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瞿麥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益血,扶正祛邪:瞿麥丸主治血淋、尿血、小便不利等症,多因氣虛血瘀所致。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能扶正固本,提高機體抵抗力,使氣血充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止血、利尿。
二、緩解藥性,協調藥效:瞿麥丸中瞿麥性寒,善於利水通淋,但過寒易傷脾胃,影響藥效。人參性溫,可緩解瞿麥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脾,同時能協調藥性,使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瞿麥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瞿麥性寒,長於利水消腫,但久服易傷血。當歸性溫,善於補血活血,與瞿麥配伍,可緩解其寒性,避免傷血之弊,並增強利水消腫之效。
- 滋陰潤燥,促進藥效:瞿麥丸主治濕熱下注,常伴有小便不利、口渴咽燥等症。當歸具有滋陰潤燥之功,可緩解濕熱所致的口乾舌燥,並滋養腎陰,促進利水消腫的效果。
瞿麥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火通便:瞿麥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痛、尿血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下焦濕熱,促進排尿通暢,緩解淋痛、尿血癥狀。
- 活血化瘀:大黃除了瀉火通便之外,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瞿麥丸中加入大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一步緩解尿路阻塞和疼痛。
因此,大黃在瞿麥丸中起到了瀉火通便、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瞿麥丸中包含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瞿麥性味甘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它能促進尿液排出,減輕水腫,並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狀。
- 清熱解毒: 瞿麥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解膀胱濕熱,治療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等症狀。
因此,瞿麥作為瞿麥丸的主要藥材,能夠有效地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幫助患者治療相關疾病。
瞿麥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涼血止血: 瞿麥丸以清熱利濕、通淋止血為主要功效,赤芍性涼,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能與瞿麥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止血效果,並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二、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對於血瘀阻滯導致的尿路不暢、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赤芍在瞿麥丸中起到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發揮療效。
瞿麥丸中添加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助陽,引藥入腎: 瞿麥丸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多因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所致。肉桂性溫,入腎經,可溫腎陽、助氣化,引導藥力深入腎臟,利水消腫。
- 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 肉桂溫經散寒,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的血液供應,進一步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肉桂亦可溫化寒凝,有助於排除體內寒濕,減輕水腫症狀。
瞿麥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瞿麥丸主要功效爲利水消腫,而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效,與瞿麥丸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增強利水消腫效果,並避免單純利水傷脾,使療效更佳。
- 緩解藥性: 瞿麥丸中含有其他性寒的藥材,茯苓性平,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使藥效更加溫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瞿麥丸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瞿麥丸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便的作用,與瞿麥、車前子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功效。
- 通絡止痛:葶藶子除了利水消腫外,還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水腫引起的疼痛。瞿麥丸中加入葶藶子,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水腫伴隨的疼痛症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瞿麥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瞿麥丸主治「婦人經脈不利,即爲水,水流走四肢悉腫,病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此症表現為女性因經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水液代謝失衡,水濕停聚泛溢四肢而浮腫。傳統中醫稱此為「血分病」,其外在症狀與「水腫」相似,但病機根源在「血行不利而累及水液」。
病機分析
- 血水同病:中醫理論認為「血不利則為水」,血脈瘀滯會影響水液運行,導致水濕停聚。
- 經脈不利:婦人經血不暢,氣機壅塞,進一步阻礙三焦水道,故見四肢腫滿。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解析
瞿麥穗、石韋、車前子:
- 均為利水通淋之品,專攻下焦水濕,引水從小便而出。
- 瞿麥兼能活血通經,針對「血分」病機;石韋清利濕熱;車前子滲濕兼益腎。
龍膽、皂莢:
- 龍膽苦寒,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助水濕分化。
- 皂莢辛溫,祛痰通竅,開泄壅滯,協同疏通經絡氣血。
人參、桂(肉桂):
- 人參補益元氣,助氣化以行水,防攻利傷正。
- 肉桂溫陽化氣,促進血脈流通,輔助「血行則水行」。
雞腸草:
- 古籍記載其能「利小便、解毒」,助水濕排泄。
組方邏輯
標本兼治:
- 治標:以瞿麥、石韋、車前子等利水消腫,直接緩解四肢浮腫。
- 治本:以人參、肉桂溫補氣陽,龍膽、皂莢清熱化痰通絡,解決「血分」瘀滯的根源。
血水並調:
- 通過活血(瞿麥)、溫通(肉桂)、利水(車前子)的組合,實現「血行水利」的協同作用。
攻補兼施:
- 在通利水濕的同時,佐以人參補氣,避免逐邪傷正。
綜論
瞿麥丸的設計體現中醫「去菀陳莝」之法,針對血瘀導致的浮腫,透過通經、利水、溫陽、補氣的複合作用,既疏通經脈之瘀,又導水濕下行。其核心在於「調血以治水」,符合《金匱要略》「血分病」的治療思想,為古代治療婦人血水同病的典型方劑。
傳統服藥法
瞿麥穗半兩,龍膽半兩,石韋(去毛)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皂莢(炙,去皮子)半兩,雞腸草1兩,人參1兩,車前子1兩1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丸至10丸,空腹熱湯研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瞿麥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瞿麥穗半兩,龍膽半兩,石韋(去毛)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皂莢(炙,去皮子)半兩,雞腸草1兩,人參1兩,車前子1兩1分。 主治:小兒淋。
瞿麥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人參半兩,當歸半兩,大黃(濕紙裹,3鬭米下蒸,米熟去米,紙焙)半兩,瞿麥穗半兩,赤芍藥半兩,桂半兩,白茯苓半兩,葶藶2分。 主治:婦人經脈不利,即爲水,水流走四肢悉腫,病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
瞿麥丸,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 組成:瞿麥2兩,雄黃1兩半(研),王不留行5分,生地5分,麻黃(去節)2兩,茅根2兩,敗醬2兩,防風2兩,雀李根皮2兩,牛膝2兩,大黃2兩,藍實2兩,石龍芮2兩,薔薇根2兩。 主治:箭鏃入肉,久不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