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痛丸

肚痛丸

DU T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五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肝經 22%
肺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心經 11%
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肚痛丸中含有雄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止痛: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止痛、殺蟲之功效。對於因寒氣入侵、濕熱內蘊、蟲積腹痛等引起的肚痛,雄黃能起到驅寒止痛、消炎解毒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 肚痛丸中通常會配伍其他藥物,如川楝子、厚朴等,共同發揮止痛、消積、化瘀等功效。雄黃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緩解肚痛。

肚痛丸中含有巴豆,其原因主要為巴豆的峻下逐瘀之效。

巴豆性熱,味辛,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巴豆可藉由其峻下逐瘀之性,將寒凝瘀血排出,達到止痛的目的。

然而,巴豆藥性猛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肚痛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肚痛丸主治「肚痛」,即腹部疼痛。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疼痛多因寒積、氣滯或實邪阻滯中焦所致,方中以峻烈之藥攻逐邪氣,使「行利3-4次」後痛止,功效偏向「攻下止痛」,適用於實證腹痛,尤其因寒凝積滯引起的劇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雄黃(2錢)

    • 性溫有毒,歸肝、胃、大腸經,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在本方中,其辛溫之性可溫散寒凝,兼能開閉破結,協助巴豆攻逐腸道積滯。
  2. 巴豆仁(2錢,不去皮油)

    • 性熱大毒,為峻下逐水藥,具強烈瀉下作用,能「斬關奪門」、通利腸道。
    • 巴豆油(未去油)可刺激腸黏膜,迅速引起腹瀉,使寒、食、痰等實邪從大便排出,故腹痛隨瀉而止。

配伍邏輯

  • 雄黃與巴豆皆為辛溫有毒之品,相須為用,增強攻逐之力。雄黃助巴豆散寒開結,巴豆則主攻腸道積滯,二者協同形成「溫通瀉下」之勢,快速破除腹痛病因。
  • 丸劑「如芥子大」取其量少力峻,每服僅3丸,既控制毒性,又足夠引發瀉下。

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針對「寒實閉結」之腹痛(如冷積便秘、痰食阻滯),通過以下機轉發揮效果:

  1. 溫裡散寒:辛熱藥性驅散中焦寒邪,改善寒凝氣滯之痛。
  2. 瀉下通腑:巴豆油直接刺激腸道蠕動,排出積滯,達到「通則不痛」。
  3. 痰食並治:雄黃兼化痰濕,巴豆可消食積,對痰濕食滯亦有作用。

此方屬「急則治標」之法,以瀉止瀉,符合古人「邪去正安」的治療思維,然其性峻烈,需嚴格辨證為實寒閉結方可使用。

傳統服藥法


雄黃2錢,巴豆仁2錢(不去皮油)。
上為丸,如芥子大。
每服3丸,以白湯送下。行利3-4次,痛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肚痛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五。 組成:雄黃2錢,巴豆仁2錢(不去皮油)。 主治:肚痛。

肚痛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 組成:橘皮3兩,草蔻2兩,公丁香1兩5錢,白豆蔻2兩,廣木香1兩5錢,石菖蒲3兩,良薑3兩,胡椒2兩,肉桂2兩,藿香4兩,枳殼3兩,厚朴2兩,白芍3兩,茯苓4兩,山楂肉3兩,青蒿2兩,谷芽1兩,朱砂4兩。 主治:心胃氣痛,肚痛,積聚痛,寒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