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甘遂

GAN SUI

  • 英文名稱:EuphorbiakansuiLiou.mss. Radix Euphorbia Kansui Radix Euphorbia Kansui Kansui Root - Sweet Process, Radixkansui, Root Of Gansui, Root Of Kansui
  • 別名:腫手花,陵藁,白澤,貓兒眼,重澤,陵澤,甘藁,化骨丹,主田,陵津,九頭獅子草,苦澤,鬼醜,腫手花根,甘澤,頭痛花
  • 藥品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乾燥塊根。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採挖,撞去外皮,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四川, 山東, 河南
  • 生長環境:路旁, 農田地埂, 草坡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02-10

甘遂的傳統功效


1. 化痰下氣

甘遂能宣肺化痰、下氣平喘,主治痰多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甘遂辛、苦、溫,能宣肺氣、祛痰飲,下氣平喘,適用於痰多濕盛,痰熱壅肺,咳嗽氣喘,胸悶不暢,脅痛吐酸水,嘔吐、泄瀉等症。

甘遂化痰下氣功效的常用量為0.3-1g,煎服或入丸散。甘遂有毒,不可久服,過量服用會引起嘔吐、腹痛、腹瀉、脫水、抽搐等中毒反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使用甘遂時應嚴格控制劑量,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 瀉下

甘遂以其瀉下之效著稱,此效歸因於其所含之甘遂素,此成分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甘遂常被用於治療便祕、腹部脹滿、胸悶等症狀。然而,甘遂瀉下之力甚猛烈,用之不當,易傷正氣,故不可久服。

3. 峻下逐水

甘遂,峻下逐水之藥也,性寒烈,攻逐水停,通利二便。然其有毒,宜慎用。

甘遂為瀉下逐水之峻藥,其作用迅速劇烈,服後數小時即可峻下逐水。甘遂的峻下逐水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活性成分,包括甘遂樹脂、甘遂酚苷、甘遂素等。

這些活性成分能夠刺激腸道平滑肌收縮,促進腸道蠕動,從而達到峻下逐水的作用。甘遂常被用於治療頑固性便祕、腹脹、腹水等症。但由於甘遂峻下逐水功效較強,使用不當可引起腹痛、腹瀉、脫水等不良反應,因此在臨牀上應慎用。

古代典籍

甘遂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甘遂,性味辛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其抗發炎作用主要在於其所含有的生物鹼成分,此類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之生成,從而減輕炎症反應。此外,甘遂亦具有抗菌、抗病毒之效用,可有效抑制細菌及病毒之生長,減少炎症感染之風險。

甘遂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0.5-1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內服宜用炮製品。

甘遂的炮製


  • 甘遂:揀去雜質,用水漂淨,撈出,曬乾。
  • 醋甘遂:取淨甘遂,用醋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乾,取出晾乾,(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 煮甘遂:取淨甘遂與豆腐同放銅鍋內,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曬至八成乾,切碎曬乾。(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 煨甘遂:取淨甘遂置鍋內,加入麥麩同炒至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每甘遂100斤,用麥麩30-40斤)。
  • 土制:先將細土炒熱,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脹發黃時,篩去黃土即得。
  • 《雷公炮炙論》:採得(甘遂)後,去莖,於槐砧上細銼,用生甘草湯,小蕎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漉出,於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 《本草匯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曬乾,再以面裹煨熟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忌,不宜與甘草同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小兒不宜使用甘遂,以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 脾胃虛寒、腹瀉、腹痛、腹部腫滿等人士不宜食用甘遂。
  • 甘遂與某些藥物會有相互作用,如與止瀉藥、利尿劑、心臟糖苷類藥物、降血糖藥等同時使用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 長期使用甘遂,容易導致腹瀉、脫水、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反應,因此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且不宜長期連續使用。

甘遂相關的方劑


甘遂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胰臟炎腳氣病膽囊炎胃腸脹氣肩頸痠痛吞咽障礙癲癇

甘遂含有的化學成分


大戟酮(euphorbon), 大戟二烯醇(Euphadienol), α-大戟醇(A-euphorbol), 棕櫚酸(palmiticacid), 檸檬酸(citricacid), 草酸(oxalicacid), 鞣質(tannin), 樹脂(resin), 葡萄糖(glucose), 蔗糖(sucrose), 澱粉(Starch), 維生素B1(vitaminB1), γ-大戟醇(γ-euphorbol), 甘遂酸(Tirucallol), 20-脫氧巨大戟萜醇(20-deoxyingenol), 20-脫氧巨大戟萜醇-3-苯甲酸酯(20-deoxyingenol-3-benzoate), 20-脫氧巨大戟萜醇-5-苯甲酸酯(20-deoxyingenol-5-benzoate), 巨大戟萜醇(Ingenol), 巨大戟萜醇-3-(2,4-癸二烯酸酯)-20-乙酸酯(Ingenol-3-(2,4-decadienoate)-20-acetate), 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oxyingenol), 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十二酸酯-20-乙酸酯(13-oxyingenol-13-dodecanoate-2o-hexanoate), 甘逐萜酯A、B(KansuinineA、B), 甘遂大戟萜酯A、B、C、D(KansuiphorinA、B、C、D), 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acetate), 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 枸櫞酸(citric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