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煮黃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癤瘡等病症。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在於雄黃的藥理特性。雄黃又稱為燒黃硫,是中醫認為的藥材之一,具有良好的解毒、驅邪、消腫作用。它能有效抑制病菌、消炎,並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雄黃在古代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強效的解毒藥,適合用於熱毒內盛的症狀。煮黃丸的配方設計可能是考量到雄黃的辛辣、溫熱特性,能對抗寒濕,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然而,因雄黃含有砷化物,這使得它在使用上需謹慎,建議在醫師指導下使用。總之,雄黃的添加是基於其特有的藥理作用,以提升煮黃丸對熱毒病症的治療效果。
「煮黃丸」方劑中使用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峻下逐瘀之效。巴豆性熱、味辛,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刺激腸道蠕動,排除腸道積滯,並能破瘀消癥。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慎用。在「煮黃丸」方劑中,巴豆通常與其他藥材配合,以減輕其毒性,並增強其藥效。例如,與甘草、黃芪等藥物搭配,可緩和巴豆的刺激性,並增強其補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煮黃丸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煮黃丸主要用於治療因飲食過量、飲酒無度,導致脾胃受損所引起的胸腹脹滿、脅肋痃癖刺痛等症狀。此方針對氣滯、痰濕與食積阻滯中焦,形成氣血不通或局部結塊(痃癖)的病理狀態,通過瀉下攻積、行氣散結的作用來緩解不適。
【組成與邏輯推理】
雄黃(1兩,研末)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胃經。
- 傳統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破瘀散結。
- 在此方中,雄黃主要用於攻散痰濕瘀滯,破除脅肋痃癖之結聚。其辛溫之性可助行氣,並針對痰濕或食積郁久成毒的病機。
巴豆(5錢,生用去殼研爛)
- 性味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峻下冷積、逐水消腫、豁痰利咽。
- 生巴豆瀉下力強,能直接攻逐腸胃積滯與冷積,通利氣機以緩解脹滿刺痛。與雄黃配伍,可增強破除痃癖、瀉濁通腑的效果。
白麵(2兩)
- 性味甘涼,歸脾、胃經。
- 作用:緩和藥性、保護胃腸、作為賦形劑。
- 白麵能減輕雄黃、巴豆的毒性刺激,避免驟然傷正,同時使丸藥成型,便於控制劑量。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以「瀉實攻積」為核心,針對以下病機:
- 飲食酒食停滯:巴豆峻下消積,通利腑氣,解除脹滿。
- 痰瘀痃癖:雄黃破痰散結,化解局部氣血瘀阻。
- 冷積內停:巴豆辛熱散寒,適於因寒或冷食所致的積滯。
通過「煮丸法」煎煮後冷服,既能緩和巴豆的烈性,又能引藥力逐步釋放(24小時分次服用),避免過度瀉下。冷漿水送服,可能取其清涼降氣之效,防止辛熱藥性過燥。
【配伍特點】
- 巴豆與雄黃,一攻積、一破結,相輔相成,針對痰瘀食互結之證。
- 白麵緩製毒性,體現「峻藥緩攻」的思路,適合漸進消導。
- 整體以通泄為主,適合體實邪盛者,非虛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兩(別研),巴豆5錢(生用,去皮,研爛入雄黃末)。上藥入白麵2兩,再研和勻,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先將漿水煎沸,下藥24丸,煮30沸,撈入冷漿水中,沈冰冷。1時下1丸,1日24時,加至微利為度,用浸藥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煮黃丸,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雄黃1兩(别研),巴豆5錢(生用,去皮,研爛入雄黃末)。 主治:酒食失節,致傷脾胃,胸腹脹滿,脅肋痃癖刺痛。
煮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硫黃2兩,牛膝1兩,訶黎勒皮1兩,附子(生,去皮臍)1分,甘草1兩,乾薑2兩,椒紅2兩。 主治:脾勞。腹痛滑泄,肌肉瘦瘁,困乏減食。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