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麻黃散

甘遂麻黃散

GAN SUI MA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脾經 20%
膀胱經 19%
腎經 9%
小腸經 9%
大腸經 9%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遂麻黃散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能瀉肺氣,利水腫,對於水腫、痰飲、胸滿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麻黃配伍,可加強其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功效,適用於寒濕水腫、痰飲咳嗽等證。
  2. 配合麻黃: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善於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甘遂與麻黃配伍,一寒一溫,寒能制熱,溫能助寒,相互協調,相輔相成,使藥力更顯著,治療效果更佳。

甘遂麻黃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汗解表,散寒止咳,用於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鼻塞頭痛等症狀。
  • 宣肺利水:麻黃亦可宣肺利水,用於水腫、喘咳等症。

甘遂麻黃散的組成中,甘遂具瀉水消腫之效,而麻黃則能發汗解表、宣肺利水,二者合用,可達到瀉水消腫、發汗解表的治療目的。

甘遂麻黃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功效。與方中麻黃、甘遂等藥物配合,可加強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尤其適用於外感風寒、肺氣壅塞、咳嗽氣喘者。
  2. 利水消腫:桑白皮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輔助甘遂、麻黃等藥物瀉水消腫,治療水腫、喘咳、痰多等症。

因此,桑白皮在甘遂麻黃散中起着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遂麻黃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卒身面浮腫,喘息氣促,小便赤澀」,屬水濕壅盛、肺氣不宜之證。其證特點為急性發作(卒病),水停肌表見浮腫,水氣上迫肺絡致喘息;小便赤澀反映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方以「以利為度」,強調通過通利二便使水濕外泄,緩解標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甘遂(煨)為君,逐水通絡
    • 甘遂苦寒有毒,煨製減其峻烈之性,專攻逐水飲,《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
    • 此處用於瀉下逐水,開通腸道與三焦水道,使體內停聚之水濕從二便分消,針對「身面浮腫」主症。

  2. 麻黃(去節)為臣,宣肺利水
    • 麻黃辛溫,傳統去節緩其發汗峻性,保留宣肺平喘、通調水道之功。《金匱要略》有「腰以上腫當發汗」之治法,麻黃能開腠理、提壺揭蓋,助水濕從汗而解,協同甘遂上下分消。
    • 其宣肺氣可緩解「喘息氣促」,符合「肺為水之上源」之理論。

  3. 桑白皮佐使,瀉肺行水
    • 桑白皮甘寒,瀉肺中水氣兼利小便,《藥性論》載其「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
    • 與麻黃相配,一宣一降,調節肺氣壅滯;與甘遂相輔,導水濕從小便出,針對「小便赤澀」。

  4. 赤小豆汁為引,增強利濕
    • 赤小豆性平,古代用其汁能利水消腫、解毒排膿(如《傷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此處取其汁調服,既助甘遂、桑白皮下行利水,又可緩和甘遂毒性,體現「藥引」配伍之妙。

三、整體治療機理
此方體現「開鬼門,潔淨府」並用之思路:
瀉下逐水:甘遂直泄壅滯之水濕,急則治標。
宣肺利水:麻黃、桑白皮調節肺氣宣降,恢復水液代謝。
前後分消:通過汗、尿、大便三途徑給邪出路,符合「去菀陳莝」治法。

適用於水濕泛溢表裏、肺氣閉鬱之實證,然須中病即止,免傷正氣。

傳統服藥法


甘遂1兩(煨令微黃),麻黃1兩(去根節),桑根白皮1兩半(銼)。
上為細散。
每服2錢,煮赤小豆汁調下,日2次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使用時應注意緩緩服用,不可過量。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遂麻黃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甘遂1兩(煨令微黃),麻黃1兩(去根節),桑根白皮1兩半(銼)。 主治:卒身面浮腫,喘息氣促,小便赤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