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鐵槌丸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溫中降逆:丁香味辛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鐵槌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上逆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丁香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使氣機下降,緩解呃逆、嘔吐。
- 行氣止痛:丁香亦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氣血,緩解疼痛。鐵槌丸中可能也包含其他具有止痛作用的藥物,丁香的加入有助於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鐵槌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熱通便,對於熱結便祕、濕熱蘊結等症狀,可起到清熱瀉火、通利大便的作用。鐵槌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氣滯所致的各種疼痛,大黃可瀉火解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 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對於血瘀氣滯所致的疼痛,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鐵槌丸中包含大黃,正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幫助治療疼痛。
鐵槌丸方劑中含有巴豆,原因如下:
- 攻堅破積: 巴豆性峻猛,善於攻堅破積,對於寒凝氣滯、痰瘀阻滯所致的癥結有很好的效果。鐵槌丸主要針對頑固性積聚,故以巴豆為君藥,以其強烈的攻堅之力,破除積滯。
- 引藥入腹: 巴豆味辛性熱,具有引藥入腹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提高藥效。鐵槌丸中其他藥材需要深入病竈發揮作用,巴豆可作為引經藥,將藥力引導至病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鐵槌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鐵槌丸主治「黴瘡下疳,玉莖腐爛,筋骨疼痛」,即性病範疇之毒瘡潰爛(如梅毒)、生殖器腐壞及深層筋骨痠痛。此類症狀在傳統中醫多歸因於「濕熱毒邪」蘊結下焦,或「穢毒」侵蝕經絡血肉所致。方名「鐵槌」寓意攻伐猛烈,直擊病所,顯示其用於重症、頑固性毒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丁子(丁香):辛溫,行氣散結,兼能止痛。其性溫可制大黃、巴豆之寒,避免過傷脾胃,同時助藥性透達病所。
- 大黃:苦寒瀉下,清熱解毒,活血祛瘀。能瀉腸腑積滯,導濕熱毒邪從大便出,兼具消腫止痛之效。
- 巴豆霜:辛熱大毒,峻下冷積,逐水消腫,破瘡排膿。其猛烈之性可攻逐深層穢毒,剝蝕腐肉,通利關竅。
2. 配伍邏輯
- 寒熱並用:大黃(寒)與巴豆(熱)相反相成,寒以清熱,熱以破結,共逐膠結之毒邪。丁香調和寒熱,兼防過瀉傷正。
- 攻逐協同:大黃瀉有形之積,巴豆攻無形之痼冷,丁香行氣助藥力透達,三藥合擊濕熱毒邪從二便排出。
- 劑型設計:米糊為丸緩和藥性,如麻子大(小粒)便於漸進加量,服法「間3日旦暮用」避免過度耗損正氣。
3. 治療機轉推論
- 解毒祛腐:巴豆霜直接腐蝕壞死組織,大黃清熱抑菌,丁香行氣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三者協力清除腐肉穢毒。
- 通絡止痛:大黃活血、巴豆辛竄,能通經絡之壅滯,緩解筋骨疼痛;丁香溫通,助藥性深入病所。
- 先後有序:先服「飛龍丸(推測為發表透邪之劑)」3日開腠理,再以鐵槌丸內攻逐毒,體現中醫「由表入裡」的治則。
三、總結
鐵槌丸以峻藥組合直攻穢毒,適用於毒邪深伏、血肉腐敗之重症。其配伍透過寒熱並行、瀉補兼施(以米糊護胃),體現「以毒攻毒」與「給邪出路」的中醫治療策略,惟須嚴格掌握劑量與服法間隔,確保攻邪不傷正。
傳統服藥法
丁子、大黃、巴豆霜各等分。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如麻子大。
先服飛龍丸3日,再服此丸,每服12丸,間3日旦暮以白湯送下;若病重者,漸加至20丸,間4-5日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
相同名稱方劑
鐵槌丸, 出處:《黴癧新書》。 組成:丁子、大黃、巴豆霜各等分。 主治:黴瘡下疳,玉莖腐爛,筋骨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