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涼飲子」方劑中,一般不會包含人參。人參屬溫補藥性,而清涼飲子主治暑熱症候,如發熱、口渴、煩躁等,需要清熱解暑之藥,與人參的藥性相違背。
如果方劑中真的出現人參,可能是針對患者體虛乏力,兼有暑熱症狀的情況,以人參補氣,同時用清涼藥物解暑。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來判斷。
清涼飲子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緩解。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熱引起的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起到舒緩作用。
因此,清涼飲子中加入川芎,旨在通過其疏風清熱、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整體的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清涼飲子」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痛解痙的功效。清涼飲子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防風有助於疏散風邪,緩解表證,達到清熱解表的效果。
- 兼顧解表止咳: 防風還能止咳化痰,對於風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亦有所幫助。清涼飲子中常搭配其他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的藥材,防風的加入更能加強解表止咳的作用,使療效更佳。
綜上所述,防風在「清涼飲子」中能有效疏散風熱、止咳化痰,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表、止咳止痛的治療目的。
清涼飲子中加入當歸,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當歸性溫,看似與清涼之性相悖,但其補血活血之效,能緩解清涼藥物可能造成的氣血虛弱,起到「陰中求陽」的作用。
當歸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清熱解毒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同時,當歸還能緩解清涼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頭暈、乏力等,使整體治療效果更加溫和、持久。
清涼飲子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涼血止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清涼飲子多用於治療熱症,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熱症引起的出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等。
二、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清涼飲子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赤芍在清涼飲子中起到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熱症引起的各種症狀。
清涼飲子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瀉下的功效。清涼飲子主治暑熱傷津、口渴煩躁、便祕等症,大黃可清泄腸胃積熱,並促進排便,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渴的作用。
- 清熱利濕: 大黃還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清涼飲子常用於暑濕傷脾、濕熱內蘊所致的腹脹、納呆、小便不利等症,大黃可清熱利濕,促進體內濕邪排出,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清涼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能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服用和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解毒、抗炎、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能增強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甘草還能補脾益氣,有助於增強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甘草在清涼飲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清涼飲子
清涼飲子是一味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人參、川芎、防風、當歸、赤芍、大黃、甘草。這味藥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氣補血、祛風除濕等功效。
甘草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赤芍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大黃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當歸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防風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人參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清涼飲子的總體功效
清涼飲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氣補血、祛風除濕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小兒血氣旺盛,內臟積熱,煩躁、面紅、涕多,手心、腳心、前胸、後心、腹部發熱,咽喉疼痛,飲食不定時,忽冷忽熱,潮熱反覆出現,睡不安穩,手腳顫抖,即將生病等症狀。
總結
清涼飲子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氣補血、祛風除濕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小兒血氣旺盛,內臟積熱,煩躁、面紅、涕多,手心、腳心、前胸、後心、腹部發熱,咽喉疼痛,飲食不定時,忽冷忽熱,潮熱反覆出現,睡不安穩,手腳顫抖,即將生病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大黃(炮)、連翹(生)、芍藥(生)、當歸(微炒)、防風(去蘆)、甘草(炙)、山梔(取去仁)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1大錢,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涼飲子, 出處:《嬰童百問》卷四。 組成:大黃、連翹、芍藥、羌活、當歸、防風、甘草、山梔仁各等分。 主治:項頸結熱,頭面瘡癤,肚中熱痛。火毒內攻,煩躁,內熱口乾,大便秘實者。
清涼飲子,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四。 組成:人參、川芎、防風、當歸尾、赤芍藥、大黃(面裹,煨)、甘草。 主治:小兒血氣壅盛,臟腑生熱,煩赤多涕,五心煩熱,咽喉閉痛,乳哺不時,寒溫無度,潮熱往來,睡卧不安,手足振掉,欲生風候。
清涼飲子, 出處:《老中醫經驗方匯編》。 組成: 清涼飲子(《老中醫經驗方匯編》。)出處:《老中醫經驗方匯編》。組成:荷葉2.5kg,茅根2.5kg,桑葉1.25kg,香薷1.25kg,藿香1.25kg,淡竹葉1.25kg,夏枯草1.25kg,青蒿500g,薄荷500g。主治:清熱除煩,預防中暑。 。 主治:清熱除煩,預防中暑。
清涼飲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引《仁存方》。 組成:大黃(炮)、連翹(生)、芍藥(生)、當歸(微炒)、防風(去蘆)、甘草(炙)、山梔(取去仁)各等分。 主治:小兒由將養乖節,或犯寒暑,乳哺失時,乍傷饑飽,致令血氣不調,脾胃不和,或致發熱,欲變驚癇。小兒血氣脆弱,以至羸困。及小兒變蒸、客忤、驚癇壯熱,痰涎變盛,躁悶煩渴,頸項結熱,頭面生瘡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