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丸

JIN ZH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一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肺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膀胱經 6%
心經 5%
腎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針丸方劑中包含陽起石,其原因主要在於陽起石的藥理作用:

  1. 清熱解毒: 陽起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陽起石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因此,金針丸方劑中加入陽起石,主要藉由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然而,陽起石屬礦物藥,使用時需遵醫囑,避免過量或長期服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金針丸」方劑中包含「不灰木」,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清熱解毒: 不灰木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金針丸所治療的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明顯的療效。
  2. 活血化瘀: 不灰木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金針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疼痛腫脹,而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體而言,不灰木在金針丸方劑中,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為藥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金針丸方劑中加入阿魏,主要基於其 消腫止痛行氣止痛 的功效。

阿魏 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 行氣止痛、消腫散結 的作用。其辛溫之性,可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用於寒凝氣滯、脘腹疼痛等症;其苦燥之性,可消腫散結,用於瘀血腫痛、瘰癧等症。

金針丸以 疏肝理氣,消腫止痛 為治法,阿魏的加入有助於 促進氣血運行,消除瘀積,減輕疼痛,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金針丸方劑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具有瀉下通便、攻積化癥之效。

巴豆為峻下逐瘀藥,能強力刺激腸道,迅速排泄積滯,適用於腸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狀。金針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停滯所致的腹脹、便祕、消化不良等症狀。

由於巴豆性烈,因此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以免造成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金針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對於因肺燥咳嗽、痰稠難咳等症狀,杏仁能有效潤燥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2. 宣肺解表:杏仁還具有一定的宣肺解表作用,對於風寒襲肺、表寒裏熱的咳嗽,杏仁能協助疏散風寒,解表散熱,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因此,金針丸中加入杏仁,是為了發揮其潤肺止咳、宣肺解表的功效,達到治療咳嗽、改善呼吸道症狀的目的。

主治功效


金針丸主治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分析

金針丸由以下五味中藥組成:

  • 陽起石:補腎壯陽、強筋健骨。
  • 不灰木:滋陰降火、潤肺止咳。
  • 阿魏:行氣活血、消癰散結。
  • 巴豆:瀉下通便、解毒殺蟲。
  • 杏仁:化痰止咳、平喘定喘。

古文記載與主治分析

金針丸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傷寒結胸氣逆,并手足冷,嘔吐不定:見於《博濟方》、《聖濟總錄》。此為金針丸的主要功效,其中“傷寒結胸”是指外感傷寒,邪氣鬱結於胸膈,導致胸悶、氣逆等症狀。“手足冷”和“嘔吐不定”則是由於陽氣不達四肢和胃氣上逆所致。
  2. 霍亂心腹脹滿氣逆,或內煩而嘔,手足厥冷:見於《聖濟總錄》。霍亂是一種急性腸胃疾病,表現為上吐下瀉、腹痛等症狀。金針丸中的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積滯,緩解症狀。
  3. 陽絕心腹痞痛:見於《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和《本草綱目》。此處的“陽絕”是指陽氣衰竭,無法溫煦臟腑,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痞滿、疼痛等症狀。
  4. 小兒冷氣,吐逆不止,心胸痞滿:見於《聖濟總錄》。此病症多由於小兒脾胃虛寒,受寒邪侵襲所致。
  5. 卒然嘔吐,胸中痞悶,氣不下行:見於《雞峰普濟方》。此症狀多由於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胃氣上逆。
  6. 風蟲牙痛:見於《本草綱目》與《瘍醫大全》。金針丸在此處以丸藥塞於牙痛孔洞中,推測是以乳香、骨碎補等成分消炎止痛。
  7. 陰毒:見於《本草綱目》。劉河間的《宣明方》中記載金針丸可用於治療陰毒,與不灰木的寒性相配合,寒熱並用,調停陰陽。

治療原理分析

金針丸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攻逐寒實,通腑降逆:巴豆是方中的主藥,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可以攻逐體內的寒實積滯,通利腑氣。配合阿魏的行氣活血作用,可以使氣機通暢,消除痞滿、脹痛等症狀。
  2. 溫補腎陽,固護元氣:陽起石是方中的另一味重要藥物,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對於陽氣虛衰導致的四肢厥冷、精神萎靡等症狀,陽起石可以起到溫陽散寒、固護元氣的作用。
  3. 調和陰陽,寒熱並用:不灰木性寒,可以滋陰降火,與陽起石、巴豆等溫熱藥物相配伍,可以起到調和陰陽、制約溫燥的作用。這種寒熱並用的配伍方式,體現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
  4. 兼顧肺氣,止咳平喘:杏仁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可以兼顧治療咳嗽、氣喘等肺系症狀。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金針丸是一個以瀉下通便、溫補腎陽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同時兼顧行氣活血、調和陰陽、止咳平喘。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攻逐寒實、溫補腎陽、調和陰陽來達到通腑降逆、散結止痛的目的。在古代,金針丸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結胸、霍亂吐瀉、陽絕痞痛等病症,也應用於小兒冷氣、卒然嘔吐、風蟲牙痛等症。由於方中含有巴豆等峻下藥物,金針丸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擅自服用。

傳統服藥法


巴豆、朱砂各等分。
面糊為丸,如麻子大,遂旋用針穿一竅子。
每服1丸,以針扎定,於燈上燒少時,熟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金針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服用金針丸後,如果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胰臟炎膽囊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金針丸,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陽起石半兩,不灰木半兩,阿魏半兩,巴豆25粒(去皮心,不去油),杏仁25枚(去皮尖)。 主治:傷寒結胸氣逆,並手足冷,嘔吐不定。

金針丸,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巴豆、朱砂各等分。 主治:卒然嘔吐,胸中痞悶,氣不下行,此由飲食失宜,過傷胃氣,胃氣滯而不行,水谷不化,氣逆則吐,其脈沉疾而短滑。

金針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三。 組成:丁香、木香、乳香、阿魏、輕粉、骨碎補(去毛)、檳榔、官桂、桂心、巴豆(去皮)、杏仁(去皮)、不木灰、肉豆蔻、陽起石、朱砂各等分。 主治:陽絕痞氣,心腹不忍者。

金針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不灰木2錢,陽起石1錢,阿魏1錢,白丁香1錢半,丹砂(研)1錢半,乳香1錢半,膩粉1錢半,硫黃1分,巴豆(去皮心膜,出油)2-7粒。 主治:傷寒陰氣結伏在胸膈,虛痞,或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