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牽牛子丸

甘遂牽牛子丸

GAN SUI QIAN NIU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名家方選》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5%
腎經 10%
肺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10%
脾經 10%
小腸經 10%
肝經 5%
心包經 5%
心經 5%
三焦經 5%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小腸經
肝經
心包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遂牽牛子丸中含有甘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逐水: 甘遂性峻猛,味苦辛,能瀉下逐水,利水消腫。與牽牛子搭配,能加強其瀉下逐水之力,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水濕。
  2. 通腑排毒: 甘遂還具有通腑排毒之效,能將體內積聚的毒素排出體外,配合牽牛子的攻下作用,達到通便排毒的效果。

甘遂藥性猛烈,需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甘遂牽牛子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通便: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通便作用。與甘遂配合,可增強其瀉下之力,對於水腫、腹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消腫排毒: 牽牛子除了瀉下作用外,還具有消腫排毒之效。與甘遂共同作用,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改善水腫、痰飲等病症。

甘遂牽牛子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瀉下作用:大黃為峻下逐瘀藥,與甘遂、牽牛子等藥物相配合,可加強其瀉下之力,更有效地清除腸道積滯,達到通便瀉下的目的。
  2. 協調藥性:甘遂、牽牛子性峻猛,容易傷脾胃,大黃性寒涼,可緩解其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協調,減少對脾胃的損傷。

總之,大黃的加入,既增強了方劑的瀉下作用,又協調了藥性,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遂牽牛子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上部郁熱諸疾,齲齒者」,意指因熱邪鬱結於人體上部(如頭面、口腔)所引起的病症,尤以齲齒疼痛為典型表現。古代醫家認為,熱邪上攻可導致齒齦腫痛、口瘡、頭痛等症狀,而本方通過瀉下逐水、通腑泄熱的作用,引上焦鬱熱下行從二便而出,達到「上病下治」的效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甘遂

    • 性苦寒,歸肺、腎、大腸經,擅長瀉水逐飲、通利二便,藥力峻猛。其性上行亦能下行,可將上部鬱熱之邪從大小便導出。
  2. 牽牛子(黑白丑)

    • 性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能瀉下、逐水、消痰。其辛散之性可助甘遂開泄鬱結,通利三焦氣機,使熱邪從水道而出。
  3. 大黃

    • 性苦寒,歸脾、胃、大腸經,為瀉下攻積之要藥。既能清泄實熱,又可活血化瘀,協同甘遂、牽牛子增強通腑瀉熱之效,且能防止水熱互結而生瘀滯。

組方邏輯
三藥皆屬峻下逐水之品,合力形成「通瀉鬱熱」的治療核心:

  • 協同作用:甘遂攻逐水飲,牽牛子疏散氣機,大黃通導積滯,三者同用可迅速開通壅塞,使上焦熱邪從下竅排出。
  • 針對性:齲齒疼痛多因胃腸積熱或濕熱上熏,本方通過瀉下使「火隨氣降」,符合「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療思路。

潛在機理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功效:

  1. 瀉下作用:刺激腸道蠕動,促進代謝廢物及多餘水分排泄,間接降低體內炎症反應(如齲齒周圍的腫痛)。
    2 利水消腫:調節體液分布,減輕黏膜充血,緩解牙齦腫脹。
  2. 清熱解毒:大黃所含蒽醌類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作用,或能抑制口腔致病菌生長。

綜論
此方體現了中醫「通因通用」的治則,以峻藥直折火勢,適用於實證、熱證為主的上部疾患。然其藥性猛烈,須嚴格辨證為「實熱壅滯」方可用之。

傳統服藥法


甘遂、牽牛子、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焦慮恐懼容易憂鬱

相同名稱方劑


甘遂牽牛子丸,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甘遂、牽牛子、大黃各等分。 主治:上部鬱熱諸疾,齲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