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將軍湯

四將軍湯

SI JIANG JU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大腸經 15%
肝經 10%
膀胱經 10%
肺經 10%
腎經 10%
小腸經 10%
胃經 5%
心包經 5%
心經 5%
三焦經 5%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小腸經
胃經
心包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將軍湯中包含甘遂,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瀉水消腫:甘遂性寒,味苦,入膀胱經,能強力利水消腫。四將軍湯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尤其是寒濕水腫,而甘遂的利水作用能迅速排出體內多餘水分,達到消腫目的。
  2. 攻逐寒邪:甘遂具有較強的毒性,能攻逐寒邪,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水腫效果顯著。四將軍湯中其他藥物如芫花、京大戟等也具備攻逐寒邪的功效,與甘遂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驅散寒邪,促進水腫消退。

總而言之,甘遂在四將軍湯中起着瀉水消腫、攻逐寒邪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四將軍湯中包含大戟,主要原因在於其 峻下逐水 的功效,能強力瀉下,驅除體內積聚的水濕。

大戟性味苦寒,入脾、腎經,具有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的作用。對於水腫、腹水、痰飲等病症,大戟能迅速將體內積水排出,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然而,大戟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四將軍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腑泄熱的功效。四將軍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內陷心包,神昏譫語,高熱煩躁等症,而大黃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降低體溫,緩解症狀。

2. 瀉下通便:大黃具有通便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積熱和毒素。四將軍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大黃的通便作用可以促進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達到清除熱毒、緩解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將軍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人壯病實,便秘可下者」,意指患者體質壯實、病邪盛實(如痰飲、水濕、熱結等壅滯於內),且大便不通,適合用攻下法治療。其功效「通便遂水」明確指出兩大方向:

  1. 通便:通過瀉下熱結、攻逐腸道積滯,解決實熱便秘。
  2. 遂水:利水消腫,驅逐體內停聚之水濕痰飲(如胸腹積水、水腫等)。

此方屬峻下逐水劑,適用於「急證」「實證」,患者可能伴隨腹脹滿硬、二便不通、脈象沉實等表現,古代用於水飲與熱結並存之重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四將軍湯由四味峻烈逐水瀉下藥組成,均為「將軍」之品(藥性迅猛),相互協同:

  1. 大黃(苦寒)

    • 主攻:瀉熱通便,攻下腸道積滯。
    • 邏輯:針對熱結便秘之本,通腑瀉實,為方中瀉火導滯的核心。
  2. 甘遂、大戟(苦寒有毒,逐水要藥)

    • 主攻:瀉水逐飲,善治胸腹積水、水腫脹滿。
    • 協同:甘遂偏逐胸腹水濕,大戟偏瀉臟腑之水,二者增強利水消腫之力。
  3. 苦葶藶(辛寒,瀉肺平喘)

    • 主攻:瀉肺中痰水,通調水道,利小便。
    • 邏輯:肺為水之上源,葶藶子宣降肺氣,助水濕從二便分消,與甘遂、大戟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方劑配伍特點

  1. 集中攻逐:四藥皆峻猛,直擊水熱互結之實證,通過大便與小便雙途徑(「前後二陰」)排出病邪。
  2. 瀉水為主,通便為輔:雖以大黃通便,但甘遂、大戟、葶藶強力逐水,顯示此方更側重於水濕壅盛(如腹水、胸水)兼便秘者。
  3. 苦寒瀉下:全方性味偏苦寒,適合實熱證,若寒濕或虛證則非所宜。

此方體現中醫「去菀陳莝」的治法,以迅猛之勢蕩滌實邪,屬「急則治標」之代表方。

傳統服藥法


甘遂、大戟、苦葶癧、大黃。
通便遂水。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用於體壯病實,便秘可下者,若體弱便溏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將軍湯, 出處:《證治匯補》卷三。 組成:甘遂、大戟、苦葶癧、大黃。 主治:通便遂水。主治:人壯病實,便秘可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