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防風湯

XIAO FANG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5%
肺經 15%
胃經 9%
小腸經 6%
膀胱經 6%
三焦經 6%
心包經 3%
腎經 3%
大腸經 3%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小防風湯的組成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熱解毒:小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狀包括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大黃味苦性寒,能瀉熱解毒,清熱瀉火,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2. 促進排泄:大黃具有通便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泄體內毒素,進一步減輕風熱感冒引起的體內熱毒,幫助機體恢復正常。

總之,大黃在小防風湯中發揮著瀉熱解毒、促進排泄的功效,有助於快速緩解風熱感冒的症狀。

小防風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小防風湯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而梔子可輔助清熱解表,消散風熱,防止熱邪內陷。
  2. 引藥下行,利濕通淋:梔子具有利濕通淋之功效,可引導藥力下行,促進體內濕熱排出。小防風湯中若兼有濕熱困脾之症,梔子則可協助利濕通淋,改善症狀。

總之,梔子在小防風湯中,既能清熱解表,又能引藥下行,利濕通淋,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小防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小防風湯以疏散風寒為主,但其中藥材如防風、荊芥等藥性偏於辛散,容易耗傷津液。甘草性甘溫,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以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傷及正氣。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可以緩解藥物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此外,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等作用,可以增強小防風湯的療效。

總之,甘草在小防風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其更加安全有效。

小防風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之功效。小防風湯主治風熱頭痛,而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頭痛、發熱等症狀,並可舒肝解鬱,改善因肝氣鬱滯所致的頭疼。
  2. 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除風熱頭痛所致的頭部瘀血,進一步緩解疼痛。

小防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因風寒入侵而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麻木等症狀。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當歸與其他藥材如防風、羌活等搭配,可以增強祛風解表、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同時,當歸能滋潤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使治療更為溫和。

「小防風湯」中包含「防風」,主要源於其藥性與方劑治療目的相符。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其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止痙之功效。

「小防風湯」主治風寒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其病機為風寒襲表,阻礙經絡。

「防風」的解表散寒、祛風止痛之效,能有效驅散風寒,解除表邪,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故成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防風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相輔相成: 防風與羌活皆為解表藥,但防風偏於散風寒,而羌活則長於祛風濕。兩藥合用,一散寒一祛濕,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兼具疏風解表之效。
  2. 藥性互補: 防風性溫,羌活性辛溫,二者配合,溫而不燥,能溫經散寒,又能祛風除濕,適合治療寒濕凝滯,痹痛著冷之症。

主治功效


小防風湯

中藥方劑「小防風湯」,主要成分是:大黃,梔子,甘草,赤芍,當歸,防風,羌活,主治功效是:小兒因熱毒上攻,導致眼睛發紅、腫脹和疼痛。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

總結

小防風湯,為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尿消腫、止痛等功效。主治小兒因熱毒上攻,導致眼睛發紅、腫脹和疼痛。方中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可緩解小兒因熱毒上攻所致的眼部症狀。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蘆)、秦艽(去苗)、羌活、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3大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入生地黃汁2合,再煎數沸,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小兒熱毒上攻,導致的目赤腫痛。若患者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熱毒症狀,可加用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之品;若患者有便秘、腹痛等腸胃不適症狀,可加用大黃、芒硝等瀉下通便之品;若患者有頭痛、眩暈等肝陽上亢症狀,可加用白芍、天麻等平肝潛陽之品。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結膜炎麻痺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眼睛紅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小防風湯,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大黃(蒸)、山梔子、甘草(炙)、赤芍藥、川當歸(洗)、防風、羌活各等分。 主治:小兒熱毒上攻,目赤腫痛。

小防風湯, 出處:《簡易方》引《錄驗方》(見《醫方類聚》卷二十)。 組成:防風(去蘆)、秦艽(去苗)、羌活、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主治:中風,手足麻木不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