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半丸
XIONG B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機微義》卷五十引《全嬰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5.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半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由雄黃、白礬、甘草等成分組成。雄黃,即硫化砷,具有消腫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其在雄半丸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上。首先,雄黃能夠有效抑制細菌與病毒的生長,對於治療一些由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顯著效果。其次,雄黃還有抗炎作用,能夠減輕體內各種炎症反應,幫助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症狀。此外,雄黃的熱性特質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從而加速體內毒素的排出。正因為雄黃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方面的出色表現,使其成為雄半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於其含有砷類成分,使用時須謹慎,應遵從專業醫師的指導,以確保安全和療效。
雄半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因其峻下逐瘀之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強力瀉下、消積化痰之效,對於寒凝血瘀、積滯腹痛等症,有顯著的通便、消積、止痛作用。
此外,巴豆還有引藥入經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的藥效引導至病竈部位,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不可過量或單味使用,需配合其他藥物和醫師指導服用。
雄半丸方中加入半夏,是基於其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的功效。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其燥濕化痰作用可針對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其降逆止嘔作用則能緩解胃氣上逆所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雄半丸主治陽虛痰濕,症見畏寒肢冷、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痰多咳嗽、舌苔白膩等。半夏的加入,既可化解痰濕,又可降逆止嘔,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溫陽化痰、健脾和胃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雄半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咳嗽有痰,潮熱」,屬小兒痰熱壅肺之證。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臟腑嬌嫩,易因外感或飲食積滯生痰,痰阻氣機則咳嗽;痰鬱化熱,故見潮熱。雄半丸以攻逐痰涎、清熱解毒為核心,針對痰熱交結之病機,透過峻藥緩攻,達到化痰止咳、泄熱退熱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1錢半)
- 性味辛温,有毒,歸心、肝、胃經。
- 傳統功用: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方中角色:雄黃辛散温通,能「開結滯之痰」(《本草綱目》),破解痰熱膠結之勢;其解毒特性可清熱邪,兼治潮熱。
巴豆(7粒)
-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
- 傳統功用:峻下冷積、逐痰行水。
- 方中角色:巴豆為「斬關奪門之將」,其猛烈之性可攻逐頑痰宿飲,導痰熱從下竅而出。雖性熱,但與痰熱相搏,反能「以熱引熱」而瀉其實邪。
半夏(半兩)
- 性味辛温,有毒,歸脾、胃、肺經。
- 傳統功用:燥濕化痰、降逆止咳。
- 方中角色:半夏為化痰要藥,能降肺胃之氣,止咳化痰,協同巴豆增強滌痰之力,並調節氣機。
配伍邏輯:
- 攻痰為主:三藥皆具毒性,以毒攻邪。雄黃解痰毒,巴豆瀉痰積,半夏化濕痰,形成「破結—攻逐—降逆」之合力,直搗痰巢。
- 劑型與用量控制:製成糊丸(如小豆大),緩釋藥性;薑湯送服既可制約巴豆之暴烈,又能和中止嘔,護衛胃氣。小兒用量嚴格限制(1歲2丸),體現「峻藥輕投」之巧思。
治療原理:
痰熱膠阻肺絡,氣機壅滯,故咳嗽潮熱。本方以「毒藥攻邪」為思路,藉雄黃解毒散結、巴豆瀉下痰涎、半夏降氣化痰,三者協同開泄痰熱之結,使邪從二便分消。痰去則熱無所附,咳嗽自平,潮熱可退。
總結
雄半丸體現了古代兒科「痰熱當攻」的治法,以毒性藥物組合強力滌痰,其設計緊扣病機,雖藥性峻烈,但透過丸劑緩攻與嚴格劑量控制,達到「去痰如掃」之效。然須注意,此方反映古代醫家對急症痰證的處理策略,現代臨床需辨證精准,謹慎權衡。
傳統服藥法
雄黃1錢半,巴豆7粒,半夏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小豆大。
1歲2丸,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小兒用量宜小,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雄半丸, 出處:《玉機微義》卷五十引《全嬰方》。 組成:雄黃1錢半,巴豆7粒,半夏半兩。 主治:小兒咳嗽有痰,潮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