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滾痰丸

珍珠滾痰丸

ZHEN ZHU GUN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脾經 22%
肺經 22%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珍珠滾痰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脾經。其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可有效祛除痰濕,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氣止嘔,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珍珠滾痰丸以珍珠為君藥,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功效,搭配半夏等藥材,可有效治療痰熱咳嗽、痰多粘稠、胸悶氣促等症狀。

珍珠滾痰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1. 破結化痰:巴豆味辛性熱,具有破結消積、瀉下通便之效。對於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巴豆可破除痰結,使其易於排出。
  2. 引藥下行:珍珠滾痰丸以珍珠為君藥,但珍珠性滑難下,巴豆可引導珍珠下行,使其發揮化痰止咳的功效。

巴豆性峻,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若自行使用,可能造成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珍珠滾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痰證」相關病症,尤其小兒痰濕壅塞心胸所致之癲癇、痰厥及喉閉(痰阻氣道)等急症。其特點如下:

  1. 痰塞心胸:指痰濕停滯胸膈,阻礙氣機,可能引發胸悶、喘促,甚則神昏。
  2. 癲癇痰厥:中醫學理中,癲癇發作常與「風痰上擾」有關,痰濁蒙蔽清竅則致抽搐、意識不清;痰厥則為痰阻氣逆之昏厥。
  3. 喉閉有痰:痰涎壅盛於咽喉,氣道不暢,造成呼吸困難或窒息危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材配伍與製法

  • 半夏(炮製後)
    • 主化痰燥濕,降逆止嘔,為治痰要藥,尤擅「痰厥」及「痰濕壅塞」之證。
    • 與巴豆同煮後,巴豆的辛烈毒性部分轉移至半夏,增強其「攻逐痰涎」之力,而半夏的溫性亦緩和巴豆峻下之弊。
  • 巴豆(去殼後棄用)
    • 巴豆雖未直接入藥,但其辛熱劇毒之性經煮製滲入半夏,賦予半夏更強的「開通閉塞」作用,間接強化化痰通竅功效。古人此製法意在「取其性而去其形」,既避免巴豆直接致瀉傷正,又保留其破痰之力。
  • 朱砂為衣
    • 鎮驚安神,輔助緩解癲癇、痰厥引發的躁動不安。

2. 用藥思路

此方體現「急症痰證」的治療原則:

  • 峻藥緩用:以巴豆之烈性炮製半夏,轉為「痰藥」而非「瀉藥」,側重攻痰而非瀉下,適合痰濕膠結之重症。
  • 給藥途徑:蘿蔔汁送服,蘿蔔(萊菔)能消痰下氣,助藥力直達病所,共奏「豁痰開閉」之效。
  • 劑型設計:丸如菜子大,小劑量漸進攻痰,避免過猛傷正,尤其適用小兒。

中醫理論推導

此方核心在於「痰」的病理產物,痰濕壅盛時需「溫化」與「開破」並施:

  • 溫化:半夏性溫,燥濕化痰,針對痰濕陰邪。
  • 開破:巴豆賦予的辛通之力,破解痰涎膠結之勢,使痰濁得散。
  • 標本兼顧:朱砂鎮驚治標,半夏化痰治本,契合痰厥癲癇「痰蒙神竅」的病機。

總體而言,珍珠滾痰丸以獨特炮製法轉化藥物效能,集中藥力於消痰開閉,是中醫「因勢利導」思維的體現。

傳統服藥法


半夏50粒,巴豆30粒(去殼)。
二味同煮,待半夏熟爛,取出巴豆止用半夏,烘乾為細末,米糊為丸,如菜子大朱砂為衣,曬乾。
每服7丸,用蘿蔔汁送下。大人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癲癇多痰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珍珠滾痰丸, 出處:《串雅內編》卷一。 組成:半夏50粒,巴豆30粒(去殼)。 主治:小兒痰塞心胸,及癲癇痰厥與喉閉有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