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

阿魏

A WEI

  • 英文名稱: Ferula assafoetida L. Ferula sinkiangensis K.M Shen Asafoetida
  • 別名:魏去疾,形虞,熏渠,阿虞,臭阿魏,哈昔泥,五彩魏
  • 藥品來源:傘形科植物阿魏、新疆阿魏、乞康阿魏等分泌的樹脂。採收和儲藏:未開花前採收。挖松泥土,露出根部,將莖自根頭處切斷,即有乳液自斷面流出,上面用樹葉覆蓋,約經10滲出液凝固如脂,即可刮下。再將其上端切去一小段。如此反復採收,每隔101次,直至枯竭為止。也可在春天和初夏,將根部挖出,洗去泥沙,切碎,壓取汁液,置適宜的容器中,放通風乾燥處,蒸去多餘水分即得。
  • 道地藥材:新疆
  • 生長環境:沙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阿魏的傳統功效


1. 治瘧

阿魏單方治瘧的功效,古籍記載並非明確主治,而是透過其多樣藥性間接推論。其治瘧功效主要見於《日華子本草》:「治瘧」,及《本草綱目》引述《百一選方》中,以阿魏配丹砂治療瘧疾的案例。

多數古籍記載阿魏的藥性偏向於破積消滯、殺蟲解毒。如《本草匯言》提到阿魏「化積、墮胎、殺蟲」,能消解食物積滯;《新修本草》則記載其「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神農本草經疏》更指出其「善殺諸蟲,專闢惡氣」,並認為其辛溫之性能「消積,利諸竅,除穢惡」。《本草通玄》也提到阿魏能「截瘧,止痢,解毒,止臭」。

這些記載說明阿魏具有驅除體內邪氣、消除積滯的作用。而古人認為瘧疾的發生,部分與體內積滯、邪氣有關,因此阿魏的這些功效,間接地被運用於治療瘧疾。例如,《本草綱目》中提到的阿魏丹砂方,便是透過阿魏的消積解毒作用,輔以丹砂的特殊功效,來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百一選方》中的阿魏丹砂方僅為單一案例,且阿魏治療瘧疾的記載相對較少,並非其主要功效。 因此,單純依靠阿魏治療瘧疾的療效,仍需謹慎看待,應參考更多醫學文獻及專業醫師的意見。

2. 消食化積

阿魏,味辛、性溫,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消食化積之功效尤為突出。多部典籍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功效:

《本草匯言》明確指出阿魏「凡水果、蔬菜、米、麥、谷、豆之類,停留成積者,服此立消」,說明其能有效解決因飲食積滯引起的各種消化不良症狀。其「氣味雖有穢惡,然不大損胃氣」,說明其藥性雖然強烈,但並不會對胃部造成嚴重損傷。

《丹溪心法》的朱震亨則簡潔地指出其「消肉積」功效,更專注於其消解肉食積滯的能力。

《本草經疏》則從藥理角度分析,認為阿魏「氣臭烈殊常,故善殺諸蟲,專闢惡氣」,其辛溫之性使其能「消積,利諸竅,除穢惡」,這也間接說明阿魏通過驅除積滯中的有害物質來達到消食化積的效果。 《本草綱目》更引用了《百一選方》中的案例,說明阿魏可以治療瘧疾,而瘧疾的成因也往往與積滯有關,間接地說明瞭阿魏消積的療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們對阿魏消食化積的功效有較為一致的認識。 其辛溫之性,能有效驅散積滯,解除飲食停滯所引起的各種不適。 雖其氣味特殊,但在古代臨牀應用中卻佔有一席之地,並非僅僅因為其殺蟲解毒的功能,其消食化積的功效同樣不容忽視。

3. 止瀉

阿魏,性味辛溫,氣味強烈,自古以來即被應用於中醫藥領域,其止瀉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有所記載,其機理與其特殊的藥性密切相關。

《本草匯言》指出阿魏「凡水果、蔬菜、米、麥、谷、豆之類,停留成積者,服此立消」,暗示其能消解腸胃積滯,而積滯正是導致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阿魏可用於治療痢疾,並引述《百一選方》中以阿魏治療瘧疾的案例,說明瘧疾與痢疾皆可能源於積滯,而阿魏能有效解決此問題。 這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論述相符,其認為阿魏「辛則走而不守,溫則通而能行,故能消積,利諸竅,除穢惡也」,說明阿魏能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本草通玄》明確記載阿魏有「止痢」功效,佐證其在治療腹瀉方面的應用價值。《新修本草》、《日華子本草》等典籍也記載阿魏能「破症積」、「治霍亂心腹痛」,這些疾病都可能伴隨腹瀉,進一步說明阿魏的止瀉作用並非單一針對某種病因的腹瀉,而是針對多種與積滯相關的腹瀉類型。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阿魏止瀉功效的記載,多指向其通過消積、通利、殺蟲等作用機理來達到治療效果。阿魏的止瀉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病原體,而是通過改善腸胃功能,清除積滯,從而緩解腹瀉症狀。需注意的是,本分析僅基於古代典籍記載,並未涉及現代藥理研究及臨牀應用。

4. 解毒

阿魏,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解毒功效尤為顯著。多部經典皆提及其能消解或化解體內外之毒,其作用機理與其辛烈之氣味密切相關。

《本草匯言》認為阿魏「闢一切禽獸魚龜腥葷諸毒」,並能「凡水果、蔬菜、米、麥、谷、豆之類,停留成積者,服此立消」。此處的「毒」,不僅指食物腐敗產生的毒素,更暗示了阿魏能化解因飲食積滯而生的病邪,這與《本草綱目》中提到阿魏治療瘧疾(瘧疾也與積滯有關)的記載相呼應。《本草綱目》引述《百一選方》的阿魏治療瘧疾的案例,更佐證了其消積解毒之效。

《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及《日華子本草》等典籍亦從不同角度闡述阿魏的解毒作用。例如,《新修本草》強調其「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說明阿魏能殺滅體內寄生蟲,去除異味,並能消除積聚在體內的邪氣。而《日華子本草》則指出其能「御一切蕈菜毒」,明確說明阿魏具備解食物中毒的功效。《本草會編》更直接指出其能「解自死牛、羊、馬肉諸毒」,顯示其解毒範圍廣泛。

《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阿魏「氣臭烈殊常,故善殺諸蟲,專闢惡氣」,其辛溫之性使其能「消積,利諸竅,除穢惡」。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阿魏解毒功效的認識,不僅體現在對具體病症的治療,更體現了對其藥性及作用機理的深入理解,其「闢惡氣」、「消積」、「殺蟲」等功效共同構成了阿魏解毒作用的整體觀。

5. 驅蟲殺蟲

阿魏,作為一味具有強烈氣味的傳統中藥,其驅蟲殺蟲功效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與其辛烈之性密切相關。

《新修本草》明確指出阿魏「主殺諸小蟲」,這成為其驅蟲功效的早期佐證。《本草匯言》則進一步闡述,阿魏「殺蟲之藥也」,並指出其辛烈之氣能「闢一切禽獸魚龜腥葷諸毒」,暗示其驅除蟲類及其他有害物質的能力。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阿魏「其氣臭烈殊常,故善殺諸蟲,專闢惡氣」,其辛溫之性使其能「消積,利諸竅,除穢惡」,此處的「穢惡」也可能包含蟲害所致的病理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記載的阿魏驅蟲功效並非單純針對腸道寄生蟲。例如,《日華子本草》提到阿魏可「治傳屍」,「傳屍」指古代對某些傳染病的稱謂,暗示阿魏可能對某些因蟲媒傳播的疾病有一定作用。 《本草綱目》中引用的治瘧疾方劑,也佐證了阿魏在治療某些與蟲害或病邪相關疾病中的應用,但需注意其用法與配伍。

總而言之,歷代本草著作對阿魏驅蟲殺蟲功效的記載,雖然缺乏現代藥理學的精確闡述,但其積累的經驗和觀察,為阿魏在驅蟲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歷史依據。 這些記載也反映出古代醫家對阿魏藥性的深入研究,並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但阿魏的具體驅蟲機制以及其臨牀應用,仍需進一步的現代研究來驗證和闡明。

古代典籍

阿魏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阿魏之抗菌、抗病毒之功,古籍已載。現代研究證實,其揮發油中之香豆素、巴豆酸、茴香酮等芳香烴類物質,能抑制多種細菌及真菌生長繁殖,故可治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皮膚感染等細菌感染疾病。

阿魏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1-1.5g。外用:適量,熬制藥膏或研末入膏藥內敷貼。

阿魏的炮製


揀去雜質,斫成小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阿魏注意事項重點:

  1. 脾胃虛弱者忌服:《本草經疏》指出,脾胃虛弱之人,即使有痞塊堅積,也不可輕易服用阿魏。
  2. 孕婦忌服:阿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服用後容易導致流產或早產。
  3. 多服耗氣昏目:《醫林纂要》記載,過量服用阿魏會消耗氣血,導致昏眩目盲。
  4. 胃虛者不宜服用:《本草求真》指出,胃虛食少之人服用阿魏後,會出現劇烈嘔吐,進而導致食慾不振、腹瀉,導致身體虛弱。

阿魏相關的方劑


阿魏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神經衰弱症腹內有腫塊腹痛痢疾細菌感染瘧疾

阿魏含有的化學成分


揮發油 (volatileoil), 樹脂(resin), 蒎烯(pinene), 阿魏酸(Ferulic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