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肉煎丸

BIE ROU J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中性 (0.9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4%
脾經 12%
心經 10%
腎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6%
膀胱經 6%
膽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鱉肉煎丸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鱉肉性寒,具滋陰清熱之效,但其性偏涼,容易傷脾胃。黃芩味苦寒,善清熱解毒,可中和鱉肉的寒性,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

二、 涼血止血:鱉肉有涼血止血的作用,但其止血力較弱。黃芩亦有涼血止血之效,與鱉肉搭配,可增強止血功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黃芩的加入不僅能調和鱉肉的寒性,更能增強其涼血止血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鱉肉煎丸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功效。鱉肉滋陰降火,兩者配伍,可使肝氣疏泄,氣血調和,有效緩解因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

二、協同鱉肉,增強滋陰效果:鱉肉滋陰,但其性偏寒涼,可導致脾胃虛寒。柴胡性微寒,但其升散之性可使脾胃昇陽,並能協同鱉肉滋陰而不傷脾胃,增強滋陰效果,使藥效更佳。

鱉肉煎丸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鱉肉性寒,入腎經,若脾腎陽虛,則易出現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狀。乾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助陽氣,與鱉肉配伍,可中和鱉肉寒性,避免其過寒傷陽,並增強其補腎壯陽之效。
  2. 助藥力:乾薑辛溫,具有行氣活血、溫脾止瀉之效,可促進鱉肉的藥效發揮,並能改善鱉肉的口感,使其更易於服用。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大黃,其主要原因在於:

  1. 清熱瀉火:鱉肉性涼,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而大黃味苦性寒,亦有瀉火解毒之功。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適用於熱毒壅盛、煩躁不安、口渴便祕等症狀。
  2. 活血化瘀:鱉肉可活血化瘀,而大黃亦有破血行瘀之效。兩者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適用於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症狀。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海藻,主要是為了軟堅散結

海藻味鹹寒,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清熱解毒的功效。鱉肉則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消腫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

二者合用,相輔相成,能夠加強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治療由痰濕、瘀血、熱毒等因素引起的瘰癧、癭瘤、乳房腫塊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主要是針對其利水消腫的功效。

鱉肉本身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虛勞、水腫等症。而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喘咳、水腫、腹水等症。

因此,在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可以增強其利水消腫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水腫、腹水等症,並能起到輔助治療肺熱喘咳的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助鱉肉補虛: 鱉肉性寒,擅長滋陰涼血,但對於陽虛體質者,單用鱉肉恐難以溫補腎陽。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可溫陽補腎,與鱉肉相配,既能補虛滋陰,又能溫陽補腎,協同增效,達到平衡補益的效果。
  2. 溫助藥性,提升療效: 鱉肉煎丸方劑中,除了鱉肉,可能還包含其他性寒的藥材,例如生地、麥冬等。肉桂的溫性可溫助藥性,防止藥性過寒,降低副作用,並提升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鱉肉煎丸方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鱉肉性寒,擅長滋陰清熱,牡丹皮則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見長。兩者搭配,可加強清熱涼血之效,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血熱妄行等。
  2. 活血化瘀: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障礙,有助於鱉肉滋陰清熱,改善血瘀所致的病症,例如經期不順、跌打損傷、瘀血阻滯等。

總之,鱉肉煎丸方中加入牡丹皮,可以協同鱉肉的藥效,發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範圍更廣泛,療效更顯著。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厚朴燥濕化痰:鱉肉性寒,入藥多用於滋陰涼血,但脾胃虛寒者服用易致脾胃不適,而厚朴性溫,善於燥濕化痰,可溫脾健胃,協同鱉肉滋陰而不寒涼,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
  2. 厚朴行氣消脹:鱉肉性滑利,容易引起腹脹,而厚朴具行氣消脹之效,能促進腸胃蠕動,助消化,緩解鱉肉帶來的腹脹問題,使藥性更為平和。

鱉肉煎丸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鱉肉性寒,入腎經,易傷脾胃,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可溫中散寒,助脾胃消化吸收,緩解鱉肉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生薑具備解毒、止嘔、化痰等功效,可調和鱉肉藥性,使其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藥效。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紫菀,主要原因有二:

  1. 潤肺止咳: 鱉肉性涼,可滋陰清熱,而紫菀性溫,味辛,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之功效。二者相配,可加強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對於肺虛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補氣益腎: 鱉肉具有補氣益腎、滋陰清熱的功效,而紫菀能補氣益腎,二者相合,可增強補氣益腎之功效,適用於腎虛氣虛、腰膝酸軟等症狀。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鱉肉性寒,具有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的作用,而瞿麥則以利水消腫、清熱解毒著稱。兩者合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2. 清熱解毒: 鱉肉煎丸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症。瞿麥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鱉肉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消腫止痛。

總而言之,瞿麥加入鱉肉煎丸方劑中,可發揮其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的功效,加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是針對其止嘔化痰功效。

鱉肉性寒,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但其性寒易傷脾胃,可能引起嘔吐。而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善於降逆止嘔,且能燥濕化痰,有助於緩解鱉肉可能造成的寒邪犯胃、痰濕阻肺等問題。

因此,半夏的加入,不僅能避免鱉肉寒性過重引發的副作用,還能增強其滋陰涼血功效,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鱉肉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解毒消腫之效。但其性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陽氣。人參性溫,補氣益血,能溫陽補氣,與鱉肉相配,可扶正固本,平衡寒熱,避免過度滋陰而損陽氣。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鱉肉與人參皆具滋陰補血之效,但側重點不同。鱉肉更偏於清熱解毒、滋陰涼血,而人參則更偏於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二者相配,可相互協同,增強療效,達到滋陰補血、清熱解毒、扶正固本之目的。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大戟,主要是基於其瀉水消腫、逐痰利咽的功效。

鱉肉本身具有滋陰涼血、補腎健脾的作用,但若患者體內有痰濕積聚、水腫等症狀,單靠鱉肉難以奏效。大戟性寒,味苦辛,入心、肺、腎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化痰散結之功效,可與鱉肉相輔相成,達到祛邪扶正的效果。

例如,對於痰濕壅肺、喘咳痰多、水腫脹滿等症狀,鱉肉煎丸中的大戟可以幫助化痰利水,配合鱉肉滋陰補腎,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鱉肉煎丸方劑中包含蟅蟲,主要原因有二:

一、 蟅蟲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蟅蟲味鹹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止血之功效。鱉肉則性平味甘,有滋陰補腎、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

二、 蟅蟲與鱉肉相輔相成:蟅蟲能清熱解毒,而鱉肉則能滋陰補腎,二者搭配使用,既可清熱解毒,又能滋陰補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適用於一些虛實夾雜的病症。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

射干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其善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舌生瘡等症。鱉肉性涼,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補腎益精等功效。

將射干與鱉肉搭配,可發揮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協同作用,對於治療熱毒壅盛、陰虛火旺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舌生瘡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鱉肉煎丸中加入阿膠,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血滋陰: 鱉肉性寒,善於滋陰涼血,而阿膠性溫,具有補血滋陰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可更好地達到滋陰補血、涼血止血的效果。

二、 固本培元: 阿膠能補益氣血,固本培元,與鱉肉相配,可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有助於疾病的恢復。

鱉肉煎丸方劑中包含桃仁,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鱉肉性寒,入肝腎經,善於滋陰清熱,二者合用,可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血瘀型閉經、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2. 通經絡,散結塊: 桃仁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除血瘀、軟堅散結,配合鱉肉的滋陰作用,可有效治療因血瘀、氣滯所致的腫塊,如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石葦」的用意,主要在於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能與鱉肉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石葦味甘淡,性涼,能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對於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尿路感染、血尿、陰部瘙癢等,均有輔助治療作用。而鱉肉性寒,味甘,具有滋陰清熱、補腎益精的功效。兩者結合,可加強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並可緩解鱉肉寒涼之性,更適合於熱毒蘊結、濕熱下注的患者使用。

鱉肉煎丸方劑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涼血: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鱉肉性涼,味甘,入肝腎經,亦有清熱解毒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的作用,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熱病發狂等。

二、活血化瘀:赤芍能活血化瘀,散瘀止痛,而鱉肉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二者配伍,可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閉痛經等。

中藥方劑[鱉肉煎丸]的組成中包含桑螵蛸,主要是因為桑螵蛸具有強效的補腎固精作用。桑螵蛸能夠有效改善由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性功能減退等。在[鱉肉煎丸]中,桑螵蛸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補腎固精效果,有助於改善由腎虛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避免過度補腎的副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鱉肉煎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金匱玉函要略述義》、《經方例釋》等古籍記載,鱉肉煎丸主要針對瘧疾日久不癒,邪氣伏於陰分,導致氣血凝滯、結聚成塊的「瘧母」癥瘕而設。

病機分析:

古籍指出,「瘧母者,病瘧不瘥,結為癥瘕是也。邪伏於陰,故久而成形。」這表明瘧疾久治不癒,病邪深入體內,滯留於陰分,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形成癥瘕積塊。其病機核心在於邪伏陰分、氣血凝滯、積聚成形。若不從根本上祛除病邪、疏通氣血,即使病情暫時緩解,仍會反覆發作。

治療原理:

鱉肉煎丸的組方,充分體現了「治宜以破結削瘕之劑,除其病本」的治療原則,其藥理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活血化瘀,破結消癥:
    • 桃仁、赤芍、大黃、瞿麥: 四藥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推動血液運行,消除體內瘀血,從而達到破除積塊的目的。
    • 海藻、大戟: 兩者皆有軟堅散結之效,能消散體內凝結的塊狀物。
    • 蠲蛇: 古籍載其可祛風濕、強筋骨,在此方中或可協助散結。
  2. 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 柴胡、厚朴: 柴胡疏肝理氣,厚朴行氣除滿,兩藥合用可調暢全身氣機,解除氣滯,助推血行。
  3. 溫陽散寒,化痰祛濕:
    • 乾薑、肉桂: 兩者皆可溫中散寒,能溫暖脾陽,散除體內寒邪。
    • 半夏: 化痰止咳,能清除體內痰濕,改善病情。
    • 生薑: 發汗解表,亦可暖脾胃,助陽氣升發。
  4.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黃芩、射干: 兩藥皆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除體內餘熱。
    • 牡丹皮: 清熱涼血,可緩解熱邪引起的病症。
  5. 扶正固本,益氣養血:
    • 人參: 大補元氣,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並有養血之效。
    • 阿膠: 滋陰補血,可補充氣血虧虛。
  6. 其他藥物輔助:
    • 紫菀、石葦: 皆可潤肺止咳,平喘定驚,兼有清理肺部痰熱之用。
    • 桑螵蛸 可收斂澀腸,改善虛損。
    • 蓆藶子: 補益肺腎,固精止遺,或可協助恢復身體機能。
    • 蛺蟲: 驅風殺蟲,消腫止痛,或可清除體內潛伏之邪。

總結:

鱉肉煎丸的配伍以活血化瘀、破結消癥為核心,兼顧疏肝理氣、溫陽散寒、清熱解毒等功效,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目的。方中諸藥相互協同,共同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了瘧疾日久不癒,導致氣血凝滯、積聚成塊的病機,故可用于治療瘧母癥瘕。

傳統服藥法


生鱉肉半斤(治如食法),黃芩(去黑心)半兩,柴胡(去苗)半兩,蜣螂(去翅頭足,炒)半兩,鼠婦(炒,去足)1分,乾薑(炮)1分,大黃(生銼)1分,海藻(洗去咸汁,焙)1分,葶藶子(紙上炒)1分,桂(去粗皮)1分,牡丹皮1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分,紫菀(切,焙)1分,瞿麥(去梗)1分,半夏(湯洗去滑,焙)1分,人參1分,大戟(銼)1分,蟄蟲(炒)1分,射乾(炮)1分,阿膠(炙燥)1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1分,石葦(去毛)1分,赤芍藥1分,桑螵蛸(炒)1兩。
上為細末,取灶下灰3升,酒2升淋灰,取灰汁先煮鱉肉令爛,絞去鱉肉,後入諸藥末,納鱉肉汁,更煎成膏,可丸即止,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未發前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鱉肉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生鱉肉半斤(治如食法),黃芩(去黑心)半兩,柴胡(去苗)半兩,蜣螂(去翅頭足,炒)半兩,鼠婦(炒,去足)1分,乾薑(炮)1分,大黃(生銼)1分,海藻(洗去鹹汁,焙)1分,葶藶子(紙上炒)1分,桂(去粗皮)1分,牡丹皮1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分,紫菀(切,焙)1分,瞿麥(去梗)1分,半夏(湯洗去滑,焙)1分,人參1分,大戟(銼)1分,(庶蟲)蟲(炒)1分,射乾(炮)1分,阿膠(炙燥)1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别研)1分,石葦(去毛)1分,赤芍藥1分,桑螵蛸(炒)1兩。 主治:瘧久不癒,結爲癥瘕,名曰瘧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