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Radix Euphorbiae Seu Knoxiae, 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Peking Spurge Root, Big Lance From The Capital, Knoxia Root, Peking Euphorbi Aroot
- 別名:京大戟,天平一枝香,大貓兒眼,黃花大戟,千層塔,搜山虎,穿山虎,下馬仙,蕎,邛巨,將軍草,龍虎草,黃芽大戟,九頭獅子草,迫水龍,一盤棋,紅大戟,臌脹草
- 來源: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的根。春季未發芽前,或秋季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曬乾。
- 道地藥材:河北, 新疆, 西藏, 雲南, 四川, 海南, 廣東, 廣西, 河南, 江蘇, 湖南, 湖北, 華東地區,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山坡, 路旁, 草叢, 林緣, 疏林, 荒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大戟的傳統功效
1. 散結
大戟,性味辛苦寒,歷代醫籍記載其具有顯著的散結功效,主要體現在消散水濕、痰飲瘀血等導致的腫塊積聚上。其散結作用機理,古籍中多有闡述,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洩水利濕,消散水腫: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戟“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其能“洩臟腑之水濕”,《本草正》則言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這些記載表明大戟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水濕,從而消散因水濕停滯引起的腫塊和脹滿。現代藥理研究也初步證實了大戟的利尿作用。
二、破瘀通絡,消散瘀血: 《藥性論》提到大戟能“下惡血癖塊,通月水,善治瘀血”,說明其具有破瘀散結的功效,能疏通經絡,消散瘀血導致的腫塊。此作用機理與其辛苦寒的藥性有關,辛苦能行氣活血,寒性則能抑制瘀血的凝滯。
三、消痰散結,化解痰飲: 《本草綱目》中提到大戟與甘遂、白芥子等藥物配合使用,能有效治療痰飲。大戟能消散體內停滯的痰飲,從而達到散結的目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治療“頸腋癰腫”,也是基於此作用。
綜上所述,古籍對大戟散結功效的記載多與水濕、瘀血、痰飲等病理因素相關。大戟通過其辛苦寒的藥性,發揮洩水利濕、破瘀通絡、消痰散結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腫塊積聚的目的。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典籍中也多有警示,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謹慎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各個朝代的本草著作,例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名醫別錄》、《本草正》等,都從不同角度描述了大戟的藥性及臨牀應用,其散結功效的記載相互印證,也體現了傳統醫學的經驗積累。
2. 通經絡
大戟,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通經絡”功效,並非單純指疏通經脈阻塞,而是與其峻利洩水、散寒除濕的特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戟“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張壽頤注釋指出“十二經之水濕積聚”導致諸症。這說明大戟的通經絡,實為疏通因水濕停滯而致經絡不通。水濕積聚,阻礙氣血運行,造成經絡瘀阻,表現為疼痛、腫脹等症狀。大戟苦寒峻利,能強力洩去體內積聚的水濕,從而使經絡得以疏通,疼痛腫脹得以緩解。 《名醫別錄》記載其“主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這些症狀同樣與水濕、痰飲凝滯經絡有關。
《本草綱目》提到大戟“洩臟腑之水濕”,並與甘遂、白芥子等藥比較,說明其作用的側重點在於排除臟腑深層的水濕。而《本草正》則指出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更明確地說明其通經絡的機制是通過清除阻礙氣血流動的水濕痰邪來實現。
《藥性論》提及大戟“下惡血癖塊,通月水”,則暗示其不僅能通利水濕,也能疏通經絡中瘀滯的血塊,使得經血運行通暢,這也屬於“通經絡”的範疇。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記載的大戟“通經絡”功效,並非指直接作用於經絡本身,而是通過其峻利洩水、散寒除濕的藥性,清除經絡中因水濕、痰飲、瘀血等因素造成的阻塞,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醫籍對其藥性強度的描述不一,使用需謹慎。
3. 利水消腫
大戟,古籍中記載其具有顯著的利水消腫功效,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利尿劑的理解有所契合。多部典籍記載其治療水腫的經驗,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作用機制。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戟「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張壽頤註釋指出,此乃指十二經絡水濕積聚,導致腫脹疼痛。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解釋,指出大戟能「洩臟腑之水濕」,並與甘遂、白芥子等藥物比較,說明其利水消腫的特性。 《本草正》也提到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說明其不僅能利水,更能化痰消腫。
從《名醫別錄》中「主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的記載,可以推測其利水作用與疏通經絡、排除體內濕熱有關。 《本草經疏》則提出警示,認為大戟性寒峻利,若脾虛者使用,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為脾胃虛弱者,水液運化失調,濫用峻利之品,會損傷脾陽,加劇水腫。 因此,古代醫家對大戟的使用,並非一概而論,而是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因選擇使用。 《現代實用中藥》指出,大戟適用於「壯實體質之腹水、全身水腫、胸肋膜積水等」,也印證了古籍中關於其利水功效的記載,並強調了使用對象的體質限制。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大戟利水消腫的記載,提供了豐富的臨牀經驗和理論基礎。 然而,其峻利之性亦需謹慎使用,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應用。
4. 瀉下
大戟,作為一味峻下之藥,其瀉下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尚有待進一步探討,本文僅從古代醫籍角度分析其瀉下作用。
《神農本草經》指出大戟“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說明其能治療因水濕停滯引起的諸多症狀。張壽頤在注釋中解釋,“十二水”指的是十二經脈中的水濕積聚,導致身體腫脹疼痛。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闡述,大戟“能洩臟腑之水濕”,並與甘遂、白芥子等藥物比較,說明其瀉下作用的特性。 《本草正》則更精確地指出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強調其對濕熱導致的脹滿也有療效。
《名醫別錄》記載大戟“主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說明其瀉下作用不僅限於腹瀉,也包括利尿、促進汗液排出等,這些都與體內水濕的排出相關。 《藥性論》中提到大戟能“下惡血癖塊,通月水”,則顯示其瀉下作用也可能涉及血液循環的改善。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大戟的瀉下作用主要體現在消除體內水濕,涵蓋了由水濕停滯引起的諸多病症,如腹水、水腫、脹滿等。 但需注意,《神農本草經疏》也提到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其藥性峻猛,使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症謹慎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不同典籍對大戟瀉下作用的描述雖有差異,但都體現了其在治療水濕病證中的重要地位。
5. 峻下逐水
大戟,味苦辛,性寒,其峻下逐水之功,古今醫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亦有所契合。
《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洩臟腑之水濕”,說明大戟的功效在於排除體內過多的水分。 這與現代醫學中利尿劑的作用原理相似,通過促進腎臟排泄水分來減輕水腫。 張壽頤在《神農本草經》注釋中,也提到大戟適用於十二經絡水濕積聚所致的腫脹疼痛。 這反映出古人對水腫病因的理解,並非單純的體液過多,也包含了經絡運行受阻的因素。
《本草正》言其“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醫學啓源》則提及“瀉肺”。這說明大戟不僅能瀉去體內積水,還能針對痰涎、濕熱等病邪,以及肺部相關的水腫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疏》明確指出,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其藥性強峻,且有損傷正氣的風險,使用時需謹慎,需辨證施治,避免濫用。 《本草經疏》更強調,脾虛水泛者不宜使用,因其會加重脾虛的情況。
綜上所述,大戟的峻下逐水功效源於其苦寒辛散的藥性,能有效驅逐體內水濕,但其藥性峻烈,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方能發揮其治療功效,避免其潛在的副作用。 古代醫家對其藥性的認識,至今仍具有參考價值,但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才能更好地應用於臨牀。
大戟的古代典籍
大戟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中藥大戟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抗菌與抗病毒功效已獲證實。就抗菌方面,大戟的主要有效成分如大戟素和大戟甙,能顯著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與繁殖過程。這些化合物通過干擾細菌的細胞代謝、酶活性或遺傳物質複製等關鍵機制,從而阻礙細菌的擴散,發揮其抑菌或殺菌作用。在抗病毒效用上,研究指出大戟同樣展現出潛力,其活性成分能夠介入病毒的生命週期。具體而言,大戟能抑制病毒的複製與活性,包括但不限於阻斷病毒吸附於宿主細胞、干擾病毒基因組的複製以及影響病毒蛋白的合成與組裝,藉此有效降低病毒在體內的活性與傳播能力。這些現代藥理機制解析了大戟潛在的抗感染應用價值。
2. 抗發炎
大戟的抗發炎功效,依現代藥理分析,其核心機制在於顯著抑制發炎介質前列腺素E2(PGE2)的生物合成。PGE2是一種關鍵的脂質介質,主要由花生四烯酸在環氧合酶-2(COX-2)作用下生成。在炎症過程中,COX-2被誘導表達,導致PGE2水平升高,進而促進血管擴張、疼痛敏感化、水腫及免疫細胞浸潤等諸多發炎反應。大戟的有效成分透過靶向此通路,可能直接抑制COX-2的活性,或干預其上游訊號傳導路徑,從而減少PGE2的產生。此作用直接阻斷了發炎級聯反應的關鍵環節,有效緩解由PGE2介導的關節腫痛、皮膚瘙癢、紅腫以及泌尿道炎症引起的頻尿、尿急等症狀。此機制與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部分相似,顯示大戟具備調節炎症通路的能力。
大戟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0.5-3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熏洗。
大戟的炮製
- 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潤透,切段或切片,曬乾。
- 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鍋內用文火煮至醋盡,再炒至微乾,取出,曬乾。(大戟100斤,用醋30-50斤)
-
《雷公炮炙論》:採得大戟於槐砧上細銼,與海芋葉拌蒸,從已至申,去芋葉,曬乾用之。
- 《綱目》:凡採得大戟以漿水煮軟,去骨曬乾用,海芋葉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 《本草通玄》:大戟用棗同煮軟,去骨,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戟注意事項重點
- 毒性強:大戟性味辛烈,有毒,使用時應格外謹慎。
- 避免過度使用:過量使用或長期使用大戟可造成毒性累積。
- 特定族羣不宜:懷孕、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體弱者和腎功能不全者應避免使用。
- 消化道不良反應:大戟具有瀉下作用,可能引起腹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 水電解質失衡:嚴重時,過度瀉下可導致水、電解質流失過多,危害生命。
- 藥物配伍禁忌:
- 《本草經集註》:反甘草。
- 《藥性論》:反芫花、海藻。
- 解毒之法:《藥性論》:用菖蒲解之。
- 相畏藥物:《唐本草》:畏菖蒲、蘆草、鼠屎。
- 相惡藥物:《日華子本草》:惡薯蕷。
- 相和藥物:
- 《綱目》:得棗則不損脾。
- 《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之使。
- 使用禁忌:《本經逢原》:脾胃肝腎虛寒,陰水泛濫,犯之立斃,不可不審。
大戟相關的方劑
大戟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戟含有的化學成分
大戟酮(Euphorbon), 生物鹼(Alkaloids), 大戟色素體A(Euphorbia A), 大戟色素體B(Euphorbia B), 大戟色素體C(Euphorbia C), 樹膠(Gum), 樹脂(Resin), 維生素C(Vitamin C)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