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戟湯中包含大戟,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逐水: 大戟性峻猛,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排除體內積水,適用於水腫、腹水等症狀。
- 消腫散結: 大戟亦有消腫散結之效,可針對痰飲、瘰癧等病症,配合其他藥物,加強療效。
大戟藥性強烈,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病情配伍其他藥物,方能發揮藥效。
大戟湯中包含甘遂,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之效。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脾、腎經,可瀉水逐痰,消腫散結。此方旨在治療水腫,其症狀為四肢浮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甘遂作為方中主要藥物,能迅速利水消腫,並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出體內積聚之水液,從而達到治療水腫之目的。此外,甘遂亦可配合其他藥物,如大戟、芫花等,共同發揮攻下水氣、消腫散結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戟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戟湯」主治「水蠱」與「水腫」。此二者皆屬水濕停聚之證,但其病機與表現略有差異:
- 水蠱:古代所指「蠱毒」之一,多因水濕內積、氣血壅滯所致,症見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顯露,類似於後世所謂「肝硬化腹水」或「晚期血吸蟲病腹水」。
- 水腫:泛指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泛溢肌膚,導致頭面、四肢或全身浮腫,其病位可涉及肺、脾、腎三臟,屬實證水濕泛濫者。
此方以峻下逐水為法,專攻體內停聚之水濕,尤宜於形氣俱實、二便不利者。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大戟(去皮,炒):
- 性味苦、辛,寒;有毒;歸肺、脾、腎經。
- 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善泄臟腑水濕,尤長於瀉胸腹積水。
- 甘遂(炒):
- 性味苦、甘,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 功效:瀉水逐飲、通利二便,為峻下之品,力專攻逐經隧之水濕。
- 大棗(煎煮時加入):
-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
- 功效:緩和藥性、補脾益氣,能減緩大戟、甘遂之毒性與峻烈之性,兼護胃氣。
- 大戟(去皮,炒):
配伍原理
- 逐水藥相須為用:大戟與甘遂均為峻下逐水要藥,合用可增強瀉水之力,針對水濕壅盛之實證。大戟偏瀉臟腑之水,甘遂擅通經絡之水,二者協同使水濕從二便分消。
- 峻藥緩攻:雖屬峻劑,但以「粗末」煎煮,且控制劑量(每服僅一錢匕),配合大棗甘緩調和,避免過傷正氣。大棗之甘溫亦可制約二藥寒毒,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治療機轉
- 直瀉水邪:通過大戟、甘遂的瀉下作用,刺激腸道分泌與蠕動,促使體內瀦留的水液排出,緩解腹脹、浮腫。
- 調節水液代謝:中醫理論中,水腫與肺、脾、腎三臟氣化失司相關。此方以「開鬼門、潔淨府」為思路,不發汗而以逐水為先,急則治標,解除水濕壅滯之急候。
三、可能功效延伸推論
除傳統主治外,此方組成邏輯亦可推論其適用於:
- 胸脅積水(如懸飲):水停胸脅,咳唾引痛者,因甘遂善逐胸脅之水。
- 痰飲壅盛:若水濕凝結成痰,阻塞氣機,症見喘滿、喉中痰鳴,可借其瀉水之力以消痰飲。
此方為攻逐峻劑,須嚴格辨證為「實證水濕」,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傳統服藥法
大戟(去皮,炒)、甘遂(炒)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1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3枚(劈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戟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大戟(去皮,炒)、甘遂(炒)各等分。 主治:水蠱,水腫。
大戟湯, 出處:《本草圖經》引《兵部手集方》(見《證類本草》卷十)。 組成:大戟1大兩,當歸1大兩,橘皮1大兩。 主治:水病,無問年月深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