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Radix Euphorbiae Seu Knoxiae, 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Peking Spurge Root, Big Lance From The Capital, Knoxia Root, Peking Euphorbi Aroot
別名: 京大戟,天平一枝香,大貓兒眼,黃花大戟,千層塔,搜山虎,穿山虎,下馬仙,蕎,邛巨,將軍草,龍虎草,黃芽大戟,九頭獅子草,迫水龍,一盤棋,紅大戟,臌脹草藥品來源: 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的根。春季未發芽前,或秋季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曬乾。道地藥材: 河北 , 新疆 , 西藏 , 雲南 , 四川 , 海南 , 廣東 , 廣西 , 河南 , 江蘇 , 湖南 , 湖北 , 華東地區 , 東北地區 生長環境: 山坡 , 路旁 , 草叢 , 林緣 , 疏林 , 荒地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 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
大戟的傳統功效 1. 散結 大戟,性味辛苦寒,歷代醫籍記載其具有顯著的散結功效,主要體現在消散水濕、痰飲瘀血等導致的腫塊積聚上。其散結作用機理,古籍中多有闡述,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洩水利濕,消散水腫: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戟“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其能“洩臟腑之水濕”,《本草正》則言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這些記載表明大戟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水濕,從而消散因水濕停滯引起的腫塊和脹滿。現代藥理研究也初步證實了大戟的利尿作用。
二、破瘀通絡,消散瘀血: 《藥性論》提到大戟能“下惡血癖塊,通月水,善治瘀血”,說明其具有破瘀散結的功效,能疏通經絡,消散瘀血導致的腫塊。此作用機理與其辛苦寒的藥性有關,辛苦能行氣活血,寒性則能抑制瘀血的凝滯。
三、消痰散結,化解痰飲: 《本草綱目》中提到大戟與甘遂、白芥子等藥物配合使用,能有效治療痰飲。大戟能消散體內停滯的痰飲,從而達到散結的目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治療“頸腋癰腫”,也是基於此作用。
綜上所述,古籍對大戟散結功效的記載多與水濕、瘀血、痰飲等病理因素相關。大戟通過其辛苦寒的藥性,發揮洩水利濕、破瘀通絡、消痰散結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腫塊積聚的目的。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典籍中也多有警示,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謹慎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各個朝代的本草著作,例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名醫別錄》、《本草正》等,都從不同角度描述了大戟的藥性及臨牀應用,其散結功效的記載相互印證,也體現了傳統醫學的經驗積累。
2. 通經絡 大戟,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通經絡”功效,並非單純指疏通經脈阻塞,而是與其峻利洩水、散寒除濕的特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戟“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張壽頤注釋指出“十二經之水濕積聚”導致諸症。這說明大戟的通經絡,實為疏通因水濕停滯而致經絡不通 。水濕積聚,阻礙氣血運行,造成經絡瘀阻,表現為疼痛、腫脹等症狀。大戟苦寒峻利,能強力洩去體內積聚的水濕,從而使經絡得以疏通,疼痛腫脹得以緩解。 《名醫別錄》記載其“主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這些症狀同樣與水濕、痰飲凝滯經絡有關。
《本草綱目》提到大戟“洩臟腑之水濕”,並與甘遂、白芥子等藥比較,說明其作用的側重點在於排除臟腑深層的水濕。而《本草正》則指出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更明確地說明其通經絡的機制是通過清除阻礙氣血流動的水濕痰邪來實現。
《藥性論》提及大戟“下惡血癖塊,通月水”,則暗示其不僅能通利水濕,也能疏通經絡中瘀滯的血塊 ,使得經血運行通暢,這也屬於“通經絡”的範疇。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記載的大戟“通經絡”功效,並非指直接作用於經絡本身,而是通過其峻利洩水、散寒除濕的藥性,清除經絡中因水濕、痰飲、瘀血等因素造成的阻塞,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醫籍對其藥性強度的描述不一,使用需謹慎。
3. 利水消腫 大戟,古籍中記載其具有顯著的利水消腫功效,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利尿劑的理解有所契合。多部典籍記載其治療水腫的經驗,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作用機制。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戟「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張壽頤註釋指出,此乃指十二經絡水濕積聚,導致腫脹疼痛。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解釋,指出大戟能「洩臟腑之水濕」,並與甘遂、白芥子等藥物比較,說明其利水消腫的特性。 《本草正》也提到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說明其不僅能利水,更能化痰消腫。
從《名醫別錄》中「主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的記載,可以推測其利水作用與疏通經絡、排除體內濕熱有關。 《本草經疏》則提出警示,認為大戟性寒峻利,若脾虛者使用,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為脾胃虛弱者,水液運化失調,濫用峻利之品,會損傷脾陽,加劇水腫。 因此,古代醫家對大戟的使用,並非一概而論,而是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因選擇使用。 《現代實用中藥》指出,大戟適用於「壯實體質之腹水、全身水腫、胸肋膜積水等」,也印證了古籍中關於其利水功效的記載,並強調了使用對象的體質限制。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大戟利水消腫的記載,提供了豐富的臨牀經驗和理論基礎。 然而,其峻利之性亦需謹慎使用,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應用。
4. 瀉下 大戟,作為一味峻下之藥,其瀉下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尚有待進一步探討,本文僅從古代醫籍角度分析其瀉下作用。
《神農本草經》指出大戟“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說明其能治療因水濕停滯引起的諸多症狀。張壽頤在注釋中解釋,“十二水”指的是十二經脈中的水濕積聚,導致身體腫脹疼痛。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闡述,大戟“能洩臟腑之水濕”,並與甘遂、白芥子等藥物比較,說明其瀉下作用的特性。 《本草正》則更精確地指出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強調其對濕熱導致的脹滿也有療效。
《名醫別錄》記載大戟“主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說明其瀉下作用不僅限於腹瀉,也包括利尿、促進汗液排出等,這些都與體內水濕的排出相關。 《藥性論》中提到大戟能“下惡血癖塊,通月水”,則顯示其瀉下作用也可能涉及血液循環的改善。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大戟的瀉下作用主要體現在消除體內水濕,涵蓋了由水濕停滯引起的諸多病症,如腹水、水腫、脹滿等。 但需注意,《神農本草經疏》也提到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其藥性峻猛,使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症謹慎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不同典籍對大戟瀉下作用的描述雖有差異,但都體現了其在治療水濕病證中的重要地位。
5. 峻下逐水 大戟,味苦辛,性寒,其峻下逐水之功,古今醫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亦有所契合。
《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洩臟腑之水濕”,說明大戟的功效在於排除體內過多的水分。 這與現代醫學中利尿劑的作用原理相似,通過促進腎臟排泄水分來減輕水腫。 張壽頤在《神農本草經》注釋中,也提到大戟適用於十二經絡水濕積聚所致的腫脹疼痛。 這反映出古人對水腫病因的理解,並非單純的體液過多,也包含了經絡運行受阻的因素。
《本草正》言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醫學啓源》則提及“瀉肺”。這說明大戟不僅能瀉去體內積水,還能針對痰涎、濕熱等病邪,以及肺部相關的水腫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疏》明確指出,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其藥性強峻,且有損傷正氣的風險,使用時需謹慎,需辨證施治,避免濫用。 《本草經疏》更強調,脾虛水泛者不宜使用,因其會加重脾虛的情況。
綜上所述,大戟的峻下逐水功效源於其苦寒辛散的藥性,能有效驅逐體內水濕,但其藥性峻烈,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方能發揮其治療功效,避免其潛在的副作用。 古代醫家對其藥性的認識,至今仍具有參考價值,但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才能更好地應用於臨牀。
顯示
大戟的古代典籍 《 本經逢原》:《本經逢原》對於大戟的描述是這樣的:大戟這味藥物,其本質含有強烈的毒性,其藥效極為強烈,是首選的峻烈藥材。它性味苦寒,能夠下行作用於腎臟的陰部,同時又帶有辛散的特性,能向上疏洩肺部的氣機。此外,大戟還能在人體的經絡脈絡中橫向運行。
因此,《本經》中專門將大戟用於治療十二種水腫疾病,以及腹部脹滿和急劇疼痛等症狀,這些病症都是由於濁陰之氣堵塞所導致的。然而,大戟最適合的是突然發生的脹滿症狀。當文中提到“中風”時,實際上指的是由風邪引起的皮膚水腫,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則可能是抄寫或傳遞過程中的誤解或錯誤。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大戟這種藥材因為它的根部味道苦辛,服用後可能對人的咽喉產生強烈刺激,因此被命名為“大戟”。其中,杭州產的紫色大戟品質最佳,而江南地區的土大戟則略遜一籌。北方地區所產的綿大戟,其顏色為白色,根部的表皮質地柔韌,像綿一樣,其藥性極為強烈,若不慎使用過量,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尤其是體質較弱的人,甚至可能導致吐血的情況發生,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
《本草綱目》中還提到,控涎丹是一種治療痰症的根本方法。痰的生成,源於體內的水分和濕氣,在氣與火的作用下,會凝結成痰、飲、涎、涕等物質,甚至形成體內的病竈。大戟能夠排除臟腑中的濕氣和水分,甘遂則能排出經絡中的濕氣,白芥子可以散去皮膚表面和組織間隙中的痰氣。只要能恰當使用這些藥材,就能發揮出奇效。 《 名醫別錄》:《別錄》:能治療頸部和腋下的癰腫、頭痛,促進排汗,並有利於大小腸的通暢。 《 本草正》:根據中醫古書《本草正》的記載,大戟這種中藥具有非常強烈且迅速的作用。它特別擅長排除體內的水份、異常的黏液及痰,同時也能清除身體裡的濕熱,對舒緩因濕熱引起的身體脹滿有很好的效果。
《 神農本草經疏》:根據中醫古書《神農本草經疏》對中藥「大戟」的描述,其主要作用可概括如下:
1. **處理水腫**:大戟能夠針對多種類型的水腫(即《本經》所稱的「十二水」),幫助消除身體過多的水分積聚。
2. **緩解腹部不適**:對於腹部脹滿、急痛等症狀,大戟有著顯著的緩解效果。
3. **消散積聚**:它能有效處理體內的積聚問題,包括一些硬結或腫塊。
4. **改善中風後遺症**:對於中風後可能出現的皮膚疼痛,大戟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5. **止吐**:大戟還可以應對嘔吐情況,緩解因各種原因引起的吐逆現象。
總的來說,《神農本草經疏》中的記載顯示,大戟是一味在中醫領域被廣泛應用於處理水腫、腹部疾病、積聚問題、中風後皮膚疼痛及嘔吐等症狀的藥材。 《 神農本草經疏》:《本草經疏》對於大戟的描述指出,大戟性質苦寒,具有強烈的下洩作用,因此可以有效地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它苦辛甘寒的特性,使得它能夠散去頸部和腋下的癰腫。
再者,《本草經疏》進一步說明,大戟屬陰寒性質,能夠快速地在體內流動並向下排泄。然而,古人張潔古認為大戟會損耗體內的真氣。如果水腫不是因為濕氣滯留或水分停積所導致,而是源於脾臟功能虛弱,那麼應該知道,脾臟健康時,水液運行順暢;脾臟虛弱時,水液就容易氾濫。只有當脾臟功能強健,纔能夠控制水分的正常運行。如果在此情況下不選擇補脾,反而使用像大戟這種疏洩效果強烈的藥物,這等於是讓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必須要詳細辨別,並嚴格警惕。
然而,大戟的使用也非全無適用範圍。對於那些有留飲(即水分長期停留在體內某一部位)、伏飲(即隱藏在體內的水分)停留在中焦(上腹部)的情況,或是體質原本就非常壯實的人受到水濕困擾時,大戟仍可作為短期的治療手段。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大戟這種藥材因為它的根部味道苦辛,服用後可能對人的咽喉產生強烈刺激,所以被命名為“大戟”。其中,杭州產的紫色大戟品質最佳,而江南地區的土大戟則略遜一籌。北方地區所產的綿大戟,其顏色為白色,根部的表皮質感柔韌,像綿一樣,其藥性極為強烈,若不慎使用過量,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尤其是體質較弱的人,甚至可能導致吐血的情況發生,因此在使用時需格外謹慎。
《本草綱目》還提到,控涎丹是針對治療痰疾的根本方劑。痰疾的根源在於體內的水分和濕氣,當這些濕氣受到氣與火的影響,就會凝結成為各種形式的痰,包括飲、涎、涕、癖等。大戟能夠有效排除體內臟腑中的水濕,甘遂則能清除經絡中的濕氣,而白芥子能幫助散去皮膚表面和體內膜外的痰氣。只要懂得如何正確使用這些藥材,就能發揮出驚人的療效。 《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醫古籍《神農本草經》,對於中藥「大戟」的解釋如下:
大戟這種藥材,《神農本草經》指出它主要用於治療因體內水濕過多,導致的腹部脹滿、急痛以及體內積聚的情況。這裡所說的「十二水」指的是十二經絡中的水濕過盛,引發了體表腫脹和內部滿悶,並伴隨急劇的疼痛。但是,若不是身體壯實、邪氣實在的情況下,也不宜輕易使用。
關於「中風皮膚疼痛」這六個字,應該一併理解。它指的是風、濕、熱等外來病邪侵犯肌膚表面的情況。大戟因其辛辣性質能散開病邪,且其苦寒特性更專門用於洩降病邪,因此適用於此類病症。這並非泛指一般的外感風寒情況。有學者認為這是在談論「風水膚脹」,亦即皮膚浮腫的情況,這樣的解讀也是合理的。
「吐逆」指的是水飲停留在上焦(胸膈以上部位),無法順利下行,進而導致向上反逆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大戟的辛辣與苦寒特性能破散病邪,使通道暢通,向下排泄,因此能對此病症有所幫助。
《名醫別錄》中記載,大戟可用於頸部和腋下的癰腫,這些都是痰飲凝滯於經絡中的病症。頭痛在此處指的是因痰飲邪氣凝聚,水氣上衝所致的頭痛。而「發汗」,則是為了驅逐停留在肌膚腠理間的水濕。至於「利大小便」,則強調了大戟具有通利洩瀉、攻破積滯的主要功效。 《 名醫別錄》:《別錄》:能治療頸部和腋下的癰腫、頭痛,促進發汗,並有助於大小腸的通暢。 《 藥性論》:《藥性論》關於中藥「大戟」的描述,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解讀,大概是這樣:
《藥性論》中指出,大戟這種草藥有強大的能力可以排除體內的惡血和硬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血塊。同時,它還能緩解腹部的劇烈疼痛,這種痛感被形容為如雷鳴般轟隆隆的。此外,大戟對於調節月經流量也有一定的效果,常用於治療瘀血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藥材有導致流產的作用,所以懷孕的婦女應避免使用。
《 日華子諸家本草》:根據中醫古書《日華子諸家本草》中的記載,大戟這種中藥主要功能在於排出體內的毒素。它被用來治療因感受外邪引起的黃疸病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行黃病」,以及伴有發熱的瘧疾,即所謂的「溫瘧」。此外,大戟還能用於消除體內的結塊,如症瘕等積聚性病變。
《 本草圖經》:根據中醫古書《本草圖經》的記載,大戟這種中藥在春季時會生出紅色的嫩芽,隨著時間漸漸長成一叢叢的模樣,高度約莫一尺左右。其葉子形狀類似剛萌發的楊柳葉,呈小圓形。到了三月和四月之際,大戟會開出黃紫色的花朵,花朵的形態團圓,徬彿杏花或蕪荑。它的根部與細苦參相似,外皮呈現黃黑色,而內部則是黃白色。大戟的根部通常於秋冬兩季被採收,然後在陰涼處晾乾。
在淮甸地區所產的大戟,其莖幹圓潤,可長至三到四尺高,花朵為黃色,葉子形狀則與百合的幼苗相似。而在江南地區生長的大戟,其葉子則更類似芍藥的葉形。
大戟這味中藥,據《本草圖經》所述,主要用於治療隱疹風及風毒所引起的腳部腫脹。 《 醫學啓源》:《醫學啓源》這本書中對於中藥「大戟」的解釋是:大戟能夠幫助排除肺部的病氣或痰濕,也就是有瀉肺的作用。
在《醫學啓源》這本醫書中提到,大戟這種中藥具有清除肺部異常積聚物,如痰濕或病氣的效果,可謂有「瀉肺」的功能。 《 本草正》:根據中醫古書《本草正》的記載,大戟這種中藥具有非常強烈的作用,它擅長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異常的痰液和黏液,以及濕熱所導致的身體腫脹和不適。大戟能有效幫助身體去除這些不應該存在的濕氣和熱氣,進而緩解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換句話說,《本草正》指出大戟的主要功效在於排水祛濕、清除異常分泌物,以及消除由濕熱造成的身體膨脹感。它能夠促進體內廢物的排出,讓身體恢復正常的新陳代謝狀態。 《 現代實用中藥》: 《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醫古書《神農本草經》的記載,大戟這種中藥主要用於處理十二種不同類型的水腫病症,也就是身體因水份代謝失調而產生的腫脹現象。它能有效緩解因水腫引起的腹部脹滿和劇烈疼痛。
此外,大戟還可用來治療體內積聚的病變,如結石或腫塊等。對於中風後所產生的皮膚疼痛,大戟也有一定的療效。最後,對於有嘔吐症狀的患者,大戟也能發揮其止吐的作用。
總的來說,《神農本草經》認為大戟是一種多用途的中藥,適用於多種病症的治療,特別是在處理水腫、腹部疼痛、體內積聚、皮膚疼痛以及嘔吐等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 《 神農本草經疏》:根據中醫古書《神農本草經疏》對中藥「大戟」的描述,其主要作用可概括如下:
1. **處理水腫**:大戟能夠針對多種類型的水腫(即《本經》所稱的「十二水」),幫助消除身體過多的水分積聚。
2. **緩解腹部不適**:對於腹部脹滿、急痛等症狀,大戟有著顯著的緩解效果。
3. **消散積聚**:它能有效處理身體內部的積聚問題,如結石或瘀血等。
4. **應對皮膚疼痛**:大戟對於因中風引發的皮膚疼痛亦有治療作用。
5. **改善嘔吐**:對於反胃、嘔吐等消化系統不適,大戟同樣能發揮一定的療效。
總之,《神農本草經疏》中的記載顯示,大戟是一種具有多種功效的中藥,特別是在處理水腫、腹部疾病、積聚問題、皮膚疼痛及消化不良方面表現突出。 《 本經逢原》:《本經逢原》對於大戟的描述是這樣的:大戟這味藥物,其本質含有強烈的毒性,其藥效極為強烈,是首選的峻烈藥材。它性味苦寒,能夠下行作用於腎臟的陰部,同時又帶有辛散的特性,能向上疏洩肺部的氣機。此外,大戟還能在人體的經絡脈絡中橫向運行。
因此,《本經》中專門將大戟用於治療十二種水腫疾病,以及腹脹滿、腹部緊繃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多是由於體內的濁陰(濕氣)過重,堵塞了身體的正常運作所致。然而,大戟最適合用於突然發生的嚴重脹氣情況。這裡所說的「雲中風」,實際上是指因風邪引起的皮膚浮腫,而不是一般理解中的風邪侵襲。如果將此處的「雲中風」誤解為普通的風邪,那可能是傳抄時的錯誤。 《 神農本草經疏》:《本草經疏》對於大戟的描述指出,大戟性質苦寒,具有強烈的下洩作用,因此可以有效地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它苦辛甘寒的特性,使得它能夠散去頸部和腋下的癰腫。
再者,《本草經疏》進一步說明,大戟屬陰寒性質,能夠快速地在體內流動並向下排泄。然而,古人張潔古認為大戟會損耗體內的真氣。如果水腫不是因為濕氣滯留或水分停積所導致,而是由於脾臟功能虛弱所致,那麼應該知道,脾臟健康時,體內的水分會被妥善管理;脾臟虛弱時,水分就容易失控泛濫。實際上,調理好脾臟就能控制體內水分,這是必然的道理。若不補充脾臟功能,反而使用像大戟這種疏洩和排遣的藥物,這無疑是在虛弱的狀態下再加重虛弱,應該要仔細分辨和慎重考慮。
然而,對於那些有滯留於中焦的殘留飲食,或是潛藏於體內的飲水,以及那些體質原本就健壯的人,當他們受到水濕困擾時,使用大戟一時之間可能還是有幫助的。
大戟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本草綱目》記載,大戟性甘、辛,溫,有毒,歸肝、脾、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祛風止痛、利尿通便等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大戟的確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大戟素和大戟甙,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從而達到抗菌的作用。此外,大戟還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複製和活性,從而起到抗病毒的效果。
2. 抗發炎 大戟性味辛、苦、寒,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抗發炎等功效。其抗發炎作用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E2(PGE2)的產生,從而減輕炎症反應,緩解關節腫痛、皮膚瘙癢、尿頻尿急等症狀。大戟主要用於治療關節炎、皮膚炎、膀胱炎等炎症性疾病。
大戟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3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熏洗。
大戟的炮製
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潤透,切段或切片,曬乾。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鍋內用文火煮至醋盡,再炒至微乾,取出,曬乾。(大戟100斤,用醋30-50斤)
《雷公炮炙論》:採得大戟於槐砧上細銼,與海芋葉拌蒸,從已至申,去芋葉,曬乾用之。
《綱目》:凡採得大戟以漿水煮軟,去骨曬乾用,海芋葉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本草通玄》:大戟用棗同煮軟,去骨,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戟注意事項重點
毒性強: 大戟性味辛烈,有毒,使用時應格外謹慎。
避免過度使用: 過量使用或長期使用大戟可造成毒性累積。
特定族羣不宜: 懷孕、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體弱者和腎功能不全者應避免使用。
消化道不良反應: 大戟具有瀉下作用,可能引起腹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水電解質失衡: 嚴重時,過度瀉下可導致水、電解質流失過多,危害生命。
藥物配伍禁忌:
《本草經集註》:反甘草。
《藥性論》:反芫花、海藻。
解毒之法: 《藥性論》:用菖蒲解之。
相畏藥物: 《唐本草》:畏菖蒲、蘆草、鼠屎。
相惡藥物: 《日華子本草》:惡薯蕷。
相和藥物:
《綱目》:得棗則不損脾。
《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之使。
使用禁忌: 《本經逢原》:脾胃肝腎虛寒,陰水泛濫,犯之立斃,不可不審。
大戟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 慢性肝硬化 心包炎 慢性腎衰竭 甲狀腺腫 二尖瓣狹窄 三尖瓣疾病 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性腎臟病 心臟衰竭 全身性水腫 多痰 頭痛 腦中風 損傷 腹痛 癰 腹瀉 膀胱炎 尿急 疼痛 皮膚炎 腹水 頻尿
大戟含有的化學成分 大戟酮(Euphorbon), 生物鹼(Alkaloids), 大戟色素體A(Euphorbia A), 大戟色素體B(Euphorbia B), 大戟色素體C(Euphorbia C), 樹膠(Gum), 樹脂(Resin), 維生素C(Vitamin C)
注意: 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