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膏

三反膏

SAN F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瀹》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9%
大腸經 14%
腎經 14%
膀胱經 14%
胃經 4%
心經 4%
小腸經 4%
肝經 4%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反膏中包含大戟,是基於其峻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大戟性味辛、苦、寒,入肺、脾、膀胱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破血消癥之效。三反膏主要用於治療水腫、積聚、癥瘕等病症,而大戟的峻下逐水作用,能有效消除體內積水,達到消腫的效果。此外,其破血消癥的功效,亦能幫助消散積聚,改善癥瘕等病症。因此,三反膏中加入大戟,可增強其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三反膏中含有甘遂,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逐水:甘遂性峻,味苦辛,入脾、腎經,能強力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三反膏主治水腫、腹水、痰飲等症,甘遂作為主要藥物,能迅速排除體內積液,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2. 引藥入經:甘遂性寒,入脾、腎經,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更強的療效。三反膏中其他藥物,如芫花、大戟等,均具有瀉下逐水作用,甘遂作為引藥,能促進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三反膏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芫花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能驅除體內寒邪,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經脈不通所致的各種病症。
  2. 消腫止痛:芫花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應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腫痛,如寒性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等。

三反膏的組成中,芫花與其他藥材配伍,取其溫經散寒、消腫止痛之效,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但芫花性溫燥,用藥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三反膏中包含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止痛等功效。三反膏中多用辛燥之品,如川芎、羌活、防風等,甘草可調和藥性,避免燥烈傷陰,使藥物作用更平和有效。
  2. 增強藥效: 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川芎、羌活配伍,可增強祛風止痛的功效;與防風配伍,可增強解表散寒的功效。因此,甘草在三反膏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物發揮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反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古代醫籍記載三反膏主治「瘤」,此處之「瘤」泛指體表可見之腫物,如痰核、癭瘤、癰腫等證屬痰濕凝聚或水飲結聚者。其外用機制在於「反藥相激」以破結消腫,利用甘草與甘遂、大戟、芫花相反之性,內外分層施藥,激發藥性攻逐痰飲水濕,使瘤體縮小。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反藥配伍

  • 甘遂、大戟、芫花:均屬峻下逐水藥,傳統認為三藥醋製後毒性略減,外用可直接破瘀散結、攻逐水飲痰濕。
  • 甘草:與前三藥為「十八反」禁忌(甘遂、大戟、芫花反甘草),古代取「相反相激」之理。甘草煎湯外圍圈塗,形成「包圍」之勢,限制峻藥擴散,同時激發其藥性集中攻瘤。

2. 治療原理分析

  • 分層施藥
    • 外圈甘草湯:甘緩守中,約束內層峻藥作用範圍,避免藥性外泄傷及正常組織。
    • 內層三味醋調:醋能增強藥物滲透,峻藥直達瘤體,破散痰濕瘀結。甘草與三味反藥「相爭」,形成局部藥性對抗,刺激瘤體收縮。
  • 「反激」效應:古人認為相反藥同用可「激發藥性,倍增其效」,此方藉甘草與逐水藥之反性,使攻逐之力集中於瘤體,促其消散。

3. 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攻痰濕凝滯之瘤,其組方邏輯可類推於其他「堅積」之證,如:

  • 水飲停聚:皮下水腫、囊腫。
  • 氣血瘀阻:癰腫初起未潰者,藉峻藥通破之性,或可促其消散。

結論

三反膏以「反藥相激」為核心,通過外截內攻的方式,集中藥力消瘤。其設計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用藥智慧,利用藥物對抗性創造局部治療優勢,為古代外科巧治實邪的範例。

傳統服藥法


大戟、甘遂末、芫花、甘草。
甘草煎濃湯,在瘤外圈3次後,另用醋調大戟、芫花、甘遂末裝其中,勿近甘草。次日縮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幼兒痞塊

相同名稱方劑


三反膏, 出處:《理瀹》。 組成:大戟、甘遂末、芫花、甘草。 主治:瘤。

三反膏, 出處:《種福堂方》卷四。 組成:生甘草3錢,甘遂3錢,莧菜3錢,鱉肉1兩,硇砂1錢,木鱉子肉4個(去殼)。 主治:小兒痞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