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後七寶丸中加入巴豆,看似矛盾,實則別有用意。巴豆性峻烈,有毒,但其「瀉下逐水」之效甚佳。方劑中以巴豆配伍其他藥物,如芫花、甘遂、大戟等,共同發揮攻逐寒濕、消腫止痛的作用,針對水腫、積聚等頑固病症。同時,巴豆的毒性可由其他藥物制約,如芒硝、甘草等,確保藥效發揮的同時,降低其毒性,達到攻補兼施、扶正祛邪的效果。
後七寶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胃降逆止嘔:丁香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後七寶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丁香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嘔吐症狀。
二、行氣止痛:丁香性辛溫,能行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等症具有緩解作用。後七寶丸中也常加入其他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藥材,丁香與之配合,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疼痛症狀。
後七寶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後七寶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大黃可瀉熱降火,並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利於病邪排出體外。
- 活血化瘀: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後七寶丸中其他藥物如桃仁、紅花等也有活血化瘀作用,大黃的加入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有助於治療因血瘀引起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後七寶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輕粉(即粉毒)所致之口舌糜爛,飲食不下咽」。輕粉為水銀煉製之毒物,古用於殺蟲、治瘡,然其性燥烈,誤用或過量易導致口腔黏膜潰爛、咽喉腫痛,甚至消化系統損傷。後七寶丸以攻毒瀉熱為法,針對此毒性反應而設。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性味與功用
- 巴豆(2分5釐):辛熱大毒,峻下冷積,開竅通閉。其性猛烈,能逐痰涎、瀉寒積,古人常用於急症壅塞之證。此處用以破滯攻毒,使輕粉之毒從下而瀉。
- 丁子(即丁香,2分5釐):辛溫,溫中降逆,芳香辟穢。其製法與粳米同研,可緩和黏性,助消散黏膜腫腐,兼能止嘔惡,改善飲食不下。
- 大黃(4分):苦寒沉降,瀉熱通腸,涼血解毒。與巴豆協同,一寒一熱,既解輕粉燥毒,又導邪從二便出。
配伍邏輯
- 攻瀉與調和並行:巴豆峻瀉、大黃涼下,主治熱毒壅結;丁子溫中,既可制約巴豆過暴之性,又防大黃寒涼傷胃。三者配伍,形成「瀉毒不傷正」之結構。
- 製丸緩峻:以麵糊為丸,綠豆大小,白湯送服,均為緩和巴豆毒性之法,使藥力漸釋,避免暴瀉耗陰。
三、治療原理
- 透毒外達:輕粉之毒多滯於上焦,方中巴豆辛烈,開宣上焦之閉,使毒邪從口腔黏膜外散;大黃引熱下行,通利腸腑,合「上開下泄」之法。
- 修復黏膜:丁子芳香行氣,局部可改善口舌糜爛之疼痛,促進黏膜修復;其溫性亦能中和輕粉之燥烈。
- 協同增效:大黃與巴豆雖性味相反,然「相反相成」——巴豆得大黃,瀉熱毒而不助火;大黃得巴豆,通腑不留瘀,二者共解粉毒之膠結。
結語
後七寶丸以「通瀉解毒」為核心,針對輕粉中毒之實熱證,通過藥物性味之拮抗與協同,達到「毒去正安」之效,體現了傳統中藥「以毒攻毒」與「攻補兼施」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巴豆2分5釐,丁子2分5釐,大黃4分。
解輕粉之毒。
上三味,先丁子、大黃為末,別巴豆研,納中合治,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凡服七寶丸6日、乃至7日,詰朝服此方,1服1錢,白湯下之。
制丁子法:丁子一錢,納粳米六七粒,別研之,悉為細末。不然粘不能末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後七寶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巴豆2分5厘,丁子2分5厘,大黃4分。 主治:下輕粉之毒。主治:粉毒所致口舌糜爛,飲食不下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