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塞鼻丹

疔瘡塞鼻丹

DING CHUANG SAI B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集成良方三百種》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2.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肝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2%
脾經 10%
大腸經 10%
腎經 10%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疔瘡塞鼻丹為傳統中醫治療疔瘡、膿腫等疾病的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多種藥材相輔相成。在該方中,巴豆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使用有其深層的醫理依據。巴豆性熱味辛,具有強烈的逐水消腫、攻積導滯之效。在疔瘡治療上,巴豆能迅速穿透病灶,促進局部炎症物質排出,有助於疔瘡的成熟與排膿,加速癒合過程。同時,巴豆的強烈刺激性亦可引發鼻腔反射,用以塞鼻時,通過人體的生理反應,間接調節臟腑功能,增強藥力到達病所的能力。然而,巴豆毒性較大,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避免過量導致中毒,故在臨床應用中需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指導使用,確保療效與安全並重。

疔瘡塞鼻丹中加入銀朱,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銀朱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於疔瘡引起的紅腫熱痛有很好的療效。特別是針對毒性較強的疔瘡,銀朱能有效抑制毒素蔓延,減輕炎症反應。

二、燥濕止癢:銀朱亦具燥濕止癢之效,能有效改善疔瘡引起的瘙癢,並防止其轉為濕疹等其他皮膚問題。

總而言之,銀朱在疔瘡塞鼻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疔瘡,促進傷口癒合。

疔瘡塞鼻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疔瘡等熱毒性疾病。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主要是由於雄黃具有強效的殺菌消炎作用,對於由於熱毒引起的皮膚病症尤其有效。

首先,雄黃的主要成分為硫化砷,具有抗菌、抗病毒及抗真菌的特性,能夠有效對抗引起疔瘡的病原體,從而減輕病情。其次,雄黃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幫助排除體內的熱毒,促進病竈的癒合。此外,雄黃在古代被廣泛用於醫療領域,經驗累積顯示其在處理膿腫及炎症方面的有效性。

然而,需注意的是,雄黃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必須遵循醫師的指示,確保安全使用。總的來說,疔瘡塞鼻丹中的雄黃是基於其優良的藥理特性,有助於治療疔瘡及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疔瘡塞鼻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疔瘡塞鼻丹」之名已揭示其主治為「疔瘡」。疔瘡乃中醫外科常見急症,因其形小根深、狀如釘丁而得名,多因火毒熾盛、氣血凝滯所致,發病迅速,易走黃(敗血症)。此方以塞鼻法外治,利用鼻腔黏膜吸收藥性,達解毒消腫、拔毒外出之效。蓋衣出汗,則助藥力透達,開泄腠理,使毒隨汗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巴豆仁

    •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傳統用以外用拔毒、蝕瘡排膿。
    • 其辛烈之性可破積攻痰,熱毒可刺激局部氣血流通,促使疔毒外透。
  2. 雄黃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胃經,為傳統解毒殺蟲要藥。
    • 《本草綱目》載其能「殺百毒,辟百邪」,外用可解毒消腫,抑制瘡毒蔓延。
  3. 銀朱(硫化汞)

    • 性味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攻毒殺蟲、祛痰燥濕。
    • 其色赤入血,能破血結、散瘀熱,協同雄黃增強解毒之力。
  4. 小棗

    • 燒熟後去核,取其甘緩黏合之性,調和諸藥峻烈之毒,緩和刺激,並助成形為「長丸」。

配伍邏輯

  • 以毒攻毒:巴豆、雄黃、銀朱皆具毒性,但針對疔瘡火毒,反能峻烈拔毒。
  • 塞鼻取效:鼻為肺竅,肺主皮毛,塞鼻使藥性速達經絡,開泄毒邪;兼能醒神開竅,防毒內攻。
  • 發汗透邪:蓋衣促汗,仿「汗法」原理,使毒隨汗出,符合中醫「透邪外出」治療思路。

總結:本方以峻藥外治,通過鼻腔給藥刺激經絡、解毒破瘀,結合發汗法,專攻疔瘡急症,體現中醫「急則治標」與「外治通內」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小棗3個(燒熟去核),巴豆仁3個,銀朱3分,雄黃3分。
上搗為長丸。
綿紙包裹,當中截開,塞兩鼻孔,蓋衣出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疔瘡塞鼻丹, 出處:《集成良方三百種》。 組成:小棗3個(燒熟去核),巴豆仁3個,銀朱3分,雄黃3分。 主治:療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