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荳蔻

白荳蔻

BAI DOU KOU

  • 英文名稱:Amomun kravanh Pirreex Gagmep. Fructus Amomi Kravanh Round Cardamon Fruit, White Cardamon, Cluster, Katsumadai Seed, Fruit Java Amomum, Round Cardamon Seed, Semen Amomi Cardamomi
  • 別名:殼蔻,白蔻,荳蔻,白豆蔻,多骨,彎子,豆蔻殼,漏蔻,白蔻豆蔻殼,紫蔻,草蔻仁,十開惹,白蔻衣,圓豆蔻,飛雷子,扣米,原豆蔻,草果
  • 藥品來源: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實。秋季採收,曬乾生用,用時搗碎。
  • 道地藥材:雲南, 海南, 廣東, 廣西, 越南, 柬埔寨, 斯里蘭卡, 印度, 印尼, 泰國
  • 生長環境:潮濕, 山溝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荳蔻的傳統功效


1. 理氣行氣

白豆蔻,味辛性溫,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顯著的理氣行氣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疏通氣機、宣通肺氣等方面。

從多部古籍中可見一斑。《本草求真》將白豆蔻與縮砂密比較,指出其“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強調其辛溫香竄之性,能溫暖脾胃,並能有效治療寒濕膨脹、虛瘧等症,此即為其理氣行氣之效。 《玉楸藥解》則認為其“清降肺胃,最驅膈上鬱濁,極療惡心嘔噦”,指出其能疏通肺胃之氣,消除胸膈鬱結,治療噁心嘔吐。這與《醫林纂要》中“瀉肺散寒潤澡”的論述相呼應,說明白豆蔻能宣通肺氣,散寒除濕。

《本草通玄》特別指出白豆蔻的功效取決於其芳香之氣,強調炮製方法對藥效的影響。《本草求原》更進一步闡述其應用範圍,認為白豆蔻能“和寒熱之氣”,適用於升陽、降收等各種寒熱並用的方劑,並能“通潤二腸”,使氣血運行通暢。《神農本草經疏》則直接指出白豆蔻能“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並能“下氣”,說明其理氣行氣的功效,並能幫助消化。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表明白豆蔻的理氣行氣功效,主要通過溫暖脾胃,疏通肺胃之氣,排除寒濕鬱滯等途徑實現,其作用機制多樣且全面,在古代醫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2. 止嘔

古代醫籍對白豆蔻止嘔功效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溫暖脾胃、行氣消滯的特性。不同典籍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作用機制。

《本草求真》認為白豆蔻與縮砂仁功用相近,但更具清爽之氣,能上行肺經,散肺氣,並溫暖脾胃,故能有效治療寒濕膨脹、吐逆等症。此處強調了白豆蔻的溫散作用,認為其溫暖脾胃能緩解因寒邪導致的嘔吐。

《玉楸藥解》則指出白豆蔻能清降肺胃,驅除膈上鬱濁,治療惡心嘔吐。此處強調了白豆蔻的清降作用,認為其能清除肺胃之邪,從而止嘔。嚼之辛涼,也暗示其能清熱解鬱,使人精神舒暢。

《醫林纂要》提到白豆蔻辛熱,溫養命火,並能瀉肺散寒。 「辛潤能瀉清燥之邪,故主治寒瘧,破滯解酒,止吐逆」一句,直接點明白豆蔻止吐逆的功效,並說明其機制是通過辛潤之性,瀉去寒邪和燥邪。

《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白豆蔻主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寒邪導致的反胃,因其溫能消食、通行下氣。這與前述的溫散之說相呼應,進一步說明白豆蔻的溫暖特性能化解寒邪,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白豆蔻止嘔功效的論述,多強調其溫中、行氣、散寒、清降的作用。 雖然各家說法略有側重,但共同指向白豆蔻能通過溫暖脾胃,疏通氣機,清除寒邪或鬱濁,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通玄》特別指出白豆蔻不宜炒制,以免減弱藥效,使用時應研細,待其他藥煎好後再沖服。

古代典籍

3. 溫裡溫中

白豆蔻溫裡溫中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功效並非單純的「溫」,而兼具溫和、芳香、行氣等多重作用,使其在溫中理氣方面獨具特色。

《本草求真》認為白豆蔻與縮砂仁功效相似,但更具「清爽妙氣」,能上行肺經,散肺氣,並因其辛溫香竄之性,通行三焦,溫暖脾胃,有效治療寒濕、虛瘧、嘔吐、反胃、腹痛等症。與縮砂仁相比,白豆蔻的溫肺功效更為突出。

《本草通玄》強調白豆蔻的功效源於其芳香之氣,因此不宜炒制,以免減弱藥效,並建議研細後,在湯劑沸騰時沖服,以確保藥效最大化。此處亦可見其溫中之氣力,非暴力之溫,而是藉由芳香之氣溫和脾胃。

《玉楸藥解》則提出白豆蔻能清降肺胃,驅除膈上鬱濁,治療噁心嘔吐,並認為其性並非大熱,而是具有辛涼清肅之效。此說明白豆蔻的溫和性,不會燥烈傷陰。

《醫林纂要》則指出白豆蔻辛熱,溫養命火,能達於中焦,並兼具瀉肺散寒、潤燥的功能。其辛潤之性,可以瀉去寒邪,因此可治療寒瘧、消化不良等症,並溫脾胃,化食積。

《本草求原》更進一步說明白豆蔻能調和寒熱之氣,可用於升陽、降氣、寒熱互用的方劑中。甚至在血分藥物中,也能通潤腸道,無論血寒血熱,皆可少許佐用,以助藥力。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白豆蔻溫裡溫中之效,並非單純的燥熱之溫,而是藉由其芳香走竄之性,溫和地溫暖脾胃,行氣化濕,且兼具清降、理氣之功效,因此在治療寒邪犯胃、脾胃虛寒等證候時,有其獨特的療效。

古代典籍

4. 芳香化濕

白豆蔻,作為一味芳香化濕的中藥,其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其獨特的芳香之氣。

《本草求真》指出白豆蔻與縮砂密氣味相近,但其更具一種「清爽妙氣」,能上達肺經,成為「肺家散氣要藥」。其辛溫香竄的特性,可通行三焦,溫暖脾胃,有效驅除寒濕所致的諸多症狀,如寒濕膨脹、虛瘧、嘔吐、反胃、腹痛等,甚至還能改善目疾。與縮砂密相比,白豆蔻更偏重於肺經的作用。

《本草通玄》強調白豆蔻的功效主要來自其芳香之氣,因此不宜炮炒,使用時應研細,在藥液沸騰時沖服,以更好地發揮藥效。 《玉楸藥解》則認為其能清降肺胃,驅除膈上鬱濁,治療噁心嘔吐,嚼之則辛涼,能清肅肺腑,令人神清氣爽,並駁斥了古人認為其性大熱的說法。

《醫林纂要》則描述白豆蔻性辛熱,能溫養命火,並能瀉肺散寒,潤澤乾燥。其辛潤的特性,能驅散寒邪,因此可用於治療寒瘧、酒醉、嘔吐等。同時,還能溫脾胃,化解食積,清除寒積。 《本草求原》認為白豆蔻能調和寒熱之氣,適用於升陽、降收及寒熱互用的方劑中。 《神農本草經疏》則指出白豆蔻能治療積冷氣及傷寒引起的嘔吐、反胃等,並能消食、下氣,散肺中滯氣,改善眼疾。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白豆蔻芳香化濕功效的描述,側重其辛溫香竄的特性,能溫暖脾胃,疏通三焦,驅散寒濕,並兼具清肺、理氣、消食等作用,其芳香之氣是發揮功效的關鍵。 不同醫籍側重點略有不同,但都肯定了其在治療寒濕相關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5. 解酒毒

古籍記載中,白豆蔻並非專門解酒藥,但其解酒功效多源於其溫中、和胃、化滯的特性,能有效緩解因飲酒過度引起的諸多不適。

《醫林纂要》明確指出白豆蔻「破滯解酒」,並闡述其「辛潤能瀉清燥之邪」,說明其辛溫之性可驅散酒後體內積聚的寒邪與濕濁之氣,這類寒邪濕濁正是酒醉不適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溫脾胃,化食,去冷積」的功效,則能促進脾胃運化,加快酒精代謝,減輕胃部負擔。

《本草求真》則從其氣味入手分析,認為白豆蔻「辛溫香竄,流行三焦」,能溫暖脾胃,驅除寒濕,進而緩解酒後可能出現的胃寒、嘔吐、腹痛等症狀。其「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也暗示其能改善酒後肺氣鬱滯的情況。

《玉楸藥解》則強調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驅膈上鬱濁,極療惡心嘔噦」,說明其能清利肺胃之熱,排除因飲酒導致的胸膈鬱悶及噁心嘔吐等症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並未將白豆蔻單獨列為專門解酒藥,但其溫中、和胃、化滯、行氣的功效,使其在治療酒後不適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本草通玄》提醒白豆蔻「一經火炒,便減功力」,建議研細後於藥煎好後服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藥效。 各個古籍著重白豆蔻的不同面向,共同指出其在舒緩酒後不適上的可能性,但仍需結合個人體質與病情,謹慎使用。

白荳蔻的現代功效


1. 鎮靜

荳蔻香氣能影響神經,調節腦波與心境,致鎮靜助眠。另具鎮痛作用,可緩解不適,益睡眠。故白荳蔻可作天然鎮靜劑,改善失眠、焦慮、神經衰弱等。

2. 抗菌抗病毒

白荳蔻精油乃抗菌消炎之要藥。其能抑製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並能抗真菌、病毒。故白荳蔻可用作天然抗菌劑,預防與治療感染性疾。

3. 降血糖

白荳蔻中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如環氧化酶抑制劑等,能夠降低血糖水平。同時,白荳蔻中含有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胰島細胞,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因此,白荳蔻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白荳蔻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後下;或入丸、散。

白荳蔻的炮製


揀淨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陰虛血燥者禁服:白荳蔻性溫熱,陰虛血燥者服用後會加劇熱性,導致陰血耗損。
  2. 火升作嘔,因熱腹痛者忌服:白荳蔻有溫中逐寒的作用,但對於因火氣上逆導致嘔吐、腹痛者不宜服用。
  3. 凡喘嗽嘔吐,不因於寒而因於火者:白荳蔻溫暖脾胃,有助於止嘔,但對於由火氣導致的喘嗽嘔吐無效。
  4. 瘧疾不由於瘴邪,而因於陰陽兩虛者:白荳蔻有驅除寒邪的作用,但對於由陰陽兩虛導致的瘧疾無效。
  5. 目中赤脈白翳,不因於暴病寒風,而因於久眼血虛血熱者:白荳蔻能明目,但對於由血虛血熱導致的目中赤脈白翳無效。
  6. 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白荳蔻性溫熱,肺胃火盛者服用後會加劇火氣;氣虛者服用後會耗氣。
  7. 忌見火:白荳蔻忌火,久曬或與火接觸會降低藥效。

白荳蔻相關的方劑


白荳蔻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噯氣噁心反胃肩頸痠痛吞咽障礙消化不良腹痛胸悶脹失眠頭痛低血糖虛弱瘧疾

白荳蔻含有的化學成分


d-樟腦(d-camphor), α-及β-蒎烯(α-andβ-pinene), 石竹烯(caryophyllene), 月桂烯(myrcene), 葛縷酮(carvone), 松油烯-4-醇(terpinene-4-ol), 香檜烯(sabinene), α-蒎烯(α-pinene), 8-桉葉素(18-cineole), 甜沒藥烯(bisabolene), 3-蒈烯(3-carene), 龍腦(borne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