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草霜丸
BAI CAO S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一一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8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草霜丸」方劑中的「百草霜」並非單指某種草藥,而是一種以多種草藥為原料,經特殊炮製而成的藥材。
其原因在於,「百草霜」的製作過程往往需要將多種草藥混合,並經過蒸、曬、研磨等工序,最終形成一種類似霜狀的藥材。這樣的炮製方式可以有效地將草藥中的有效成分濃縮,並使其更易於吸收,同時也減少了藥物的副作用。
因此,「百草霜」並非單一藥材,而是一種經過特殊加工的混合藥材,其組成會因不同方劑而有所差異。
百草霜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解除體內的濕熱和毒邪。其中,巴豆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有著重要的作用。
巴豆具有辛熱解毒、逐寒利濕的特性,能夠幫助促進腸道蠕動,從而有效地排除體內的毒素和多餘的水分。在許多中藥方劑中,巴豆通常被用來對抗濕氣引起的各種不適,如腹脹、便祕等。
此外,巴豆內含的巴豆油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能引發腸胃的反應,這在適當的劑量下可以促進消化和代謝。然而,巴豆用量需謹慎,過量可能引起副作用。因此,在百草霜丸中的恰當用量設計,使其能在發揮療效的同時,最大程度上降低可能的風險。
總體而言,巴豆在百草霜丸中的加入,主要是為了強化其解毒、利濕的效果,從而達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百草霜丸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之效。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燥咳、痰多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此外,杏仁還含有苦杏仁苷,經酶解後可生成氫氰酸,具有一定的化痰作用。因此,在百草霜丸中加入杏仁,可有效改善肺部炎症,緩解咳嗽症狀,達到潤肺止咳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草霜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普濟方》,主治「心腹痛及白痢」,後《百一選方》補充其適應症,可隨症加減送服藥引:
- 水瀉:井水送下,取其清涼下行之力。
- 黑痢(多因濕熱瘀血或寒積):烏梅湯酸收止瀉,兼化陰血之滯。
- 白痢(寒濕或虛寒下利):乾薑湯溫中散寒。
- 赤痢(熱傷血絡):甘草湯緩急和血。
- 欲定轉(止瀉固腸):棗湯補脾和中。
此方以「通因通用」為核心,針對痢疾兼腹痛(特別是寒熱夾雜或積滯型),通過攻逐積滯、調和氣血以止痢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百草霜(半兩)
- 為柴草燃燒後附於鍋底的煙墨,性溫味辛,能止血、消積、化滯。《本草綱目》載其治「積滯下痢」,尤擅收澀腸道濕濁兼活血,針對痢疾之腹痛、便膿血。
巴豆(一分,製為炭)
- 生巴豆峻下寒積,然此方經「麻油燈焰燒灰存性」,大幅減其毒性,轉為溫通逐積之力。《本草通玄》謂巴豆炭「去臟腑沉寒痼冷」,此處用於攻逐腸道寒濕積滯,兼緩解心腹冷痛。
杏仁(一分,製為炭)
- 杏仁本潤肺降氣,燒炭後偏走大腸,能潤腸通滯,兼緩解氣機壅塞所致腹痛。《長沙藥解》提及杏仁「利氣消瘀」,與巴豆炭配伍,一潤一攻,調暢氣機而除積。
配伍特點
- 炭藥協同:巴豆、杏仁製炭,既減毒性又增吸附止瀉之效,符合「痢無止法」之通導原則。
- 蠟丸緩釋:以蠟為丸(如芥子大),延緩藥力釋放,避免巴豆殘留刺激性傷胃,亦取「丸者緩也」之意。
- 藥引辨證:依痢疾寒熱屬性,選用不同藥引引經增效,體現「同病異治」的靈活性。
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為用,針對「積滯—氣滯—腹痛下痢」之病機:
- 消積導滯:巴豆炭攻逐冷積,百草霜吸附濕濁,共去腸道有形之邪。
- 調和氣血:杏仁炭利氣機,百草霜兼能止血,改善痢疾氣血失和。
- 寒熱並調:巴豆性熱、百草霜性溫,佐杏仁潤降,適合寒熱錯雜之痢。
小結
百草霜丸以「通澀並行」為特色,炭藥配伍兼顧攻邪與護正,蠟丸緩攻、藥引辨證,體現古代對痢疾治療的細緻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百草霜半兩,巴豆1分,杏仁1分。上用巴豆、杏仁二味,各於麻油燈焰上燒灰存性,同三味和勻,用蠟2錢熔開,和劑為丸,為芥子大。
每服3丸,水瀉,井水送下;黑痢,烏梅湯送下。
(《普濟方》卷二-一)。《百一》本方用法:白痢,乾薑湯送下;赤痢,甘草湯送下;如要定轉,用棗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百草霜丸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減少服用量或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百草霜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引《衛生家寶》。 組成:百草霜半兩,巴豆1分,杏仁1分。 主治:心腹痛及白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