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毒丸
CHU D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熱 (1.19)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心經 7%
三焦經 7%
肺經 6%
腎經 6%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除毒丸」中包含「巴豆」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 峻下逐瘀: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強力瀉下之效。對於積滯瘀血、毒素積聚等病症,能迅速將毒素排出體外,達到「除毒」之效。
- 破積消癥: 巴豆具備破積消癥之功效,能攻破堅積、化解瘀血,對於某些頑固性病症,如積聚在腸胃的毒素或腫塊,可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然而,巴豆性烈,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除毒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下和清熱解毒的功效。
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在除毒丸中,大黃可以清除體內毒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毒素,達到解毒的效果。
此外,大黃還有清熱的作用,可以抑制炎症,減輕毒素引起的發熱、紅腫等症狀,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毒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明主治「瘿瘤,服海蛤散後」,顯示其為二階治療方案:
- 先服海蛤散:海蛤殼傳統用於化痰軟堅、散結消癭,推測初期以海蛤散化解瘿瘤(甲狀腺腫瘤或淋巴結腫等)之痰瘀凝滯。
- 續用除毒丸:針對未盡之邪毒或頑固積滯,透過峻下攻逐之力「除毒」,可能因瘿瘤日久化熱成毒,或兼見便秘、痰瘀膠結之實證。
組成與邏輯推理
一、藥物組成與配伍
巴豆(製)半兩
- 炮製特異:鐵串穿燒、去心,減低毒性保留瀉下峻烈之性。
- 核心藥性:辛熱大毒,能「斬關奪門」、瀉下冷積、逐痰行水。針對瘿瘤可能之痰涎壅塞、氣滯血瘀。
- 作用層面:
- 物理性攻逐:刺激腸道劇烈蠕動,排出積滯,間接疏泄三焦痰濕。
- 隱喻除毒:古人視瘿瘤為「毒邪聚結」,巴豆以熱攻熱,破癥瘕積聚。
大黃末半兩
- 藥性平衡:苦寒沉降,既助巴豆瀉下,又制其熱毒,形成「寒熱互制」配伍。
- 協同效應:大黃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針對瘿瘤潛在之熱毒瘀血。
端午日粽子為丸
- 時令與劑型:端午陽氣至盛,粽子黏膩可緩和藥性,綠豆大丸劑控制劑量。
二、治療原理推論
峻瀉以祛痰瘀:
- 瘿瘤成因多責之痰、氣、瘀互結,巴豆與大黃合力「通腑瀉濁」,透過腹瀉排出痰濕瘀毒,仿「釜底抽薪」之策。
- 冷茶送服、熱茶助推,形成溫度刺激,可能強化腸道蠕動與藥物吸收。
表裏分消思路:
- 海蛤散治標(局部散結),除毒丸治本(全身性攻毒),體現「由外而內、由緩至急」的治療層次。
止瀉調控機制:
- 「下多以冷粥止之」:糯米粥甘平護胃,冷服收斂,防瀉脫傷正,顯示古人對峻藥使用的精準掌控。
總結
此方以巴豆為君,大黃為佐,藉峻下開通之力破除瘿瘤深層毒結,屬「以瀉代消」的霸道治法,適用於體實證急者。其配伍與服用法充分展現「既攻且防」的傳統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巴豆(鐵串穿,燈上燒,去心)半兩,大黃末半兩。
上為末,端午日粽子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空心以冷茶送下,良久以熱茶投之。下多,以冷粥止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組成:巴豆(鐵串穿,燈上燒,去心)半兩,大黃末半兩。 主治:癭瘤,服海蛤散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