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妙散

SHENG M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二十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9%
胃經 24%
肺經 11%
腎經 11%
膀胱經 11%
脾經 5%
小腸經 5%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聖妙散中包含甘遂,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瀉水消腫: 甘遂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強力瀉水消腫之效。對於水腫、腹水、痰飲等症狀,甘遂能迅速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狀。
  2. 攻逐積聚: 甘遂性峻,能攻逐體內積聚之痰飲、積食、瘀血等病邪,配合其他藥物,可治療痰飲積聚於胸中,或積食停滯於胃腸,以及瘀血阻滯於經絡等病症。

然而,甘遂毒性較大,需慎用,不可單獨服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聖妙散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牽牛子味苦性寒,入脾、大腸經,能強力瀉下,且其苦寒之性有助於清熱解毒,消散水腫。

臨牀應用上,牽牛子常用於水腫脹滿、腹脹便祕、積聚頑痰等症,與聖妙散中其他藥材如芒硝、甘遂等共同作用,可增強其利水消腫、通便排毒的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聖妙散中加入檳榔,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導滯: 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之效。對於積食停滯、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檳榔可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驅蟲殺蟲: 檳榔的藥性較強,能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對於一些由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檳榔具有較好的療效。

聖妙散以檳榔為藥,結合其他藥材,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聖妙散主治功效分析

《雞峰普濟方》 記載:「聖妙散,治鼓氣利大小腸並治胸膈氣滯之疾」。 《雜病廣要》 引述此方,並提及「聖妙散,治氣鼓,利大小腸,並治胸膈氣滯之疾」,皆明確指出聖妙散主要用於治療因氣滯所致的鼓脹,同時具備疏通大小腸,解除胸膈氣滯的功效。

藥理分析:

  • 甘遂: 此藥性味苦寒,具有強烈的瀉水逐飲之功,能破積泄實,直接作用於腸道,促使體內水液從大小便排出,故能利水消腫。此外,甘遂亦能破血行氣,有助於推動氣血運行,消除體內因氣滯而引起的脹滿。
  • 牽牛子(白牽牛): 性味苦寒,功效主要為瀉下逐水,與甘遂同具強烈的瀉水作用,二者合用能顯著增強利水消腫之效。另外,牽牛子亦有殺蟲通便之功,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積滯,改善因腸道不暢導致的腹脹。此處方中,白牽牛採「一半生,一半熟」的炮製方式,應是為了減輕其峻烈的藥性,使其瀉下作用溫和一些,避免過度耗傷正氣。
  • 白檳榔: 在此方中,白檳榔的用量為一個半,其中半個生用,半個裹煨。檳榔味苦辛,性溫,具有破氣除脹,消積下氣之效。生用者,其性較猛,能較強的破氣除積;裹煨者,藥性較緩和,可避免其辛散之性過於耗損。且檳榔有下氣導滯之功,可協助甘遂和牽牛子發揮作用,促進腸道氣機的疏通,以助排泄。

治療原理:

綜合上述藥材分析,聖妙散透過甘遂、牽牛子和白檳榔三味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鼓脹的功效。其原理主要在於:

  1. 利水消腫: 甘遂與牽牛子皆具強力的瀉下逐水之功,能使體內積聚的過多水液排出,直接消除因水液瀦留而引起的鼓脹。
  2. 破氣行滯: 三藥均有破氣行滯的功效,能疏通氣機,促進體內氣的運行,消除因氣機阻滯導致的脹滿。
  3. 疏通腸道: 牽牛子與檳榔具備促進腸道蠕動,排除腸道積滯的作用,可改善因腸道不暢導致的腹脹,進而達到通利大小腸的目的。
  4. 解除胸膈氣滯: 透過行氣破滯,可消除胸膈部的氣機阻滯,緩解胸悶、脹痛等不適。

總之,聖妙散配伍精妙,通過「瀉水」、「破氣」、「通腸」多管齊下,針對氣滯所致的鼓脹,以及胸膈氣滯有顯著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甘遂1分,白牽牛1分(一半生,一半熟),白檳榔1個(半個生,半個裹煨)。
利大小腸。
上為細末。
每服1字至半錢,陳粟米湯調下。
如服補氣藥,不得服犯甘草,有鹽氣藥;每日只得吃淡粥及溫熱之物,一月後食得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噯氣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聖妙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甘遂1分,白牽牛1分(一半生,一半熟),白檳榔1個(半個生,半個裹煨)。 主治:利大小腸。主治:鼓氣,并治胸膈氣滯之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