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命散

追命散

ZHUI M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衛生家寶》卷七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中性 (0.9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心經 7%
三焦經 7%
肺經 6%
腎經 6%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追命散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峻烈之性,可迅速攻逐寒邪,而寒邪乃為病邪之根本。巴豆辛熱,入脾胃經,能瀉下通便,驅逐積滯,且能溫經散寒,解毒消腫。故追命散以巴豆為君藥,旨在迅速驅散寒邪,解除病患之危急。然巴豆毒性較大,用藥需謹慎,不可輕易嘗試,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追命散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追命散用於治療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的急症,如高熱、神昏、腹痛、便祕等,大黃可瀉熱解毒,促進排便,緩解症狀。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瘀血消散。追命散中使用大黃,可輔助其他藥物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瘀血內結」與「風邪閉阻」所致的危重症,涵蓋婦科、產科、外傷及急症:

  1. 婦科血癥積聚:主治因瘀血積聚引起的經閉、疼痛,甚至演變爲「痨瘵」(虛損重症),顯示其破血逐瘀之力強勁。
  2. 產科危急證:如胎死腹中上衝導致的昏悶,或產後血暈(瘀血上攻心神),反映其能「通竅醒神、下瘀開閉」。
  3. 外傷與破傷風:治療筋骨折傷、破傷風(風毒內侵),推測其具「化瘀通絡、祛風解痙」之效。
  4. 瀕死急救:強調「心頭尚暖」者可治,暗示其能透過峻下瘀血、通陽開閉,挽回一線生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大黃(實者)半斤

    • 大黃苦寒,瀉下攻積、逐瘀通經,為「將軍之藥」。重用至半斤(古代劑量),顯示此方以「峻下瘀熱」為主導,尤適用於瘀血內停、腑氣不通之實證。
  2. 皂角刺半斤

    • 辛溫銳利,能「搜風透膿、通絡散結」。與大黃配伍,一寒一溫,共破瘀結;其尖刺之性,可引藥直達病所,穿透頑瘀。外用治瘡瘍,內服則可能助大黃開破血癥。
  3. 川鬱金五兩

    • 辛開苦降,既行氣解鬱,又涼血破瘀。在此方中助大黃、皂角刺疏泄氣機,避免純攻伐而氣滯,兼能「清心開竅」,對治血暈、悶絕等神志症狀。

組方特點與原理推論

  • 峻猛逐瘀為主線:大黃與皂角刺量大力猛,直奔瘀血死血,適合「急症實證」。
  • 通絡透邪為輔助:皂角刺與鬱金配伍,暢通氣血經絡,尤其針對破傷風之「風毒藏於深絡」。
  • 酒引藥勢:以酒送服,借其辛熱行散之性,增強藥力上達(治血暈)或外透(治傷損)。

總結
此方以「通泄攻逐」為核心,通過大黃瀉下、皂角刺穿透、鬱金行氣開竅,形成對「瘀、閉、風」三重病機的強力突破,故適用於多種危急瘀血證。然其性峻烈,需辨明「實證」方可用,虛弱或氣血不足者恐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實者)半斤,皂角刺半斤,川鬱金5兩。
上為細末。
每服3大錢,用真大楓油入無灰酒溫調藥末,臨睡時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痲風 [漢生氏病]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追命散, 出處:《續本事》卷二。 組成:川大黃(實者)半斤,皂角刺半斤,川鬱金5兩。 主治:大風。

追命散, 出處:《衛生家寶》卷七。 組成:半兩錢40-50文(火煅通赤,淬酽醋中不計次數,于醋底淘取淬下碎銅末研之,粗礙乳錘者去之,别以水淘,澄取如粉者,紙上滲乾)2錢1字,巴豆(去皮殼心膜)3錢半(用酸漿水1盞,煮至水欲盡,焙乾,研如泥),大黃(綿紋緊實者)8錢(用小便浸7日,每日1換,日足,濕紙裹煨熟,薄切,焙乾爲末)3錢半,羊脛炭(即炭中圓細緊實如羊脛骨者,取3-4寸,卻作十餘段,别以着炭同燒通紅,淬入醇酒中,如是7遍,烘乾爲末)半兩。 主治:婦人血癥積聚疼痛,漸至經候隔絕消失、癆瘵;産婦危惡變證,胎死上衝,悶運欲絕,及産後血暈;打撲傷損,筋斷骨折及破傷風。諸證人氣已死,但心頭尚暖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