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脾積二聖丸
HUA PI JI ER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八○引《德生堂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雷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 雷丸性味苦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驅蟲止痛之效。脾積常因飲食積滯、蟲積所致,雷丸可有效消食導滯,驅除蟲積,從根本上解決脾積問題。
- 健脾和胃: 雷丸雖苦寒,但其苦味可燥濕健脾,寒性可清熱解毒,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改善脾積所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神麴性溫,善於消食化積,對於脾胃積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效果。化脾積二聖丸主要針對小兒脾胃積滯,神麴可幫助消食積滯,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 行氣止痛: 神麴具備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脾胃積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二聖丸本身以健脾消食為主,加入神麴則可增強行氣止痛效果,提高整體療效。
總而言之,神麴在化脾積二聖丸中發揮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小兒脾胃積滯,提高整體療效。
化脾積二聖丸中包含大麥,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消積:大麥性味甘平,入脾經,具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功。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胃主消化,脾胃功能失調易致積食,大麥可助脾胃運化,消解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二、利水消腫:大麥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改善因脾虛濕困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水濕停滯,導致腹脹、水腫。大麥利水消腫,可協助脾臟運化水濕,緩解此類症狀。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的作用。脾積常因脾胃氣滯、痰濕阻滯而致,陳皮能理氣化痰,開胃消食,有助於脾胃運化,改善脾積症狀。
- 降逆止嘔:陳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脾積患者常伴有嘔吐、反胃等症狀,陳皮能降胃氣,止嘔逆,緩解患者不適。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消積化滯: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的功效。脾胃積滯,肝氣鬱結,可導致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青皮能疏肝理氣,使肝氣疏通,並有助於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復,從而達到消積化滯的效果。
- 行氣止痛,降逆止嘔:青皮還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狀,青皮能起到緩解作用。
總之,青皮在化脾積二聖丸中,能協同其他藥物,發揮疏肝理氣、消積化滯、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達到治療脾胃積滯,脘腹脹痛等症狀的效果。
化脾積二聖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脾積常伴隨濕氣困阻,影響脾胃運化,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化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化解脾積。
二、 利水消腫: 茯苓能利水滲濕,並能消腫止痛。脾積常伴隨腹脹、腹痛等症狀,茯苓能利水消腫,減輕腹部脹滿感,改善不適症狀。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是為了其利水消腫及通便的功效。
脾積症常伴隨腹脹、水腫等症狀,而葶藶子味辛性寒,入肺、膀胱經,能利水消腫,並可通利大小便,幫助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和毒素,緩解腹脹、水腫等症狀,進一步改善脾積病症。
同時,葶藶子也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消積化滯: 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之效。脾積常由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氣機阻滯引起,三稜能有效消食導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積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行氣止痛: 三稜能行氣散結,舒緩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同時也能改善因積滯引起的瘀血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化脾積二聖丸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旨在調理脾胃、消積導滯。其組成中含有多種草藥,其中胡蘿蔔子(又稱為胡蘿蔔種子)的應用,源於其獨特的藥性與功效。胡蘿蔔子味甘、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食、健脾的作用。在化脾積二聖丸中,胡蘿蔔子能夠幫助消除脾胃中的積滯,促進消化吸收,增強脾胃功能,從而改善因脾胃虛弱所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此外,胡蘿蔔子還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協同增效,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為全面且深入。因此,胡蘿蔔子在化脾積二聖丸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該方劑發揮效用不可或缺的一環。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阿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導滯: 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散結、消積導滯的功效。脾積乃脾胃積滯,阻礙氣機運行所致,阿魏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解除積滯,使氣機通暢。
- 溫中散寒: 阿魏亦具溫中散寒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阻滯所致的脾積症狀,可溫中散寒,暖脾胃,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因此,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阿魏,可發揮消積導滯、溫中散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積滯所致的症狀。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白荳蔻味辛性溫,能溫脾胃、消積滯,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所致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行氣止痛: 白荳蔻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化積止痛的效果。
因此,白荳蔻的加入,能起到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雙重功效,有助於促進脾胃功能,改善積滯症狀。
化脾積二聖丸方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理氣行氣,消積化滯: 沉香氣味辛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溫脾散寒,對於脾胃積滯、腹痛脹滿等症狀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2. 溫腎助陽,健脾益氣: 沉香兼具溫腎助陽之效,可溫補脾腎,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對於脾腎虛弱所致的脾積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沉香在化脾積二聖丸中,不僅能理氣消積,更能溫補脾腎,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化脾積二聖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在於其能 消食導滯、行氣止痛。
脾積指脾胃積滯,多因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弱,導致食積停滯。木香辛溫,能 行氣消積,幫助脾胃運化食物,解除積滯。此外,木香亦可 理氣止痛,對於因脾胃積滯而引起的腹痛、脹滿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將木香加入化脾積二聖丸中,能有效 改善脾胃積滯,促進消化吸收,達到治療脾積的效果。
化脾積二聖丸中包含莪朮,主要源於其對於脾胃積滯的治療功效。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對於脾胃積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積不化、噯氣吞酸、腹痛等症狀,莪朮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莪朮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脾胃運化,進一步解決積滯問題。因此,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莪朮,能有效改善脾胃積滯,達到治療目的。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燥濕: 蒼朮味苦辛,性溫,具有健脾燥濕、祛風除濕的功效。脾積常伴隨脾胃濕困,蒼朮能健脾燥濕,利水滲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化解脾積。
- 行氣止痛: 蒼朮亦能行氣止痛,對於脾積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因此,蒼朮在化脾積二聖丸方中,發揮了健脾燥濕、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積症狀。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和降逆止嘔的功效。
脾積症多因飲食不節,脾胃受損,痰濕內阻所致。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燥濕化痰,利氣消積,有助於化解脾胃積滯的痰濕,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此外,半夏還可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滯胃氣所致的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性,針對脾胃積滯、食慾不振等症狀發揮作用。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胃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積滯、食積、腹痛等症狀,丁香可以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功能,達到消積化滯的效果。同時,丁香還可溫胃止嘔,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因此,化脾積二聖丸中加入丁香,可以更好地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消積化滯、增進食慾的目的。
主治功效
化脾積二聖丸
組成:雷丸,神麴,大麥,陳皮,青皮,茯苓,葶藶子,三稜,胡蘿蔔子,阿魏,白荳蔻,沉香,木香,莪朮,蒼朮,半夏,丁香
主治功效:小兒脾疳:指小兒因脾胃功能失常,導致消化不良、營養不良而引起的慢性疾病。
組成介紹:
白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沉香:性溫、味苦,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三稜: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
神麴:性甘溫,入脾、胃二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葶藶子:傳統功效包括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
大麥:具有健脾胃、利水滲濕、生津止渴、消食化積、補氣、和胃消食、清熱解渴、止汗固表等多種功效。
阿魏:傳統代功效指阿魏具有驅蟲殺蟲、解毒、止瀉、消食化積和治瘧的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化脾積二聖丸」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積、止瀉、止嘔、止咳平喘、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小兒脾疳、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嘔吐泄瀉、咳嗽痰多、氣喘胸悶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雷丸1兩,神曲(炒)1兩,麥櫱(炒)1兩,陳皮1兩,青皮1兩,茯苓1兩,苦葶藶1兩,石三稜1兩,蘿蔔子(炒,別研)1兩,阿魏1兩,白豆蔻1兩,沈香1兩,青木香1兩,廣木香1兩半,莪朮2兩,蒼朮4兩,半夏3錢,丁香2錢半。
上銼,如麻豆大,用好醋5升,生利牛兒鐵1斤捶碎,同前藥浸,春三、夏二、秋七、冬十日,去鐵,將藥煮,曬乾,為細面,糊為丸,如粟米大。
量兒大小服,三歲以下30丸,四歲以上至七歲50-60丸,用作水,空心服之;若受濕黃腫腹脹者,用木瓜煎湯送下。
忌生冷、鹽咸、海味、毒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化脾積二聖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因此,在使用化脾積二聖丸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化脾積二聖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德生堂方》。 組成:雷丸1兩,神曲(炒)1兩,麥蘖(炒)1兩,陳皮1兩,青皮1兩,茯苓1兩,苦葶藶1兩,石三棱1兩,蘿蔔子(炒,别研)1兩,阿魏1兩,白豆蔻1兩,沉香1兩,青木香1兩,廣木香1兩半,莪朮2兩,蒼朮4兩,半夏3錢,丁香2錢半。 主治:小兒脾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