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方選
《名家方選》一書,為日本江戶時代後期醫學家山田元倫(1774-1847)所編撰,是一部集歷代名醫臨床經驗方劑之大成的中醫方書。全書共分十卷,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口齒科、皮膚科、針灸、按摩、導引等廣泛領域,體現了編者以實用性與臨床療效為核心的選方理念。
雖然書籍資料中標示朝代為「清朝」,考量到山田元倫的生卒年代及其日本醫學家的身份,此處的「清朝」更可能意指本書內容匯集了包含清代在內的歷代中國醫學方劑,而非作者本身的時代背景。江戶時期(1603-1868)的日本醫學,長期以來深受中國醫學深遠影響,從早期的隋唐醫學傳入,到宋元醫學、明清醫學的吸收與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本漢方醫學。山田元倫作為此時期的醫家,其編撰《名家方選》正是這種文化交流與知識傳承的縮影,旨在將東亞醫學傳統中被臨床實踐驗證有效的方劑加以整理與推廣。
本書的編撰動機與思想,在其序、自序及續篇序、續自序中有所闡述。橘薰院有篤子行的序中,將文、武、醫並列為「國家之器用」,強調醫學的重要性,並追溯至神聖時代的醫學起源。序中提及「和丹兩家」(可能指日本本土醫學傳統)的書籍毀於應仁之兵燹,而後世醫者「不辨方宜,而盡假事於異邦」,對此表示哀歎。這反映了當時日本醫學界對本土傳統失落的遺憾,以及對過度依賴外來(指中國)醫學卻未能融會貫通的批評。山田元倫在自序中則言明,學方法者「可通幽明」,將醫學視為「大道」的一部分,並尊仲景為方法之鼻祖。然而,他同時指出,後世醫家立論各異,核心皆在於治病救人。因此,他「不拘古今之脈理經方」,而是專注於「取名家之秘方,治病有桴鼓應者」,將平日所記的有效方劑輯成此書,期望與同道分享。這種「不拘泥於理論,唯效果是從」的實用主義取向,是本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在文化紀元之夏,和氣惟亨(可能即山田元倫的另一個名字或別號,因其亦稱「惟亨撰」)為材圖基進所編的《續名家方選》作序,進一步闡發了醫學的要旨。序中引述「方也者,仿也」和「醫也者,意也」,強調方劑固然重要,但更關鍵在於醫者的「意」(意度、領悟、權變)——即對病情的準確判斷和對藥方的靈活運用。序中批評了那些徒擁「千金」「外臺」「肘後」等方書,卻不能靈活運用者。更強調「鄙言俗方,亦足以補吾術」,認為即使是民間流傳的簡易驗方,只要有效,也應加以重視,不應拘泥於所謂的「高深」理論而忽視實踐。這顯示了本書編者對臨床實際療效的高度重視,甚至超越了理論體系或傳統名分的界限。
《名家方選》的結構清晰,按科別或病症部位編排,方便查閱。從卷一至卷十,涵蓋了當時醫學所能處理的絕大多數疾病類型。這種分類方式直觀實用,對於臨床醫生而言,可以快速找到針對特定病症或特定人群的方劑參考。例如,卷一內科、卷二外科是基礎,卷三婦科、卷四兒科則針對特殊生理人群,卷五至卷七細分至五官、口齒、皮膚等專科,而卷八至卷十則收錄了非藥物治療方法,如針灸、按摩、導引等,顯示了當時醫學治療手段的多樣性與綜合性。雖然書中未提供各卷的詳細目錄,但從總體分卷名稱可知其內容的廣泛性。
本書的「凡例」進一步說明了其編撰原則:
- 只選取「名家之良方有經驗者」,強調療效是首要標準。
- 藥物劑量「隨古傳不加私意」,保持原方樣貌,但允許「別考」加以說明。這反映了對傳統經驗的尊重,同時也留有探討和完善的餘地。
- 刪去原方來源的名號,從「簡易」考慮。這雖然使得後世研究者難以追溯方劑的確切出處,但也符合其旨在提供實用方劑,而非進行學術考證的定位。
- 病症分類按部位(上部、中部、下部)為主,但也設立「外因、內因、水飲、瘡腫、廢痼」等獨立門類,並將「婦人、小兒病」另立門類。這說明其分類並非完全拘泥於某一特定理論體系,而是結合了病因、部位、人群等多種維度,以實用為導向。
- 強調「不拘脈理經法」,再次印證了本書的重點在於方劑本身的臨床效果,而非其理論基礎。對於注重經典理論體系的醫家而言,這可能顯得不夠深入,但對於追求「桴鼓應」的實踐者來說,這樣的編排和選錄標準更具吸引力。
從提供的內文節選中,我們可以窺見本書方劑的具體面貌。例如,在「上部病」中,針對「頭痛」,提供了薑黃湯、石亭丸等方。石亭丸方後特別註明原出於《本事方》,但編者根據「經驗」加入了百草霜,並說明了硫黃、硝石、百草霜的組成及服法,可從五丸增至一錢五分,冷茶送下,強調其針對「諸藥不效者」的療效。這正是「經驗」與「名家」結合的體現,即使是古方,也可根據後世的臨床觀察進行調整。針對「濕家頭痛」的吹鼻法,則是一種簡易而具體的治療手段。
在「翻胃吐食膈噎」部分,提供了簡單的二味藥煎劑(一帆青、茯苓),並稱「甚驗」。同時也收錄了被稱為「蠻方」的蜜丸方,包含巴且杏、鳳尾草、冰糖、甘草等,並標註「神效」。這印證了凡例及序言中關於不拘泥來源、重視實效,甚至收錄民間驗方的思想。
「咳嗽喘急」部分,方劑種類更多樣。既有射干、款冬等常用止咳藥組成的煎劑,也有針對小兒久咳的忍冬、鷓鴣菜等。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收錄了「治喘滿欲死者方」和「紫金丹」,均含有劇毒或烈性成分,如前者包含鼴鼠霜、辰砂、枯礬,後者包含砒霜、辰砂、枯礬。儘管註明「神效」,但使用砒霜的紫金丹特別標註了「以黑屎通為知」的觀察指標,這類方劑在現代醫學看來極具風險,需要極高的專業知識和謹慎。這也提醒我們,本書反映的是當時的醫療實踐,包含了一些現在看來爭議較大的內容,需要批判性地看待。這也從側面說明,所謂「名家秘方」可能包含一些非常規甚至危險的療法,其使用完全依賴於醫者的經驗和判斷。
「馬刀瘰癧」(淋巴結核)部分,提供了夏枯草湯、連翹湯等方。夏枯草湯方後有編者「亨按」,從氣分失調論述此病難治,指出節食肉物、飲酒的重要性,並說明此藥能疏通氣道,有痊癒的可能。這部分的按語顯示編者在單純列出藥方的同時,也會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臨床觀察。
「口舌牙齒鼻耳眼」部分,方劑則涵蓋了外用與內服。針對口瘡、齒痛、舌疽等,使用了蘆薈、沒藥、黃柏等,並提及人中白這種特殊藥材。針對齲齒,有甘遂牽牛子丸(用於瀉上部鬱熱)和莎草根烏藥煎劑。這些方劑同樣體現了傳統醫學在這些專科領域的治療思路和常用藥物。
總體而言,《名家方選》作為一部由日本醫家編撰的漢方醫籍,其價值在於:
- 實用性高: 聚焦於臨床有效的方劑,直接為醫生提供解決具體病症的方案。其按科別/病症的分類方式,使得查閱便捷。
- 經驗的匯集: 收錄了歷代「名家」經過臨床驗證的方劑,是歷史上醫家臨床智慧和經驗的累積。
- 體現日本漢方的特色: 雖然大部分源自中國醫學,但在選錄標準、對經驗的強調,以及可能加入的民間驗方或編者按語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漢方醫學的實踐特色。
- 揭示歷史醫療實踐: 書中包含一些現在看來不常見甚至有風險的方劑(如含劇毒藥物者),為研究當時醫療水平、藥物使用習慣、以及對療效極端追求的心態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 強調「意」的重要性: 書中序言所闡述的「方與意並行」思想,對於後世醫者具有啟發意義,提醒醫學不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靈活變通的藝術。
《名家方選》並非一部建立系統理論的著作,其深度在於廣度和實效。它更像是一本匯集了寶貴臨床武器的工具書。儘管有些方劑需要謹慎對待,其作為一部反映江戶時代日本醫學對中國傳統醫學吸收、應用與發展的著作,以及作為一份寶貴的臨床經驗方資料集,在東亞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研究中醫方劑的發展流變、日本漢方醫學的形成,以及歷史上醫家如何選擇和運用藥物治療疾病,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是一部根植於臨床、追求實效的醫學著作,體現了醫家救死扶傷的樸素願望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