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子的傳統功效
1. 驅蟲殺蟲
牽牛子,在古代醫籍中記載甚多,其驅蟲殺蟲之效,雖非其主要功效,卻也隱含其中。從上述典籍記載可見,牽牛子的主要功效著重於瀉下通便,而其驅蟲作用則間接體現於其強力瀉下的作用機制。
《名醫別錄》記載牽牛子「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雖未直接提及驅蟲,但其「下氣」之功,可以理解為排除體內壅滯之氣,而某些寄生蟲的感染,會導致氣機不暢,牽牛子的瀉下作用,或許可以間接達到驅蟲的目的。 這應理解為牽牛子強力瀉下,將蟲體連同糞便排出體外。
《本草正》指出牽牛「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這說明瞭其藥性峻猛,非一般藥物所能比擬。其強烈的瀉下作用,足以將腸道內積聚的蟲體清除,但同時也提醒了其副作用,需慎用。
《本草綱目》則更詳細地描述了牽牛子的功效,提到其治療「大腸風祕,氣祕」,這些症狀有時也與腸道寄生蟲感染相關。書中提到「但病在血份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取」,這說明牽牛子雖有驅蟲的可能性,但其峻猛的藥性,更適用於特定症狀,而非所有腸道寄生蟲感染。 因此,牽牛子驅蟲的功效,應視為其瀉下作用的副效應,而非其主要功效。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牽牛子驅蟲功效的描述並非直接而明確,而是從其強烈的瀉下作用推測而來。 其應用需謹慎,需考慮患者體質與病情,切勿自行服用。
2. 利尿通便
牽牛子,其利尿通便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歷代醫家所重視。其作用機制,主要在於其峻下之性。
《名醫別錄》是最早記載牽牛子藥效的典籍之一,它指出牽牛子「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此處「下氣」指其能通利腸胃,排除體內積滯之氣,從而達到通便的目的;「療腳滿水腫」則說明其利水消腫的作用,這與利尿功能密切相關。
《本草正》則更進一步指出牽牛子在古代多以散劑或丸劑服用,但若需緊急治療,也可入煎劑,但同時也強調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這點說明牽牛子藥性峻猛,雖能快速見效,卻容易耗傷人體正氣,故體虛者不宜使用。
《本草綱目》則對牽牛子的應用範圍作了更詳細的闡述,指出其能治療「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鬱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祕,氣祕」。這些症狀都與水液代謝失常、腸胃積滯有關,也佐證了其利尿通便的功效。李時珍更提醒,牽牛子雖有效,但「病在血份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取快一時及常服,傷元氣也」,再次強調了其藥性峻烈,需慎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牽牛子的利尿通便功效多有肯定,但同時也強調其藥性峻猛,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使用,切勿濫用。其峻下之性雖能快速有效地解決水腫和便祕等問題,但也容易傷及元氣,因此,正確的辨證施治至關重要。
3. 驅蟲殺蟲
牽牛子在傳統中藥學中,素以其峻下逐水、消積殺蟲之功著稱。其味苦性寒,有毒。此處「毒性」非指對人體有害,而為其能直攻病邪之特質,正是其驅蟲殺蟲的關鍵所在。牽牛子內服能針對蛔蟲、鉤蟲、鞭蟲、蟯蟲等諸多腸道寄生蟲,利用其毒性麻痺乃至殺滅蟲體,使其失去活動能力而隨腸道排出。這與其清胃腸、消積滯之功效相輔相成,不僅驅除已成之蟲,亦可抑制蟲卵生長,從根本上切斷蟲源,防止其滋生繁殖,呈現出「釜底抽薪」的治蟲理念。此外,對於體表的疥蟲、蝨子等寄生蟲,牽牛子同樣展現出強效的殺滅作用,體現其殺蟲功效之廣泛。總結而言,牽牛子依仗其苦寒之性和特有毒性,在傳統中醫治蟲領域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4. 利水滲濕
牽牛子,其利水滲濕的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從古代醫籍的描述中,可窺見一二。
《名醫別錄》指出牽牛子「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簡潔地概括了其利水消腫的功效,並指出其可以治療因水濕停滯而導致的肢體浮腫及小便不利等症狀。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觀察到牽牛子具有促進體內水分代謝的作用,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
《本草正》則從用藥角度闡述:「牽牛,古方多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羣藥煎服,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這段記載點明瞭牽牛子的峻下作用,其利水之力強勁,如同「救急」之藥,但同時也強調了其藥性峻猛,容易耗傷元氣,因此體虛者不宜服用。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闡明牽牛子利水滲濕的適用範圍:「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鬱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祕,氣祕,卓有殊功。」李時珍認為牽牛子能有效治療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肺部、下焦等部位的腫脹,以及便祕等症狀。但同時也提醒:「但病在血份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取快一時及常服,傷元氣也。」這說明牽牛子雖能利水,但其藥性峻猛,對於血虛、脾胃虛弱者,則應謹慎使用,以免傷及正氣。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牽牛子利水滲濕功效的描述,一方面肯定了其在治療水腫、便祕等方面的療效,另一方面也強調了其峻猛的藥性,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使用。 其強烈的利水作用,使其成為治療水濕停滯的有效藥物,但同時也需注意其潛在的副作用,避免濫用。
5. 瀉下
牽牛子,其瀉下功效自古以來便為醫家所重視。從歷代本草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瀉下作用的特性與應用範圍。
《名醫別錄》中記載牽牛子「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已點明其具有通利水道、瀉下水腫的功效。此處的「下氣」並非單指瀉下,也包含了疏通氣機之意,說明牽牛子的瀉下作用,並非單純的腸道刺激,更與全身氣機的調和相關。
《本草正》則更進一步強調了牽牛子的峻下作用:「牽牛,古方多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羣藥煎服,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此處指出牽牛子瀉下力強,古方多以丸劑緩和其峻猛之性,強調其「大泄元氣」,故體虛者不宜使用。這說明牽牛子瀉下的機制,是較為強烈的,容易耗傷人體正氣。
《本草綱目》則更詳細地闡述了牽牛子的應用範圍:「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鬱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祕,氣祕,卓有殊功。」這表明牽牛子不僅能治療便祕,還能治療因水濕停滯、氣機阻滯所致的各種腫脹病症。然而,李時珍也謹慎地指出:「但病在血份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取快一時及常服,傷元氣也。」這再次強調了牽牛子瀉下峻猛的特性,以及其使用上的禁忌。
綜上所述,牽牛子的瀉下功效顯著,但其峻猛之性也需謹慎看待。古人運用牽牛子治療便祕、水腫等症,但同時也強調了其耗傷元氣的特性,並明確指出其使用禁忌,體現了古人對藥物使用之嚴謹態度。現代應用中,更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才能安全有效地發揮其療效。
牽牛子的古代典籍
牽牛子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牽牛子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抗發炎功效。其主要機制多元且複雜,涉及對多種炎症路徑的調控。首先,牽牛子及其活性萃取物能有效抑制前發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介白素-1β, IL-1β;介白素-6, IL-6)的合成與釋放。這通常透過干預關鍵的細胞內信號傳導途徑達成,例如核因子-κB (NF-κB) 的活化,NF-κB是許多炎症基因表達的中心調控者。此外,牽牛子也能減少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和環氧合酶-2 (COX-2) 的表現及活性,進而降低一氧化氮 (NO) 和前列腺素E2 (PGE2) 等重要炎症介質的生成,這些介質在炎症反應中扮演血管擴張、痛感及水腫的關鍵角色。
其次,牽牛子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黃酮類、酚類物質和皂苷等,賦予其強大的抗氧化能力。這些抗氧化成分能夠有效清除體內過量的自由基和活性氧物質 (ROS),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傷。由於氧化應激是啟動和加劇炎症反應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減輕氧化壓力,牽牛子間接抑制了炎症反應的進程,並保護組織免受炎症相關的損害。綜合來看,牽牛子透過直接抑制炎症介質的產生與釋放,以及間接透過抗氧化作用來改善炎症狀態,共同發揮其抗發炎效應。
2. 降血脂
牽牛子之降血脂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出,其主要歸因於所含之多種活性成分,包括皁甙、多酚及生物鹼等。這些成分協同作用,共同調節體內脂肪代謝,從而發揮降低血脂水平之效用。其中,皁甙類化合物能顯著抑制膽固醇在肝臟中的生物合成,進而有效降低血漿之總膽固醇水平。多酚類物質則展現強效的抗氧化活性,透過清除體內過剩自由基,有效防止脂質過氧化反應,特別是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氧化修飾具有保護作用,從而降低血漿LDL-C水平。此外,牽牛子中的生物鹼成分已被證實具備抑制血小板聚集之能力,此作用有助於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變性,進而有效預防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綜合而言,牽牛子藉由多靶點機制,在膽固醇合成、脂質氧化及血液流變學方面發揮調節作用,展現其潛在的降血脂效益。
3. 降血糖
牽牛子所含活性成分能多途徑發揮降血糖作用。其能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並提升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另一方面,它可抑制肝臟糖新生及肝糖分解,減少內源性葡萄糖輸出。同時,牽牛子能延緩胃排空,從而平緩餐後血糖升幅。更重要的是,其具改善胰島素抵抗之潛力,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綜合調節血糖代謝。
牽牛子的炮製
牽牛子處理方法
- 牽牛子:
- 除去雜質。
- 用時搗碎。
- 炒牽牛子:
- 取淨牽牛子。
- 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稍鼓起。
- 用時搗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牽牛子注意事項
- 孕婦不可服用,以免影響胎兒。
- 胃弱氣虛者禁用,以免加重症狀。
- 不脹滿、不大便祕者不應服用,以免腹瀉。
- 巴豆、巴豆霜與牽牛子不可同時服用,以免中毒。
- 服用青木香、乾薑可緩解牽牛子引起的副作用。
- 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者禁用,以免加重病情。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以免影響胎兒或嬰兒。
- 腎臟疾病患者慎用,以免加重腎功能惡化。
- 服用某些藥物時慎用,以免藥物相互作用。
- 長期大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應注意使用劑量和時間。
牽牛子相關的方劑
牽牛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牽牛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牽牛子甙(Convolvulin), 牽牛子酸(Convolvulic acid), 沒食子酸(Gallic acid), 牽牛子酸乙(Convolvulic acid ethyl ester), 葡萄糖(Glucose), 鼠李糖(Rhamnose), 麥角醇(Ergocalciferol), 裸麥角鹼(Ergometrine), 噴尼棒麥角鹼(Ergocryptine), 異噴尼棒麥角鹼(Ergocristine), 野麥鹼(Ergonovine), 赤黴素A20(Gibberellin A20), 赤黴素A3(Gibberellin A3), 赤黴素A5(Gibberellin A5), 赤黴素A8(Gibberellin A8), 赤黴素A17(Gibberellin A17), 赤黴素A19(Gibberellin A19), 赤黴素A26(Gibberellin A26), 赤黴素A27(Gibberellin A27), 赤黴素A29(Gibberellin A29), 赤黴素A33(Gibberellin A33), 赤黴素A44(Gibberellin A44), 赤黴素A55(Gibberellin A55), 聖苯素-7-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阿拉伯糖甙(eriodictyol-7-O-β-D-xylopyranosyl-O-β-D-arabinopyranoside), 2,3,22,23-四羥基膽甾-6-酮(brassinone), 慄木甾酮(castasterone), 麥角類生物鹼(ergotalkalo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