,丁香亦具有一定的止嘔功效,對於氣虛導致的脾胃不和、嘔吐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將丁香加入養氣湯中,可增強方劑的溫陽補氣、行氣止痛效果,進一步提升其治療氣虛症候的療效。

養氣湯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高良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之效。養氣湯主要用於氣虛、脾虛、寒濕等症,高良薑可溫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使藥物更易吸收,增強療效。
  2.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養氣湯中多為滋補藥物,加入高良薑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滋膩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協調,避免滋膩傷脾。此外,高良薑亦可增強藥物的溫陽散寒之效,有助於改善氣血虛弱、畏寒肢冷等症狀。

養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養氣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或燥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偏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2. 補氣益脾: 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補氣益脾功效,可以幫助人體恢復元氣,改善體虛乏力、脾胃虛弱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以達到更好的養氣效果。

養氣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中: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溫中止痛的功效。其芳香之氣可疏通氣機,消解胸悶、腹脹等症狀,並能溫暖脾胃,增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

2. 芳香醒脾:白荳蔻氣味芬芳,能醒脾開胃,增進食慾,並能化解藥物的苦寒之味,使藥物更易服用。

因此,白荳蔻在養氣湯中起到理氣和中、芳香醒脾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養氣健脾、益氣補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氣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養氣湯》首載主治「奔豚氣」。奔豚氣為中醫病名,症狀特徵為患者自覺氣從少腹上衝胸咽,如豚(小豬)奔突,時發時止,伴有腹痛、煩悶、心悸等。此病多因寒氣內侵、情志不遂或陽虛陰乘所致,病機與衝脈氣逆、肝腎寒凝相關。本方以「養氣散寒」為核心,透過溫中散寒、降逆順氣,緩解奔豚衝逆之症。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1. 茴香(炒)半兩

    • 性味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 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疏肝解鬱。
    • 方中作用:溫散下焦寒凝,調理衝脈氣逆,緩解奔豚之氣上衝。
  2. 丁香半兩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
    • 功效:溫中降逆,散寒止痛。
    • 方中作用:降胃氣、止嘔逆,協同茴香解散中下二焦寒滯。
  3. 良薑(麻油炒)三兩

    • 性味辛熱,歸脾、胃經。
    • 功效:溫胃散寒,消食止痛。
    • 方中作用:主藥之一,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尤善治寒凝氣滯之腹痛。麻油炒製可緩其燥性,兼潤腸防過熱傷陰。
  4. 甘草(炙)三錢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功效: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 方中作用:緩和諸藥辛烈之性,補益脾胃,助氣機升降有序。
  5. 白豆蔻仁四錢

    •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
    •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 方中作用:芳香化濁,宣通中焦氣機,與丁香共奏降逆之效。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散寒為本,溫通並行

    • 方中茴香、良薑、丁香三藥辛溫,集中火力溫散肝腎、脾胃之寒,針對奔豚氣「陰寒內盛、氣逆上衝」之病機,尤重下焦(衝脈所起)與中焦(氣機樞紐)。麻油炒良薑更添潤下之性,防辛燥劫陰。
  2. 理氣降逆,調和升降

    • 白豆蔻、丁香芳香醒脾,降胃氣以制衝逆;茴香疏肝理氣,引氣歸腎。三藥共調肝、脾、胃氣機,使上逆之氣得降,結滯之寒得散。
  3. 固護中州,甘緩為佐

    • 炙甘草益氣守中,緩解諸藥峻烈之性,兼防辛散耗氣,體現「養氣」宗旨。鹽引藥入腎,沸湯送服助藥力速達。

四、推衍潛在功效

除主治奔豚氣外,此方組合可能延伸應用於:

  • 寒疝腹痛(少腹冷痛牽引睪丸),因茴香、良薑善治下焦寒凝。
  • 胃寒嘔逆(呃逆、泛吐清水),倚重丁香、白豆蔻之和胃降逆。
  • 婦人經期少腹冷痛,與衝脈受寒相關者,可藉溫通衝任之效緩解。

總結:《養氣湯》以溫散下焦寒凝為主軸,結合理氣降逆、調和脾胃,體現「寒者熱之」「逆者降之」的治則,對陰寒內擾、氣機上逆之證有標本兼顧之效。

傳統服藥法


茴香(炒)半兩,丁香半兩,良薑3兩,(麻油炒)甘草3錢(炙),白豆蔻仁4錢。
養氣散寒。
上為細末。
每服2錢,入鹽少許,沸湯調下,食前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食氣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霍亂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胃下垂噯氣嘴裡發苦多痰上吐下瀉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養氣湯, 出處:《百一》卷十五。 組成:茴香(炒)半兩,丁香半兩,良薑3兩(麻油炒),甘草3錢(炙),白豆蔻仁4錢。 主治:養氣散寒。主治:奔豚氣。

養氣湯,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 養氣湯(《雞峰》卷十二。)出處:《雞峰》卷十二。組成:香附子(圓實者,去盡黑皮,微炒)4兩,甘草1兩(炙),薑黃(湯洗,浸1宿,用水淘去灰,以盡爲度,焙乾)2兩。主治:預防岚瘴。 。 主治:預防嵐瘴。

養氣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四。 組成:乾薑(炮)2兩,甘草(炙)2兩,白檀香(銼)1兩半,丁香1兩半,丁皮1兩,胡椒2錢,鹽2兩半,人參2錢,白芷1錢。 主治:溫暖脾胃,進美飲食。主治:冷氣上攻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噫氣吞酸,痰逆嘔吐,胸膈痞悶,不思飲食;或發霍亂,五膈五噎,一切氣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