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寧散

QING N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心經 12%
胃經 9%
脾經 9%
肺經 9%
膀胱經 9%
心包經 6%
三焦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腎經 3%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寧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清熱涼血、寧心安神之效。
  2. 瀉下通便: 清寧散常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而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積熱,進而緩解便祕,達到清熱瀉火、通腑泄熱的效果。

總之,大黃在清寧散中起到清熱瀉火、瀉下通便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有效治療熱病、神昏譫語等症。

清寧散中包含羌活,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寒之效。

羌活味辛性溫,入膀胱經,善於疏散風寒,止痛解表。清寧散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羌活可驅散寒邪,通利鼻竅,緩解頭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效果。

因此,清寧散中加入羌活,可有效發揮解表散寒,疏風止痛之功效,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清寧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因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可清泄心肺之熱,尤其對於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渴咽乾、尿赤便祕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此外,梔子還能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引起的皮膚紅腫、瘡瘍、目赤腫痛等症狀亦有治療作用。因此,清寧散中加入梔子,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不適。

清寧散中含有川芎,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川芎味辛性溫,善於行氣活血,並能疏散風寒,止痛止癢。清寧散用於治療風寒襲表,頭風痛、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川芎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因血瘀引起的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清寧散中加入川芎,可以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寧散中加入龍膽草,主要考量其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

龍膽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肝膽實火、瀉肝膽濕熱的作用。清寧散常用於治療肝膽火盛、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而龍膽草可有效清熱瀉火,緩解眼部炎症,改善口苦咽乾等症狀。此外,龍膽草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輔助清散熱毒,促進病情恢復。因此,龍膽草在清寧散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清寧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清熱解表:防風性味辛溫,善於疏散風邪,兼具清熱解表之功。清寧散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防風可助其疏散外感風邪,避免邪氣內陷,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2. 引藥上行,宣散風熱:清寧散中多用清熱藥材,加入防風可以引導藥力上行,宣散風熱,避免藥物直達下焦,增強清熱解表之效。

清寧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清寧散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氣虛、陰虛、血燥等症,而當歸能補血活血,調和氣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症狀,如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
  2. 引藥入血,促進藥效: 當歸善於行血,能引導其他藥物入血,促進藥物功效的發揮。清寧散中含有其他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藥材,當歸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材的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寧散」主治功效分析

「清寧散」此一方劑,依據不同古籍,有不同藥材組成,但皆以清熱、瀉火、利尿、消積、止咳、平喘為主要功效,以下就各古文分別探討:

《世醫得效方》

  • 清寧散: 組成未列,但提到可加烏梅、陳米治「疳渴,煩躁引水,乳食不進,夜則渴甚」;加肉豆蔻、訶子治「疳瀉,停積宿滯,水穀不聚,頻泄不效」。顯示此方應用於小兒疳積,具有清熱生津、消積止瀉之效。
  • 清寧散: 另有溫脾養胃,正氣,理泄瀉之效,可用於「冒熱煩渴,不問陰陽虛實」,或「乳食不進,羸困少力,因而失治,變成風癇」。此處強調其健脾止瀉、清熱之功,對於虛實熱證皆可使用,並可防止熱病後脾胃虛弱及變證。

《幼幼集成》

  • 清寧散: 用於「咳而喉中介介有聲,面赤發熱心煩,或咽喉痛聲啞者,此肺病兼見心證」,強調其清心肺之熱,治療熱咳的功效。並提到咽喉痛可搭配沆瀣丹使用。
  • 清寧散: 治療「心肺有熱而令咳嗽,宜從小便利出」,指出其清心肺熱邪,並以利尿方式將熱邪排出體外。

《幼科發揮》

  • 清寧散: 用於治療「喘急悶亂,痰涎壅塞」等肺部症狀,並強調「須從大小便以利之」,表明其清肺熱、化痰涎、利二便的功效。對於「喘息有聲,肩聳胸高,喉中痰響者」則為不治之症。
  • 清寧散: 治療「驚熱出於心肺,須從小便利之」,再次強調清心肺熱邪,並以利尿方式排出的作用機轉。
  • 清寧散: 治療「兼見肺證,則發熱作搐而喘」,說明其可治療熱盛動風兼喘的症狀。

《麻科活人全書》

  • 清寧散: 用於「麻證服發散解毒藥,麻不出而發斑,乃心經君火盛而毒內攻」,此處強調其清心火、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麻疹發斑不暢的情況,並可加減應用。
  • 清寧散: 「主瀉心肝」,即瀉青丸,以蜜合丸,淡竹葉煎湯下,更明確指出其清瀉心肝火熱的功效。

《良朋彙集經驗神方》

  • 清寧散: 用於治療「婦人偏頭痛,連睛痛者」,組成包含石膏、黍黏子、川芎、菊花、細辛,推測其具有清熱、疏風、止痛之效。

《幼幼集》

  • 清寧散: 組成為羌活、防風、當歸、大黃、川芎、山梔、龍膽草,此方組成與文獻中提供組成相同,符合分析。此方用於「傷乳食、夾驚」的小兒瀉痢,具有清熱、祛風、活血、導滯、安神之效。

《育嬰家秘》

  • 清寧散: 用於「咳,喉中介介有聲,面赤發熱心煩,或咽喉痛,聲啞者,此肺病兼見心症」,組成包含桑白皮、葶藶、赤茯苓、車前子、梔子仁、甘草,具有清肺熱、利尿、止咳之效。

治療原理總結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清寧散的治療原理主要為:

  1. 清熱瀉火: 針對心、肝、肺等臟腑的熱邪,利用清熱藥物如梔子、龍膽草、石膏、桑白皮等,清除體內熱毒。
  2. 利尿排毒: 通過利尿藥物如赤茯苓、車前子等,將體內熱邪和毒素從小便利出。
  3. 消積導滯: 對於食積、疳積等症狀,利用大黃等藥物通腑瀉下,排除積滯。
  4. 祛風止咳: 利用羌活、防風等藥物,祛除風邪,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
  5. 活血調經: 利用川芎、當歸等藥物,活血行氣,調節經脈,可應用於婦女相關疾病。
  6. 健脾止瀉: 部分方劑中包含健脾藥物,可溫脾養胃,治療脾虛泄瀉。
  7. 安神定驚: 對於驚悸、煩躁等症狀,利用安神藥物鎮靜安神。

清寧散是一個多功能的方劑,其組成和應用會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醫家經驗而有所變化。但總體而言,其核心功效為清熱瀉火、利尿排毒,並兼具消積、祛風、活血、健脾、安神等多重作用,廣泛應用於兒科、內科、婦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石膏、黍粘子(炒)、川芎各等分,菊花減半,細辛減半。
上為末。
食前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時應注意避免過量,以免引起腹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及有胃腸道疾病者慎用。

相關疾病


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偏頭痛咳嗽腹瀉皮膚瘀血斑疹

相同名稱方劑


清寧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七引《徐氏胎産方》。 組成:石膏、黍粘子(炒)、川芎各等分,菊花減半,細辛減半。 主治:婦人偏頭痛,連睛痛者。

清寧散, 出處:《直指小兒》卷一。 組成:桑白皮(炒)、葶藶(炒)、赤茯苓、車前子、梔子仁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主治:利小便。主治:小兒驚熱出於心肺。咳嗽心肺有熱。

清寧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一。 組成:大黃(酒蒸)1兩,羌活5錢,梔仁(炒黑)5錢,川芎5錢,龍膽草5錢,防風5錢,當歸(酒洗)5錢。 主治:瀉心肝。主治:麻證服發散解毒藥,心經君火盛而毒內攻,麻不出而發斑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