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Lepidium opetalum Willd. Semenlepidii/Semendescurainiae, Seed of Pepperweed, Seed of Peppergrass, Seed of Flixweed Tansymustard
- 別名:丁歷,大室,蕇蒿,大適
- 藥品來源:十字花科草本植物獨行萊或播娘蒿的成熟種子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廣西, 山東, 西北地區,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北, 福建, 台灣, 華東地區, 西南地區,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山坡, 溝旁, 路旁, 荒地, 田野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葶藶子的傳統功效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古籍中記載其利水消腫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各有闡述。
《神農本草經》記載葶藶子「主症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奠定了其利水消腫的基礎。後世醫家多從其藥性入手分析。
《本草衍義》認為葶藶子有甜苦兩種,藥用以苦味為主,其作用機理在於「行水走洩」。《湯液本草》則進一步指出甜者下洩緩慢,苦者下洩迅速,需根據病情虛實調整用量。《本草綱目》也提及甜苦二種,甜者洩肺而不傷胃,苦者洩肺易傷胃,需用大棗輔之。由此可見,古人已認識到葶藶子藥性的差異及其應用上的注意事項。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葶藶子「大降氣」,並與辛酸藥物同用以導腫氣,認為其苦寒之性,能洩肺中之閉,甚至能洩大便。此說法強調了葶藶子峻猛的洩水作用。
《傷寒雜病論(宋本)》及《本草經百種錄》則將葶藶子的利水作用與其瀉肺功效聯繫起來,認為肺為水源,瀉肺即能瀉水,並與大黃的瀉下作用作比較,說明其作用部位的不同。《本草正義》則認為其苦降辛散,性寒涼,能破滯開結,利水消腫,但同時也警示其寒洩之性,不宜濫用。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葶藶子利水消腫功效的認識,從其藥性、作用部位、臨牀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並總結出其藥性峻猛,需謹慎使用的經驗。 其利水消腫之效,主要體現在疏通肺氣,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但因其藥性較強,使用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而定。
- 《名醫別錄》:「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 」
2. 止咳平喘
葶藶子,其止咳平喘的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其苦寒洩下的特性,能有效疏通肺部壅塞,達到平喘止咳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記載葶藶子「主症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已點明其具有通利水道、祛除邪氣的作用。而肺部疾病常伴隨水濕停滯,葶藶子的利水功效,能間接改善肺部環境,從而緩解咳嗽和喘息。 《藥性論》更直接指出其「利小便,抽肺氣上喘息急,止嗽」,強調其止咳平喘的直接作用。
不同典籍對葶藶子的性味有所差異,例如《湯液本草》提到其有苦、甜二味,認為苦者下洩之力強,甜者則較緩和。《本草綱目》則進一步說明,甜者洩肺而不傷胃,苦者洩肺則易傷胃,需佐以大棗緩和。這種性味差異,也反映出臨牀應用上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輕重,選擇合適的藥材,正如《湯液本草》所言「量病虛實用之,不可不審」。
《傷寒雜病論(宋本)》中提到葶藶子「專瀉肺氣」,並與大黃作比較,指出大黃瀉下從中焦開始,而葶藶則從上焦(肺)開始,因此在治療不同部位的病症時,選擇有所不同。 《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地分析,認為葶藶子「苦降辛散,而性寒涼」,能「破滯開結,定逆止喘,利水消腫」,但同時也提醒其寒洩的特性,需謹慎使用,避免傷及正氣。
綜上所述,葶藶子止咳平喘的功效,源於其苦寒洩下的特性,以及其利水消腫的作用,但其寒性較強,臨牀應用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使用。 各家醫籍對其性味和應用方法的描述,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參考依據。
- 《開寶本草》:「療肺壅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 」
3. 止咳化痰
葶藶子,其止咳化痰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因其甘苦之分,使用上也頗有講究。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其能「主症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暗示其具有通利水道、消散積滯的功效,而這些積滯也可能導致咳嗽痰飲。 《藥性論》則更直接指出其「利小便,抽肺氣上喘息急,止嗽」,明確說明瞭葶藶子在止咳化痰方面的作用。 《開寶本草》也記載其「療肺壅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進一步佐證其功效。
不同醫籍對葶藶子的甘苦之別及其藥效也多有描述。《本草衍義》提到葶藶子有甜苦兩種,但藥用以苦味為主,強調其「行水走洩」的特性,因此久服可能傷身。 《湯液本草》也指出甜苦二味藥效略有差異,甜者下洩較緩,苦者則較急,需根據病情虛實而定。 《本草綱目》更詳細地比較了甘苦葶藶子的差異,甜者洩肺而不傷胃,苦者則洩肺且易傷胃,故常需配伍大棗緩和。李時珍也提到,肺中水氣滿急時,葶藶子是必要的,但需注意劑量,不可過服。
《傷寒雜病論(宋本)》及《本草經百種錄》則從藥物作用機理的角度闡述了葶藶子的功效。認為其「專瀉肺氣」,並指出其瀉肺之法不同於大黃,大黃瀉中焦,而葶藶瀉上焦,故在不同方劑中選用。 《本草正義》則總結了葶藶子「苦降辛散,而性寒涼」,能「破滯開結,定逆止喘,利水消腫」,但也強調其寒洩之性,不宜濫用,需辨證施治。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葶藶子止咳化痰的記載豐富且各有側重,既描述了其功效,也強調了用藥的注意事項,凸顯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4. 清熱利尿
葶藶子,其清熱利尿功效歷來受到重視,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學也有相通之處。
從古代醫籍來看,對葶藶子的性質描述略有出入。《本草衍義》認為其味有甜苦兩種,但治療皆以「行水走洩」為目的;《湯液本草》也指出甜苦兩味功效略有不同,苦味下洩之力較強,甜味則較緩和。這與《本草綱目》的論述相符,其認為甜者下洩較緩,不傷胃;苦者下洩急,易傷胃,需佐以大棗。這些描述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劑量和性味的精細考量,強調根據患者虛實選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葶藶子「主症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已點明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傷寒雜病論(宋本)》更進一步指出葶藶子「專瀉肺氣」,並與大黃作比較,說明其瀉水作用的著力點在於上焦(肺)。《本草正義》則總結其「苦降辛散,而性寒涼,故能破滯開結,定逆止喘,利水消腫」,明確了其清熱利尿的機理,並強調其寒洩之性,適合實熱鬱窒之證,但需謹慎使用,避免傷及正氣。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提到葶藶子「大降氣」,並與辛酸藥同用以治療腫脹,說明其在治療水腫方面的應用,也暗示了其與其他藥物配伍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古籍中對葶藶子清熱利尿功效的描述,多側重其利水消腫、瀉肺降氣的作用,並強調了用藥需根據病情和體質調整劑量,避免過度使用而傷及正氣。 這些記載為我們理解和運用葶藶子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5. 清肺熱利咽
葶藶子,歷代醫家皆肯定其清肺熱利咽之效,其功效與作用在諸多古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記載,其運用也因甜、苦之別而有所差異。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葶藶子能「主症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已點明其具有通利水道、散結消腫的功效,這也為其清肺熱利咽提供了基礎。肺熱壅塞,往往會出現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而葶藶子苦寒之性,能下行逐水,清泄肺熱,故能緩解這些症狀。《傷寒雜病論(宋本)》更指出:「葶藶滑潤而香,專瀉肺氣,肺如水源,故能瀉肺即能瀉水。」說明其瀉肺之力,能從上焦入手,清除肺熱,並能利水消腫,從而達到清肺熱利咽的效果。
《本草衍義》提及葶藶子有甜苦之分,其藥效亦有所不同,苦者下瀉之力較強,甜者則較為緩和。《湯液本草》也強調了這一點,認為用藥需根據病情虛實而定。《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甜者下洩性緩,雖能洩肺而不傷胃;苦者下瀉性急,易傷胃,故需佐以大棗。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葶藶「大降氣」,並能與辛酸藥同用以導腫氣,說明其不僅能清肺熱,更能宣通肺氣,對於肺氣壅塞所致的咽喉腫痛有良好療效。《本草正義》則總結葶藶子「苦降辛散,而性寒涼,故能破滯開結,定逆止喘,利水消腫」, 並提醒需注意其寒涼之性,不宜過度服用。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於葶藶子清肺熱利咽的功效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其苦寒泄降之性,能清泄肺熱、利水消腫、宣通肺氣,從而達到清肺熱利咽的效果。但需注意其藥性寒涼,用量及體質需謹慎考慮。
- 《神農本草經疏》:「葶藶,為手太陰經正藥,故仲景瀉肺湯用之,亦入手陽明、足太陽經。肺屆金,主皮毛,膀胱屬水,藏津液,肺氣壅塞則膀胱與焉,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通,下竅不通,則水濕泛溢為喘滿、為腫脹、為積聚,種種之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洩,大寒沈陰能下行逐水,故能療《本經》所主諸病。 」
- 《傷寒雜病論(宋本)》:「《本草經百種錄》:葶藶滑潤而香,專瀉肺氣,肺如水源,故能瀉肺即能瀉水。凡積聚寒熱從水氣來者,此藥主之。大黃之瀉從中焦始,葶藶之瀉從上焦始,故《傷寒論》中承氣湯用大黃,而陷胸湯用葶藶也。 」
葶藶子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古書有云:「葶藶子,味辛,性溫,歸肺經。有清肺化痰,利尿通淋之功。兼入腎經,有溫腎散寒之效。」現代研究發現,葶藶子中含有葶藶素、葶藶酮、葶藶子苷等多種有效成分,這些成分能夠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擴散,對一些腫瘤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2. 抗發炎
葶藶子內含之葶藶素能抑制發炎介質之意生成,減輕發炎症狀。葶藶酮具有減少氧化性損傷,捍衛細胞免於發炎之危害。同時,葶藶子苷同樣具有抵抗炎症反應之成效,調控免疫細胞活性,減緩發炎現象。
葶藶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研末調敷。
- 利水消腫宜生用;治痰飲喘咳宜炒用;肺虛痰陰喘咳宜蜜炙用。
葶藶子的炮製
葶藶子:揀淨雜質,篩去灰屑。炒葶藶子:取淨葶藶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鼓起,並有香氣為度。取出,放涼。《雷公炮炙論》:凡使葶藶,以糯米相合,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單搗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葶藶子服用注意事項】
- 肺虛喘咳、脾虛腫滿者忌服。
- 久服令人虛弱。
- 脾胃虛弱及真陰不足之人禁用。
- 寒飲、陰水等證及虛弱者不可使用。
- 孕婦慎用,以免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 腎病患者禁用,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 肝病患者慎用或禁用,以免加重肝臟毒性。
- 與其他藥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使用時需諮詢專業人士。
葶藶子相關的方劑
葶藶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葶藶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脂肪油(fatoil), 芥子甙(mustardglucosinolate), 蛋白質(Protein), 揮發油 (volatileoil), 異硫氰酸苄酯(benzyl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烯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 二烯丙基二硫化物(allyldisulfide), 脂肪油獲得率(oilyield), 亞麻酸(Linolenicacid), 亞油酸(linoleicacid), 油酸(oleicacid), 芥酸(erucicacid), 棕櫚酸(palmiticacid), 硬脂酸(stearicacid), 強心甙(Cardiotonicglycoside), 七里香甙甲(strophanthidin), 葶藶(Sinapisarvensis), 黑芥子甙(sinigrin), 播娘蒿(Erysimumcheiranthoides), 芥子酸(Sinigrin), 毒毛花甙元(strophanthidin), 黃白糖芥甙(helveticoside), 糖芥甙(erysimin), 糖芥毒甙忒(erysimotoxin), 衛矛單糖甙(evomonoside), 衛矛雙糖甙(evobioside), 芥子鹼(Sinalbin), 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 脂肪酸(fattyacids),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