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胃丹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溫中散寒及消食止痛的功效。
芫花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能促進消化,對於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芫花屬於劇毒藥物,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中毒。
小胃丹中加入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 瀉水消腫: 甘遂性寒,入膀胱經,具有瀉水消腫之效。對於小胃丹所治療的脾胃濕熱、水腫等症,甘遂能有效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通便排毒: 甘遂亦能通便排毒,有助於清除腸道積滯,改善因濕熱阻滯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然而,甘遂藥性峻烈,需謹慎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造成藥物副作用。
小胃丹方劑中包含大戟,主要基於其 瀉下通便 和 消積化痰 的功效。
大戟性峻烈,具有 瀉水逐飲、消痰散結 的作用,對於積滯停滯於胃腸的痰飲、食積等症狀,能起到 強力驅除 的作用。
然而,大戟毒性較強,需要慎用。在小胃丹方劑中,通常會搭配其他藥物,如 甘草、陳皮 等,以 緩和其毒性,並 協同其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小胃丹中使用大戟,需要在 醫師指導下 使用,以避免其毒副作用。
小胃丹中添加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積化瘀的作用。對於小胃丹治療的胃熱、食積等症,大黃能清熱瀉火,通利腸道,促進排泄,達到緩解胃部不適的目的。
-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胃腸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胃部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脹滿等症,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大黃在小胃丹方劑中,起到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緩解胃熱、食積、瘀血等症狀,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小胃丹方劑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小胃丹主要用於治療胃熱、濕熱所致的胃痛、腹脹、口苦、納呆等症狀,黃柏可清熱燥濕,瀉胃火,改善胃腸道濕熱情況,達到止痛、消脹、開胃之效。
- 止痛化瘀: 黃柏除了清熱燥濕外,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胃痛常伴有瘀血阻滯,黃柏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胃痛,進一步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小胃丹主治「水飲痰熱互結」所致諸症,其病機在於痰濕與熱邪膠結,阻滯氣機。
- 肩膊、胸腹疼痛:痰熱壅塞經絡,氣血不通,發為疼痛,尤以上焦(胸膈)與中焦(腹)為甚。
- 食積:痰濕阻滯脾胃,運化失司,食物不化而積滯。
- 哮喘、咳嗽:痰熱上迫於肺,肺氣不降,發為喘咳。
- 心悸頭眩:痰熱擾心則悸,上蒙清竅則眩。
- 帶下:濕熱下注,帶脈不固,發為穢濁帶下。
此方通過「瀉積利水通便」,使痰熱從二便分消,尤擅攻逐胸膈與腸胃之痰飲。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小胃丹以「峻下逐水」與「清熱瀉火」並行,組成結構分為三層:
逐水峻藥(芫花、甘遂、大戟)
- 三者皆為攻逐水飲之猛將,合用則力倍增:
- 芫花:偏行胸膈痰飲,尤善消上部水腫。
- 甘遂:通利經絡,逐痰散結,擅瀉胸腹積水。
- 大戟:瀉臟腑之水,偏走下焦。
- 協同效應:三藥合用(即「三花神祐」變方),覆蓋上、中、下三焦之水飲痰濕,開泄通路。
- 三者皆為攻逐水飲之猛將,合用則力倍增:
瀉熱通腑(大黃、黃柏)
- 大黃(酒蒸):酒製緩其峻下,增活血之性,協主藥瀉痰熱積滯,兼化瘀通腑。
- 黃柏(炒):炒後減寒性,專清下焦濕熱,針對帶下、痰熱膠結之病根。
- 配伍意義:痰濕久鬱必化熱,二藥清熱瀉火,助逐水藥分解痰熱互結之勢。
劑型設計(粥丸)
- 以粥和丸,一則緩和峻藥之毒性,二則藉穀氣護胃,兼顧攻邪與護正。
- 麻子大之小丸,量少頻投(每次10丸),控制藥力漸次發揮,避免暴瀉傷正。
治療原理:
- 上焦:芫花為主,開泄胸膈痰飲,緩解咳喘、胸痛。
- 中下焦:甘遂、大戟配大黃,通利腸胃與下焦,導痰熱從大便出;黃柏清濕熱,止帶下。
- 整體機制:通過「瀉下—利水—清熱」三途徑,分解痰熱膠結,恢復氣機升降。
此方體現「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療策略,攻逐與清解並施,然須嚴控劑量,中病即止。
傳統服藥法
芫花1兩,甘遂1兩,大戟1兩,大黃(酒拌蒸)1兩半,黃柏(炒褐色)2兩。
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瀉積利水通便。
上為細末,粥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0丸,溫湯送下。
能損胃氣,不宜多;唯胃虛少食者忌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胃丹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
- 小胃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小胃丹不宜與其他瀉下藥同時服用,以免加重腹瀉。
- 小胃丹不宜在飯前服用,以免影響消化。
- 小胃丹不宜在空腹服用,以免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胃丹, 出處:《醫統》卷四十三引《三因》。 組成:芫花1兩,甘遂1兩,大戟1兩,大黃(酒拌蒸)1兩半,黃柏(炒褐色)2兩。 主治: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瀉積利水通便。主治:水飲痰熱互結之肩膊、胸腹疼痛,食積,哮喘,咳嗽,心悸頭眩,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