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屍走馬湯

飛屍走馬湯

FEI SHI ZOU M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3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20%
胃經 10%
肝經 10%
腎經 10%
心經 10%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飛屍走馬湯」中加入巴豆,主要因其峻下逐瘀之效,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氣滯不通之症。巴豆性熱,味辛,入脾、胃經,具有強力瀉下、消積化瘀的功效,能驅除體內寒邪,促進血液循環,使凝滯的瘀血得以排出。此方適用於寒凝血瘀、氣滯不通導致的各種病症,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腹痛腹脹、便祕等。但巴豆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飛屍走馬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是為了其潤肺止咳之效。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黃稠等症狀。杏仁可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緩解肺熱,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此外,杏仁還能潤腸通便,對於伴隨便祕的咳嗽患者,也能起到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飛屍走馬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圍集中於「急證」「實邪內閉」之候,主要針對:

  1. 寒疝:寒氣凝滯所致的驟發性腹痛,《金匱要略》載其「繞臍痛,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屬陰寒內結、氣機猝阻之證。
  2. 鬼擊、屍疹、中惡:古人將突發性胸腹劇痛、脹悶,伴神昏或疹瘡等症歸類為「邪祟所傷」,實為毒穢或寒濕穢氣內攻,氣血閉塞不通之象。
  3. 大便不通:因寒實積滯或氣機壅塞導致腑氣不通,屬急下攻逐之適應證。

此方特點為「峻急」,適用於病勢急暴、體質尚實者,取其「開通閉塞」之力,尤重於通腑泄濁、散寒破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

  1. 巴豆(去心皮,熬):

    •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峻下寒積、逐水消腫、豁痰利咽。
    • 方中作用:為君藥,以其辛熱烈性「斬關奪門」,破陰寒之凝滯,通腑氣以除脹痛,兼能宣透穢毒。
  2. 杏仁(去皮尖):

    • 性味:苦微溫,歸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降氣止咳、潤腸通便。
    • 方中作用:為佐使藥,一則助巴豆宣降肺氣,開宣上焦以通下焦(提壺揭蓋);二則緩和巴豆毒性,避免過傷津液。

配伍邏輯

  • 辛開苦降,峻下兼調
    巴豆辛熱攻逐,杏仁苦溫降泄,二者相配形成「通瀉閉結」之力。巴豆走而不守,杏仁潤而能降,共促腑氣通暢,使寒邪穢毒從下而解。
  • 「通陽破陰」之義
    針對陰寒內盛或穢濁內阻,方以熱性藥物急通陽氣,破散沉寒痼冷,符合張仲景「寒者熱之」「留者攻之」的治則。

劑型與用法特點

  • 綿纏捶碎,熱湯取汁
    此法使藥力迅速釋放,且熱湯助藥性辛散,加強溫通之效(《聖惠》改熱酒服,更增行血散寒之功)。
  • 「老小量之」
    因藥力峻猛,需按體質調整劑量,體現「因人施治」的靈活性。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1. 急腹症:如寒實型腸梗阻、絞窄性疝氣,屬「寒凝氣閉」者。
  2. 穢毒內閉:如急性食物中毒或感瘴氣,見胸悶腹痛、便閉者。
  3. 痰阻氣逆:或可擴展用於痰壅氣閉之喉痹、窒息(古方「喉閉」治法中常見巴豆外用)。

此方以「速戰速決」為長,需審證明確,中病即止。其核心病機在「寒、實、閉」,組方緊扣「通泄」二字,體現古人對急證的峻攻策略。

傳統服藥法


巴豆2枚(去心皮,熬),杏仁1枚(去尖皮)。
上藥取綿纏,捶令極碎。
投熱湯2合,捻取白汁服之。須臾愈。未愈更1服,老小量之。
忌野豬肉、蘆筍。
走馬湯(《千金》卷十三)、走馬散(《聖惠》卷四十八)、外台走馬湯(《金匱》卷上附方)。用法中熱湯,《聖惠》作「熱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大便秘結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飛屍走馬湯, 出處:《外台》卷七引張仲景方。 組成:巴豆2枚(去心皮,熬),杏仁1枚(去尖皮)。 主治:引張仲景:寒疝;鬼擊有屍疹者。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