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棗湯

SHI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7%
腎經 17%
膀胱經 17%
大腸經 17%
小腸經 5%
肝經 5%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6

方劑組成解釋

十棗湯中的大戟具有峻下逐水的作用。此方用於治療嚴重水腫、腹脹等症,大戟因其強烈的利尿效果,能有效去除體內積水,與其他峻下藥材相輔相成,達到快速消腫的目的。

十棗湯中包含甘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強力逐水消腫:甘遂性峻猛,具有強力逐水消腫之效。十棗湯用於治療水腫,尤其是由於水濕停滯、腎氣不足導致的浮腫,甘遂的強力利水作用能迅速消除水腫,達到治療目的。
  2. 引導藥力向下:十棗湯中其他藥物如大棗、甘草等味甘性緩,甘遂則性寒味苦,加入甘遂能引導藥力向下,使藥物更易於到達下焦,並促進利水消腫的效果。

十棗湯中包含芫花,主要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之效,用於治療水腫及便祕等病症。芫花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溫肺化飲、逐水消腫、通便等功效。

在十棗湯中,芫花與其他藥材如大棗、甘草等配伍,協同增強其瀉下之力,並能緩解芫花毒性,以達到通便消腫、利水退黃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棗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十棗湯,出自《傷寒雜病論》,為瀉下逐水的代表方劑,主治懸飲和水腫等裡實證。

主治功效

綜合各家之言,十棗湯主治以下症狀:

  1. 懸飲: 症見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脹滿、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 (《傷寒雜病論》、《類證治裁》)
  2. 水腫: 全身水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傷寒雜病論》)
  3. 太陽中風兼裡有水氣: 表證已解,但仍有時頭痛、汗出惡寒、心下有水、乾嘔、痛引兩脅,或喘或咳。 (《本草備要》、《本經逢原》、《本草從新》、《本草綱目》)
  4. 痰瘧: 症見寒熱復作,吐逆不食,脅下急痛,排出大量痰水。(《本草綱目》)
  5. 其他: 根據《衛生寶鑑》的記載,十棗湯還可應用於太陽中風下痢、嘔逆短氣、不惡寒、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兼下水腫腹脹、酒食積腸垢積滯、痃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裏、熱極似陰、反寒戰、表氣入裏、陽氣極深、脈微而絕、並風熱煩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等多種症狀。

治療原理

十棗湯的組成為: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瀉下逐水: 方中芫花、甘遂、大戟皆為瀉下逐水之峻藥,三藥合用,其力甚強,能直達水飲停聚之處,使水邪從二便排出,從而達到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目的。(《本經逢原》、《本草從新》)
  2. 益氣健脾: 方中重用大棗,甘溫益氣,健脾和中,一則可緩解芫花、甘遂、大戟峻瀉之力,減少副作用;二則可扶助脾胃,增強運化水濕的能力,有「益脾土以勝妄水」之意。(《本草備要》、《本經逢原》、《本草綱目》)
  3. 疏通肝膽: 根據《本經逢原》和《本草綱目》的論述,十棗湯中大戟有「瀉肝明矣」、「瀉肝膽」之功,可以疏通肝膽氣機,配合其餘藥物的瀉水作用,有助於治療乾嘔、脅痛等肝膽病症。
  4. 行氣活血: 根據《本草備要》的記載,芫花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有助於改善水腫、疼痛等症狀。

總結

十棗湯是一首瀉下逐水、益氣健脾、兼疏肝膽的峻劑,其藥力峻猛,主要用於治療懸飲、水腫等裡實證,以及太陽中風兼裡有水氣等症狀。通過瀉下逐水、益氣健脾、疏通肝膽、行氣活血等作用機理,達到消除體內水飲停聚、緩解相關症狀的目的。

總體而言,十棗湯的治療原理是**「驅逐里邪,使水氣從大小便而泄」(《本經逢原》),並輔以「益土勝邪水」疏通肝膽**之法,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但需要注意,該方藥力峻猛,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謹慎使用。

傳統服藥法


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後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現代用法:上3味等分為末,或裝入膠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棗10枚煎湯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暫用,不宜久服。若精神胃納俱好,而水飲未盡去者,可再投本方;若瀉後精神疲乏,食慾減退,則宜暫停攻逐;若患者體虛邪實,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與健脾補益劑交替使用,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 使用本方應注意四點:一是三藥為散,大棗煎湯送服;二是於清晨空腹服用,從小量開始,以免量大下多傷正,若服後下少,次日加量;三是服藥得快利後,宜食糜粥以保養脾胃;四是年老體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下肢水腫中背部疼痛腰骶痛四肢浮腫發脹上背部疼痛下背部疼痛動脈粥樣硬化氣喘陰道炎前列腺炎瘧疾白帶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尿道炎慢性肝硬化乳房腺體瘤腎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

相同名稱方劑


十棗湯,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 組成:陳橘皮不拘多少(略去白,焙乾,卻以生薑自然汁浸之過2指以上,用銀石器重湯慢火熬乾,取出切,焙乾)。 主治:諸瘧。

十棗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 主治:攻逐水飲。主治:水飲內停。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脈沉弦,現用于結核性胸膜炎,慢性腎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腫,而體質尚實者。太陽中風,下利嘔逆。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裏未和者。懸飲;咳家,其脈弦,爲有水;支飲家,咳煩胸中痛。水腫腹脹,并酒食積脹,痃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風熱燥甚,結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及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驚風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積疳,遍身浮腫。帶下,濕而挾熱,大便或泄或閉,小便塞,脈澀而氣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