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勻氣散

QU FENG YUN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5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6%
脾經 16%
肺經 16%
胃經 9%
膽經 7%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腎經 2%
膀胱經 2%
小腸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勻氣散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功效:

  1. 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從而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
  2. 祛風止痛:川芎還能祛風散寒,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川芎在祛風勻氣散中起到行氣止痛、祛風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祛風勻氣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方中因風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而當歸可活血化瘀,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氣滯血瘀之症狀。
  2. 補益氣血,滋養肝腎:當歸兼具補益作用,可補血養血,滋養肝腎。方中風邪侵襲,易損傷氣血,導致氣虛血虧,而當歸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驅除風邪,恢復身體健康。

祛風勻氣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邪入侵所致的疼痛,如頭痛、肢體疼痛等,並能散瘀消腫,幫助氣血運行通暢。
  2. 解毒消腫: 赤芍藥性偏寒,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消散風邪所致的局部腫脹,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恢復。

總之,赤芍在祛風勻氣散中起到涼血止痛、解毒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祛風止痛、勻氣化痰的效果。

祛風勻氣散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緩解燥邪: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方中若出現風燥之邪,易傷肺津,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麥門冬可清熱潤肺,緩解燥邪對肺部的傷害。
  2. 養心安神,協調氣機:麥門冬亦能養心安神,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有助於調和氣機,使氣血運行順暢,緩解風邪引起的氣滯血瘀。

「祛風勻氣散」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扶正固本,補益氣血: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固脫生津的功效。方中祛風藥性多偏寒涼,易傷正氣,加入人參可起到扶正固本、補益氣血的作用,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使藥力更趨平和。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人參能補氣養血,使氣血充盈,則能更好地推動藥力運行,將藥效輸送到病竈部位,達到祛風、勻氣、止痛的功效。同時,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人體氣血運行,更有效地抵抗外邪侵襲,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祛風勻氣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之功效。方劑中加入防風,有助於驅散體內風寒之邪,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如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
  2. 調和營衛: 防風具有調和營衛之功,可以調節氣血運行,使營氣充足,衛氣固密,達到祛風止痛,改善氣血循環的效果。

因此,祛風勻氣散中加入防風,能發揮祛風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有效治療風寒引起的各種疾病。

祛風勻氣散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方劑中若有肝氣鬱滯,氣機不暢的情況,青皮可以幫助疏通肝氣,使氣機運行通暢。
  2. 降逆止嘔: 青皮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鬱滯、脾胃不和導致的噁心嘔吐,具有緩解作用。方劑中若有這種症狀,青皮可以幫助緩解不適。

因此,青皮在祛風勻氣散中,可以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祛風勻氣散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若有寒邪客於經絡,或氣血運行不暢,肉桂可溫經散寒,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引藥入經: 肉桂味辛,善於走竄,可引藥入經,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若方中含有溫補腎陽的藥物,肉桂可助其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溫陽補腎的效果。

總之,肉桂在祛風勻氣散中的應用,是根據其溫陽散寒、行氣止痛及引藥入經的特性,來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祛風勻氣散」中加入木香,是為了其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緩解因氣滯導致的胸悶、腹脹、疼痛等症狀。同時,木香也能燥濕健脾,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

此方中加入木香,不僅能幫助祛除風邪,更能調和氣血,促進氣機運行,使氣血通暢,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祛風勻氣散方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邪、解表發汗之功。對於風邪入侵所致的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荊芥能有效地發散風寒,解除表邪。
  2. 行氣止痛: 荊芥不僅可疏散風邪,亦具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荊芥能通暢氣血,舒筋活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祛風勻氣散方中加入荊芥,能有效地疏散風邪、行氣止痛,達到祛風勻氣、改善症狀的效果。

祛風勻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 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功效。祛風勻氣散中可能包含一些性質較燥烈的藥物,甘草可以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二、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與其他藥物合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可以增強某些藥物的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等功效,使藥物療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祛風勻氣散方劑功效分析

根據《幼幼集成》及《痘疹精詳》所述,祛風勻氣散主治痘瘡初發,痘疹密集且嚴重,痘疹形如蠶殼或蛇皮,此乃「氣至而血氣不隨」之證。此方劑運用多種藥材,針對此病理機制,從行氣、補血、祛風多個方面入手,以達到治療目的。

一、 病理機制分析:

古籍記載,痘瘡密而重,形如蠶殼或蛇皮,診斷為「氣至而血氣不隨」。這說明痘疹的發生與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具體而言,「氣至」指氣機已達肌膚,然而「血氣不隨」則表示氣機雖至,然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液不能充分供給痘疹的發育,從而出現痘疹密集、形狀異常等情況。 這種情況可能由於外感風邪導致氣機阻滯,或氣虛血瘀,導致氣血運行受阻,未能充分滋養痘疹。

二、 方劑組成及功效分析:

祛風勻氣散由多味藥材組成,其功效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 行氣活血: 川芎、當歸、赤芍、青皮、木香均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川芎能活血行氣、止痛解鬱;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赤芍涼血止痛,活血化瘀;青皮疏肝理氣,消積導滯;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這些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疏通氣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態。

  • 補益氣血: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生津;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當歸補血調經。此三藥配合,可補益氣血,為痘疹的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

  • 祛風解表: 防風、荊芥具有祛風解表之效,能散發風邪,解除肌膚表面的阻滯,促進氣血的運行。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物之間的性能,使藥效協調一致,提高藥物整體療效。

三、 治療原理:

祛風勻氣散的治療原理是通過疏通氣血、補益氣血、祛風解表三者並行,從根本上解決「氣至而血氣不隨」的問題。藥物協同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營養物質得以充分供給痘疹的發育,從而促進痘疹的順利發展,減輕病情。

總而言之,祛風勻氣散通過其多種藥材的協同作用,有效地解決了痘瘡初發,痘疹密集且嚴重,氣血運行不暢的問題,從而達到治療痘瘡的目的。其治療策略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川芎、當歸身、赤芍、麥冬、人參、防風、青皮、官桂、木香、荊芥穗、甘草。行氣補血。
水煎,不拘時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勻氣散, 出處:《片玉痘疹》卷七。 組成:川芎、當歸身、赤芍、麥冬、人參、防風、青皮、官桂、木香、荊芥穗、甘草。 主治:行氣補血。主治:痘出密而重。痘出如蠶殼,如蛇皮,由氣至血不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