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丸

疔瘡丸

DING C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5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肝經 17%
脾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11%
肺經 5%
腎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疔瘡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疔瘡、癰腫等膿毒性疾病,其組成中包含了巴豆。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加速體內毒素的排出。在療效上,巴豆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火毒,減少肌膚上的炎症反應。

此外,巴豆中的化學成分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特性,這對於治療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疔瘡和癰腫有顯著效果。巴豆能夠增強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的恢復與癒合,對於消腫止痛亦有一定效果。

然而,因為巴豆性熱、毒性較強,使用時需謹慎控制劑量,以免產生副作用。因此,在疔瘡丸中加入巴豆,主要是為了達到去毒消腫、促進癒合的目的,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保障安全與療效。

疔瘡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疔瘡、癰腫等皮膚病症。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一種含有砷的礦物中藥,具有較強的殺菌、消炎和解毒作用。雄黃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具有溫熱性的藥材,能有效驅散體內的邪氣,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疔瘡這類因瘀血和毒邪所致的皮膚病,具有一定的療效。

雄黃的化學成分中含有的砷類物質能夠抑制細菌的生長,從而減少炎症反應,對於抑制膿腫的形成有積極作用。此外,雄黃還可以促進組織的修復,幫助傷口癒合。因此,在疔瘡丸的組成中加入雄黃,能夠強化方劑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健康。不過,由於雄黃含有有毒成分,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產生不良反應。

疔瘡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對於疔瘡等熱毒壅盛之症,可迅速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瘡瘍的消退。
  2. 瀉火通便:大黃還能通便瀉熱,清除腸胃積熱,防止熱毒內陷,避免病情加重。同時,大黃的通便作用也有利於毒素的排出,減輕機體的負擔。

因此,疔瘡丸中加入大黃,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功效,以達到治療疔瘡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疔瘡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一切疔瘡;濕痰流注,梅瘡初起」。疔瘍為熱毒蘊結、氣血瘀滯所生,濕痰流注則因痰濕阻絡而發,梅瘡初起多屬濕熱毒邪為患,故此方主要針對熱毒壅盛、痰濕瘀滯之證。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巴豆仁(去皮膜)3錢

    • 巴豆辛熱大毒,具峻瀉逐水、破積攻毒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開竅通閉,瀉下寒積」,此處借其迅猛瀉下之力,使體內熱毒從腸道而出,達到「以瀉代清」的目的。
  2. 明雄(雄黃)3錢

    • 雄黃辛溫有毒,善解毒殺蟲、燥濕祛痰。《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在此方中用以直接攻毒,化解疔瘡熱毒,兼燥濕痰,對濕痰流注及梅瘡初起之濕毒尤宜。
  3. 生大黃3錢

    • 大黃苦寒沉降,瀉熱通腸、活血祛瘀。《藥性論》稱其「通宣一切氣,破留血癥結」,與巴豆協同增強瀉下之力,導熱毒從大便出;其活血功效亦助消散瘡腫瘀滯。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瀉毒逐邪:巴豆與大黃相配,一熱一寒,峻瀉與清熱並行,迅速開泄腸道,使邪有出路。
  • 攻毒化痰:雄黃專攻熱毒痰濕,與大黃之清熱化瘀相輔,針對疔瘡之「熱毒瘀結」及濕痰流注之「痰濁阻絡」。
  • 劑型設計:以醋糊為丸,醋性酸收,既能緩和巴豆峻烈之性,又可助藥力散結(《本草備要》載醋「散瘀解毒」)。丸劑如「金鳳花子大」,劑量微細,控制瀉下程度,弱人減量服用,體現「中病即止」的調節思路。

潛在作用機轉:

  • 通過猛瀉促使體內熱毒隨瀉下排出,減少熱毒上攻(如「走黃」之危症)。
  • 雄黃抑制瘡毒蔓延,大黃改善局部血瘀,巴豆刺激黏膜分泌,三者共奏「外毒內消」之效。
  • 「得嚏即愈」反映藥力可能刺激上焦宣通,使閉塞之熱毒得以外透,符合中醫「嚏法開竅」的理論。

此方以毒攻毒、瀉下與解毒並重,體現古代外科「急症急攻」的治療思维,適用於實證、急症而體質尚耐攻伐者。

傳統服藥法


巴豆仁(去皮膜)3錢,明雄3錢,生大黃3錢。
上為細末,加飛面醋糊為丸,如金鳳花子大。
每服23丸,熱湯送下,瀉3-4次無妨;弱人只服19丸自消,得嚏即愈。
神驗疔毒丸(《古方匯精》卷二)、疔瘡走黃丸(《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疔瘡丸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化膿性關節炎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疔瘡丸,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四。 組成:巴豆仁(去皮膜)3錢,明雄3錢,生大黃3錢。 主治:一切疔瘡;濕痰流註,梅瘡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