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效交泰聖餅子
KE XIAO JIAO TAI SHENG BING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四一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6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克效交泰聖餅子]的組成中,包含巴豆,是因為巴豆具有強效的瀉下作用。巴豆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便秘引起的問題。其瀉下效果對於調理由腸道問題引起的症狀非常有效,提升方劑的療效。
克效交泰聖餅子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瀉下的功效。此方旨在清熱解毒,而大黃的瀉火作用可有效抑制熱毒在體內蔓延,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 通腑泄熱: 方劑中加入大黃,亦有助於通暢腸道,促進排泄,將體內的熱毒隨糞便排出體外,達到瀉熱解毒、通腑泄熱的功效。
總之,大黃在克效交泰聖餅子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排泄,達到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克效交泰聖餅子」主治「傷寒結胸,脈浮不可下」之證。古代醫家認為,傷寒表邪未解(脈浮),若誤用下法,可能導致邪氣內陷,形成「結胸」——即胸膈或心下部位因邪熱與水飲互結而硬滿疼痛的證候,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下之必死」)。此方透過外治法(臍灸)避開內服藥的下法風險,既能驅邪,又不傷正,符合「脈浮不可下」的治療禁忌。
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解析
巴豆(14粒)
-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峻下冷積、逐水消癥。外用可刺激皮膚,引邪外出。
- 本方作用:巴豆雖為猛烈瀉藥,但此處外用(填臍灸療),透過其辛熱透竄之性,破積攻結,促使腹中「有聲」(氣機通暢的表現),間接化解胸膈水熱互結之邪。
黃連(7分,連皮用)
- 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本方作用:黃連苦寒可制約巴豆之熱毒,防止外用時皮膚灼傷;另取其清熱之性,針對結胸的熱邪成分,形成「寒熱並用」的配伍。
大黃末(一方加1錢,非原方必備)
- 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瀉熱通便、破積滯。
- 本方作用:若加入大黃,可增強瀉熱散結之力,但仍以局部刺激(臍部吸收)為主,非直接內服攻下。
配伍邏輯
- 寒熱並行:巴豆(熱)與黃連(寒)相配,一則制約毒性,二則針對結胸的「寒熱錯雜」病機。
- 外用引邪:透過臍(神闕穴)敷貼與艾灸的溫通作用,激發經氣運行,促使「腹中有聲」——即氣機轉動,邪從內消。
- 津唾和膏:唾液在古代視為「神水」,能引藥入經,增強局部滲透。
治療原理推論
從「結胸」病機切入
結胸多因表邪內陷,與水飲、痰熱互結,導致胸膈痞硬。此方避開內服攻下,改以外治溫通,藉艾灸與藥物刺激臍部(屬任脈,與三焦相聯),調動人體氣化功能,使邪氣從內分化。「脈浮不可下」的替代解法
脈浮提示邪在表,若誤下恐傷裡氣。此方以灸法溫通、藥物局部刺激,既不直接攻伐脾胃,又能引邪外透,符合「因勢利導」原則。巴豆的雙重角色
外用時,巴豆的辛烈之性轉化為「開通」之力,配合艾灸的溫熱,可能促進腹腔血流與腸蠕動(腹中鳴響),間接緩解胸膈部的瘀滯。
總結
「克效交泰聖餅子」的設計體現了中醫「內病外治」與「反治法」的智慧。透過寒熱藥並用、臍療與艾灸結合,針對傷寒誤下後的複雜病機,提供一種非口服的「通結」途徑,其原理在於激發人體自癒力,非單純藥物攻邪。
傳統服藥法
巴豆14粒,黃連7分(連皮用)(一方加大黃末1錢)。
上為末。
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下,以艾炷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才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抗之,恐生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克效交泰聖餅子,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一引《衛生家寶》。 組成:巴豆14粒,黃連7分(連皮用)(一方加大黃末1錢)。 主治:傷寒結胸,脈浮不可下,下之必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