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刷丸
TIE SHU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七引灊江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7.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鐵刷丸方中包含百草霜,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百草霜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鐵刷丸主治熱毒瘀滯所致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百草霜可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 收斂生肌: 百草霜亦具收斂生肌之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鐵刷丸治療咽喉、牙齦等部位的潰瘍,起到輔助治療作用,促進組織修復。
鐵刷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半夏味辛、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散結之效。鐵刷丸常用於治療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等症,半夏可助其降逆止嘔,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效更易發揮。
- 燥濕化痰:半夏又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者,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解決痰熱壅肺的病症。
總之,半夏在鐵刷丸中起到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等症的效果。
鐵刷丸中包含巴豆,是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刺激腸道蠕動,促使積聚於腸道的宿便排出。此藥性峻猛,需慎用,主要用於治療頑固便祕、積滯腹痛等症。
巴豆的應用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避免出現腹痛、腹瀉、脫水等不良反應。臨牀應用時,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鐵刷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鐵刷丸為治痢效方,專攻「一切痢下初起」,即針對痢疾早期濕熱積滯、腹痛下痢膿血之證。其名「鐵刷」,喻其清掃腸腑穢濁之力峻猛,尤適用於實證痢疾,能破滯消積,導邪下行,屬「通因通用」之法。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百草霜(3錢)
- 藥性與作用:為燃燒草木後附於鍋底之煙灰,性溫味辛,入肝、肺、胃經,具止血、消積、化滯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止上下諸血,消積化滯」。
- 方中角色:以其收澀之性,緩和痢下之勢,同時吸附腸中穢毒,兼防巴豆峻瀉傷絡。
2. 金墨(1錢)
- 藥性與作用:傳統松煙墨,性涼味辛,入心、肝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本草衍義》稱其「利小便,通淋澀」。
- 方中角色:協同百草霜止血,兼清血分濕熱,尤適痢疾膿血相兼者,並制衡巴豆之熱性。
3. 半夏(7分)
- 藥性與作用:辛溫燥烈,入脾、胃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
- 方中角色:調和中焦氣機,降胃氣以止嘔逆,兼化腸中濕濁,助消積滯。
4. 巴豆(14粒,煮後研)
- 藥性與作用:大辛大熱,有大毒,入胃、大腸經,峻下寒積、豁痰逐水。《湯液本草》謂其「通宣一切病,泄壅滯」。
- 方中角色:為全方核心攻邪藥,借其猛烈之性,盪滌腸腑積滯,開通閉塞,使邪從大便而解,體現「通因通用」治則。
5. 黃蠟、香油為丸
- 調和意義:黃蠟性甘微溫,能緩和藥性、護腸黏膜;香油潤滑腸道,二者合制為丸,既緩巴豆毒性,又防峻瀉傷正。
治療原理總析
鐵刷丸以「通瀉」為主軸,針對痢疾初起濕熱瘀毒壅滯腸道之病機:
- 巴豆為君,直攻積滯,開通塞閉;
- 百草霜、金墨為臣,止血解毒,佐制巴豆烈性;
- 半夏為佐,調和中焦,化痰降逆;
- 蠟油為使,制毒護腸。
全方寒溫並用,攻守兼施,既盪滌邪實,又防耗傷正氣,體現古人治痢「急攻其標」之思路。然因巴豆毒性峻烈,須嚴格控制劑量(量大小服3-50丸),且以薑湯送服,借薑之溫中止嘔,進一步調和藥性。
傳統服藥法
百草霜3錢,金墨1錢,半夏7分,巴豆(煮)14粒(研勻)。
下滯止痢。
黃蠟三錢同香油化開為丸。
量大小,每服3-5丸,或40-50丸,薑湯送下。
熱性下痢、孕婦皆禁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鐵刷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七引灊江方。 組成:百草霜3錢,金墨1錢,半夏7分,巴豆(煮)14粒(研勻)。 主治:下滯止痢。主治:一切痢下初起。
鐵刷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生家寶》。 組成:圓淨半夏4兩(湯浸,洗7次,焙乾稱),緊實檳榔4顆。 主治:化痰實,寬利胸膈;清頭目,降氣止嗽,去停飲。主治:一切痰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