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振丸

YU ZH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漢藥神效方》卷五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5%
胃經 15%
腎經 10%
肺經 10%
脾經 10%
肝經 10%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心經 5%
三焦經 5%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玉振丸方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瘀之功效。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之效。對於因瘀血阻滯、腸道積滯等原因導致的腹痛、便祕、積聚等症狀,巴豆可藉其峻下之性,迅速驅除瘀血積滯,達到通便止痛之效。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慎用。玉振丸中通常會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巴豆的毒性,並使其藥效更加安全有效。因此,服用玉振丸需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玉振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通便之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之功效。對於濕熱積滯、腹脹便祕等症狀,牽牛子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出宿便,起到通便作用。

然而,牽牛子毒性較大,不可隨意服用。玉振丸中配伍其他藥材,如甘草、黃芩等,以緩和牽牛子的毒性,並協同其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玉振丸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寒,性瀉下,能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玉振丸所治病症多為熱毒鬱結、濕熱內蘊,導致腸胃不暢、腹脹便祕等。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有助於清除積熱、通利大便,改善腸道功能。
  2. 活血化瘀: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玉振丸所治病症中,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瘀血阻滯,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這種情況,促進病症的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玉振丸」及「金聲散」主治功效分析

玉振丸

根據古文記載,玉振丸與金聲散同為《青囊瑣探》中記載的方劑,雖未直接說明玉振丸的完整組成,但根據其與金聲散同用,且需於服用金聲散後次早服用,推測其具有瀉下通便之效。

組成推測與功效分析:

由金聲散的組成推測,玉振丸可能含有大黃等瀉下藥物。金聲散中大黃用量最大(十錢),且玉振丸於金聲散後服用,表明玉振丸的功效可能與大黃的瀉下作用有關。

  • 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

治療原理推測:

金聲散與玉振丸的配伍使用,可能體現了中醫「先疏後攻」的治療原則。金聲散中川芎活血行氣,蕎麥可能具有消積導滯的作用,與大黃合用,可疏通氣機,為玉振丸的瀉下作用做準備。次早服用玉振丸,則進一步加強瀉下之力,以達到清除體內積滯的目的。

金聲散

組成與功效分析:

  • 大黃(十錢):瀉下攻積,清熱瀉火,為君藥。
  • 川芎(八錢):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臣藥。
  • 蕎麥(五錢):推測具有消積導滯的作用,為佐使藥。

治療原理:

金聲散以大黃為主,重在瀉下攻積,配伍川芎活血行氣,使氣行則血行,有利於積滯的排出。蕎麥可能具有輔助消積導滯的作用。三藥合用,共奏瀉下攻積,活血行氣之功。

主治推測:

根據金聲散的組成和功效,推測其可能用於治療積滯內停,氣血瘀滯所致的病症。

總結

玉振丸與金聲散的配伍使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金聲散疏通氣機,玉振丸攻下積滯,二者一先一後,先疏後攻,以達到治療目的。然而,由於古文資料有限,玉振丸的完整組成和具體主治尚需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巴豆3分,牽牛子2分,大黃2分,蕎麥1分。
用糊為丸。
用白湯送下,先每日將神秘丸3粒研碎,於早朝用白湯服下;服至10日後,乃將金聲散1錢3分,用酒服下;於翌日即第11日早朝將玉振丸5分,用白湯吞下。服玉振丸日,不再服神秘丸。自第1-2起,
嚴禁五辛、酒肉、肉面類、房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玉振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玉振丸, 出處:《漢藥神效方》卷五。 組成:巴豆3分,牽牛子2分,大黃2分,荞麥1分。 主治:癩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